首页 {{item.columnName}}
【十三五】甘孜藏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6-12-30 00:27:00
来源:
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阅读数:
246次
字号:
[大] [中] [小]
分享到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网站提示:
请完成个人中心登录后进行相关操作


 目  录

序言   1

第一篇  奋力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2

第一章  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   2

第一节  “十二五”时期发展成绩   2

第二节  “十三五”时期发展环境   5

第二章  开创全面小康建设新局面   7

第一节  指导思想   7

第二节  基本原则   8

第三节  发展目标   9

第二篇  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15

第三章  强力推进扶贫攻坚战略   15

第一节  大力实施精准扶贫   15

第二节  实施重点专项扶贫工程   16

第三节  创新扶贫开发机制   17

第四章  促进增收致富奔小康   18

第一节  强力推动就业创业   18

第二节  大幅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19

第五章  全面提高社会保障能力   20

第一节  完善城乡社会保险制度   20

第二节  健全社会救助体系   21

第三节  加强社会福利体系建设   21

第四节  完善城乡住房保障体系   22

第六章  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22

第一节  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22

第二节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25

第三节  积极发展全民体育事业   26

第七章  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26

第一节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27

第二节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   27

第三节  大力发展新闻出版广电事业   28

第三篇  全面提升基础设施保障能力   30

第八章  全力实施交通先行战略   30

第一节  建设区域性交通枢纽   30

第二节  加强公路交通体系建设   31

第三节  加快航空和铁路建设   32

第九章  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35

第一节  加强骨干电网建设   35

第二节  加快城乡电网建设   35

第三节  加强油气设施建设   36

第十章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36

第一节  加强引水灌溉工程建设   36

第二节  提高城乡居民饮水质量   37

第三节  加强防洪减灾工程建设   37

第十一章   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   38

第一节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38

第二节  提高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   38

第四篇  大力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   40

第十二章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40

第一节  加强自然生态保护   40

第二节  实施重点生态工程   41

第三节  健全生态保护建设长效机制   42

第十三章  加强环境污染综合防治   44

第一节  强化污染物治理   44

第二节  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   44

第三节  提高环境监管能力   45

第十四章  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45

第一节  促进资源节约利用   46

第二节  加强节能减排工作   47

第三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47

第十五章  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47

第一节  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   48

第二节  增强自然灾害防御能力   48

第三节  完善自然灾害救援体系   49

第五篇  大力实施产业富民战略   50

第十六章  发展壮大支柱产业   50

第一节  优先发展生态旅游产业   50

第二节  有序发展清洁能源产业   55

第三节  有序发展优势矿产业   56

第四节  加快发展高原特色生态农牧业   56

第五节  加快中藏药业产业化发展   60

第六节  加快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61

第十七章  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   62

第一节  大力发展现代商贸业   63

第二节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63

第三节  加快发展电子商务   64

第四节  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   64

第五节  积极发展养老健康产业   65

第六节  拓展服务业发展领域   65

第十八章  推动产业发展方式创新   66

第一节  促进产业联动发展   66

第二节  创新产业发展模式   67

第三节  强化区域产业分工   68

第四节  引导产业集聚发展   68

第五节  加强产业发展管控   69

第六篇  大力实施城乡提升战略   70

第十九章  加快推进高原特色城镇化   70

第一节  优化城镇布局体系   70

第二节  完善城镇服务功能   73

第三节  做强城镇产业支撑   74

第四节  引导人口相对集中   74

第四节  提高城镇管理水平   74

第二十章  加快幸福美丽新村建设   75

第一节  加快农牧区定居点建设   75

第二节  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76

第三节  繁荣发展农村经济   76

第四节  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76

第五节  建设美丽文明新农村   77

第七篇  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78

第二十一章  强化国土空间管控   78

第一节  生态空间   78

第二节  农业空间   78

第三节  城镇空间   79

第二十二章  优化区域发展布局   82

第一节  优化提升核心增长极   82

第二节  壮大五大发展支撑带   82

第三节  培育三大机场经济圈   82

第二十三章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85

第一节  推动东部率先发展   85

第二节  促进南部加快发展   85

第三节  推进北部追赶发展   86

第四节  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86

第五节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86

第八篇 增强科技教育和人才保障能力   89

第二十四章  全面提高教育发展水平   89

第一节  提高教育发展质量   89

第二节  促进教育公平发展   90

第三节  协调发展各类教育   91

第二十五章  大力推进科技进步   93

第一节  深入开展科普教育   94

第二节  推广应用适用技术   94

第三节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95

第二十六章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95

第一节  加强人才培养力度   95

第二节  大力引进各类人才   96

第三节  稳定留住优秀人才   96

第九篇  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合作   96

第二十七章  深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97

第一节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97

第二节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99

第三节  深化统筹城乡改革   100

第二十八章  构建全面开放合作新格局   100

第一节  深化区域交流合作   101

第二节  全面扩大对外开放   102

第三节  推动对口支援合作   102

第十篇  大力实施依法治州战略   104

第二十九章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104

第一节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104

第二节  加强法治建设   104

第三节  提升公正司法水平   105

第三十章  促进民族和谐交融   106

第一节  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106

第二节  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   106

第三节  加大舆论宣传力度   107

第三十一章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107

第一节  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   107

第二节  提高社会治理能力   108

第三节  维护和保障公共安全   109

第十一篇  强化规划纲要的实施保障   111

第三十二章  加强政策措施引导   111

第一节  保持投资稳定增长   111

第二节  完善政策支撑体系   111

第三节  提高财政资金效率   112

第三十三章  加强重大项目实施   112

第一节  强化项目储备   112

第二节  加快项目建设   112

第三节  加强项目管理   113

第三十四章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113

第一节  完善规划体系   113

第二节  明确实施责任   113

第三节  加强监督管理   114

序  言

“十三五”时期,是我州贯彻落实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和省委关于进一步推进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总体部署,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科学制定“十三五”规划纲要,把中央、省委加快藏区发展的决策部署同甘孜州发展实际紧密结合,对于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全州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甘孜藏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省委推进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决策部署、《中共甘孜州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十三五”时期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实施保障,是未来五年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州各族人民奋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  奋力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第一章  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

第一节  “十二五”时期发展成绩

“十二五”时期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康定、芦山、得荣地震和丹巴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在中央和省委坚强领导下,在国家部委、省直部门、对口支援省市和单位无私援助下,州委、州政府团结带领各族人民,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委藏区工作思路,围绕建设“美丽生态和谐幸福新甘孜”战略定位,统筹抓好发展民生稳定三件大事,抢抓机遇、解放思想、创新思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锐意进取,有效应对改革发展稳定中的不确定因素,积极探索科学发展新路径,基本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基础设施建设前所未有、民计民生改善前所未有、特色产业发展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前所未有、社会治理创新前所未有,全州呈现出经济较快增长、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6%,达到213.04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423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4%,达到31.4亿元;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02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8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达到74.2亿元。绿色优势产业不断培育壮大,旅游业、生态能源业、优势矿产业、特色生态农牧业“四大”优势产业支撑作用显著增强,中藏药业和民族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交通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电网建设强力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全面加强,信息服务能力大幅提升,长期制约我州发展的瓶颈得到较大缓解。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提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4978元和7253元,减少贫困人口24.27万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突出,森林草原得到有效保护、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森林覆盖率达到33.48%,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步入良性循环。全面深化改革稳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进展,开放合作格局初步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与活力显著增强。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高,民族交流交融不断深化,群众利益得到有效保护,民主政治、精神文明和党的建设全面加强。过去的五年,是甘孜州建州以来国家投入力度最大、项目建设最多、基础设施改善最快、发展质量效益最好、群众获得感最强的五年,为推动我州“十三五”时期深入发展、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十二五”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一是始终坚持生态立州,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生态经济有机结合,强化全域旅游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统领地位,走符合甘孜特点的产业发展道路;二是始终把突破瓶颈制约作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口,强力实施两轮交通大会战、“电力天路”和川藏联网工程,着力补齐发展短板;三是始终坚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推进重大民生工程建设,让群众共享发展改革成果;四是始终坚持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推进与发达地区和周边地区合作,在更大空间寻求突破;五是始终坚持把改善发展环境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前提,推进依法治州,夯实基层基础,创新社会治理,推动群众工作常态化,促进了由被动维稳向主动创稳的根本转变。 

专栏1  “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指标名称   2010年   规划目标   2015年

经济

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22.83   277   213.04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   [12.9]   [14]   [9.6]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11745   25410   18423

三次产业比重(%)   23.4:36.6:40   15:47:38   25.5:35.6:38.9

固定资产投资累计总额(亿元)   [672.29]   [1600]   [1902]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37.42   66   74.2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16.3   33   31.4

社会

发展

 

 

 

 

 

    常住人口(万人)   106.06   109   116.5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4.9   8   8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68   93.7   93.7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34.7   70   70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

(万人)   5.44   9   7.93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   20   95   73.9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率(%)   100   100   100

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   100   100   99.2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   92.66   95   99.23

广播覆盖率(%)   87.2   92   95.99

电视覆盖率(%)   86.53   91   95.65

城镇化率(%)   21   31   27.89

资源

环境

 

 

 

 

 

 

 

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12   达到省控标准   10

单位生产总值CO2排放降低(%)   ——   达到省控标准   2.6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   达到省控标准   达到省控 标准

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指标):

化学需氧量(COD)(吨)

氨氮(吨)

二氧化硫(吨)  

7990

850

3600  

达到省控标准  

8095

1148

1260

森林覆盖率(%)   31.08   33   33.48

森林蓄积量(亿立方米)   ——   4.79   4.81

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11   40   21.34

城镇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   24   70   67.63

大气环境质量(级)   Ⅰ   Ⅰ  

耕地保有量(万公顷)   5.9   ≥5.84   9.87

人民生活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4880   26200   24978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元)   2744   6830   7253

城镇登记失业率(%)   4.5   4.5   4.2

人均期望寿命(岁)   67.2   70   70.2

农村低收入贫困人口比例(%)   44.14   15   16.95

注:地区生产总值绝对值数为当年价,增速按可比价计算。[]内表示五年累计数或平均数。 

第二节  “十三五”时期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我州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重大机遇,也存在严峻挑战。

从国内外环境看,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力量对比调整变革,为我国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发展重大战略机遇期的内涵,正由原来加快发展速度的机遇转变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遇,正由原来规模快速扩张的机遇转变为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机遇。但世界经济在深刻调整中曲折复苏,国际竞争和博弈日趋激烈,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我国已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速度换挡、动力转换、结构转型任务迫切,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更加注重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绿色协调发展,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我州发展提供了良好外部环境。 

从我州实际看,“十三五”时期我州发展也面临诸多有利条件。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省委藏区工作会议的召开及出台支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系列政策文件,中央、省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集中力量推进脱贫攻坚,加大帮扶支援力度,为我州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消费结构升级加快,绿色发展和消费逐步形成共识,为我州生态资源优势向生态产业优势转变创造了巨大市场需求。我州过去资源大开发、资金大投入和项目大建设的效应逐步显现,制约我州发展的瓶颈明显缓解,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的显著改善和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和活力。

同时,必须清醒认识,我州“欠发达、水平低、不平衡”的基本州情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初期,发展不足、发展不充分仍是我州最大实际,长期制约我州发展的难题尚未根本解决,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正不断显现,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仍面临诸多挑战:全域属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自然环境约束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瓶颈制约仍将长期存在;宏观环境持续趋紧,投资拉动和资源驱动型产业市场需求受到抑制,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难度较大;社会发育程度偏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与全国全省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居民收入水平低,贫困问题集中突出;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基本公共服务仍较薄弱;改革开放程度不深,市场化程度不高,干部群众思想观念仍较落后,资金、人才等要素集聚能力不足;是国家治藏兴藏的重点区域,各种社会矛盾相互交织,不稳定因素长期存在,反分维稳斗争长期、尖锐、复杂,任务艰巨。

 第二章  开创全面小康建设新局面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及省委十届六次、七次全会和藏区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牢固树立并切实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为着眼点和着力点,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突出脱贫奔康和长治久安两个关键,统筹抓好发展民生稳定三件大事,精心组织实施“扶贫攻坚、依法治州、产业富民、交通先行、城乡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六大战略,加快建设美丽生态和谐小康甘孜,确保实现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发展,增强发展动力。把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强化全域旅游引领发展作为创新发展的主要方向,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搭建创新平台,大力培育市场主体,挖掘投资潜力,增强消费拉动作用,激发大众创新创业活力,构建生态经济主导的新型产业体系,推动产业发展方式创新,努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坚持协调发展,提升发展质量。把协调发展作为优化发展结构重要途径,加大薄弱领域投入和建设力度,夯实发展基础、消除发展瓶颈、补齐发展短板,强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分类指导,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同步,努力实现经济与社会更好协调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把保护生态、绿色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先方向,坚持“制造绿色消费、创造绿色业态、实现绿色增长”理念,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全过程和各领域,贯彻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和绿色产业,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环保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

坚持开放发展,拓展发展空间。把深化区域合作与扩大开放作为拓展发展空间的重大战略,积极营造有利于开放合作的环境,强化与周边区域互联互通与联动发展,全面扩大对外开放,全面深化对口支援工作,构建全方位开放合作新格局,不断拓展经济社会发展新空间。

坚持共享发展,保障改善民生。把脱贫攻坚、改善民生作为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深入实施重大民生工程,强力推进精准扶贫,推动教育、卫生由硬件建设向质量和服务提升的根本转变,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拓宽增收致富渠道,使群众更广泛参与发展过程,更公平分享小康成果,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十三五”时期,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社会保持和谐稳定,202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经济增长速度保持达到或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力争达到341亿元,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全省平均水平差距缩小。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7.5%,力争达到4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以上,力争达到131亿元。创新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能力明显增强,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服务业比重明显上升,农牧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30.89% 和16.35%。

生活水平和质量大幅提高。全面消除绝对贫困,18个贫困县(市)和1360个贫困村全部“摘帽”,19.7464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人口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城乡居民收入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154元。居民消费层次明显提升,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40%以下。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五年新增城镇就业3.5万人。

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交通瓶颈制约明显改善,形成以公路、机场为主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结束无高速公路的历史,每个县具备两条三级以上公路,所有乡通油路,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硬化路。电力输出通道建设加快推进,地方配网逐步完善。以水利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城乡居民用水质量有效提升。信息网络覆盖不断扩大,信息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显著提升。

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主要指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深化15年免费教育,城乡居民受教育程度、健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3岁,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8%以上。

公民素质和文明程度显著提升。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以藏文化为主的各民族文化影响力持续扩大,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高原生态屏障建设成效明显,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稳步提高,土地退化、草原“三化”得到遏制,湿地保护不断加强,主要江河水质达标。污染得到有效治理,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城乡生活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能力提高。资源和能源消耗总量得到有效控制,耕地得到有效保护,二氧化碳和主要污染物排放达标。

生态产业发展壮大。生态旅游产业、生态能源产业、优势矿产业、生态农牧业、中藏药业和民族文化产业六大产业支撑作用明显增强,促进生态经济大州向生态经济强州转变。旅游收入和人次在2015年基础上翻一番,分别达到200亿元和2000万人次。水电装机容量达到1250万千瓦,在建装机容量达到2000万千瓦。农产品加工业、文化产业、中藏药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稳步提高。

发展动力活力持续增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初步形成。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和体制机制改革取得进展,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明显提高,政府行政效能明显提升。开放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全方位开放合作格局基本形成,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明显提高。

依法治州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依法治州方略全面落实,人民民主不断扩大,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公民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稳藏兴藏各项事业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不稳定因素明显减少,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果巩固提升。

展望2030年,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形成现代高效的基础设施体系、融合互动的生态产业体系、基本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协调发展的城乡区域发展格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社会环境,人民生活更加富足,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进入良性循环阶段,综合实力、发展水平、人民生活达到全国藏族自治州领先水平,由全面小康社会走向全民共同富裕社会,为与全国同步实现第二个“一百年”战略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专栏2  “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名称   2015年   2020年   指标

属性

经济

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213.04   341   预期性

2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   [9.6]   [7]   预期性

3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总额(亿元)   [1902]   [2400]   预期性

4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74.2   131   预期性

5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31.4   45   预期性

6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38.9   41.3   预期性

7   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比重(%)   15.5   21.1   预期性

8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年均增速(%)   [10.1]   [8]   预期性

民生

改善   9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3.7]   [3.5]   预期性

10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2861   22154   预期性

其中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24978   38400   预期性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8408   15800   预期性

11   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万人)   [24.27]   [19.7464]   约束性

12   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数量(户)   [11592]   [18773]   约束性

社会

发展   13   城镇  化率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27.89   30.89   预期性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14.35   16.35   约束性

14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8   11   约束性

15   人均预期寿命(岁)   70.2   73   预期性

16   互联网普及率(%)   36   95   预期性

17   农村饮水安全达标率(%)   70   90   预期性

资源环境   18   耕地保有量(万公顷)   9.87   完成省下达目标

任务   约束性

19   新增建设用地(公顷)   [1982.21]   [2000]   约束性

20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降低(%)   ——   完成省下达目标

任务   约束性

21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10   完成省下达目标

任务   约束性

22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40   65   约束性

23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2.6   完成省下达目标

任务   约束性

24   森林

发展   森林覆盖率(%)   33.48   35   约束性

森林蓄积量(亿立方米)   4.81   4.85   约束性

25   县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95   96   约束性

26   主要江河出境断面水质(类)   Ⅱ   Ⅱ   约束性

27   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   21.34   40   预期性

28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67.63   85   预期性

29                化学需氧量(%)

主要污染       氨氮(%)          

物排放减少     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          0.6647

0.0888

0.3021

0.1306   达到省控

制标准   约束性

注: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按可比价计算,[]内表示五年累计数或平均数。

第二篇  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以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目的,着力提升群众增收致富能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第三章  强力推进扶贫攻坚战略

以消除绝对贫困为目标,以精准扶贫为抓手,将同步小康、打好脱贫攻坚战和保持政治社会稳定结合起来,将“五个一批”脱贫攻坚行动与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结合起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第一节  大力实施精准扶贫

突出扶持对象、扶贫项目、资金使用、扶贫措施、驻村帮扶、扶贫成效“六个精准”,全面实施“五个一批”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完善扶贫对象精准识别、申报审批和扶贫资金公示制度,建立完善扶贫对象信息系统,健全贫困人口退出机制,加强贫困人口动态管理。因地制宜编制扶贫规划项目,确保项目规划到户、实施到户、脱贫到户。加强扶贫资金使用管理,确保资金精准投放到村到户。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因类型施策,量身定制个性化脱贫计划。完善精准扶贫考核验收机制。

第二节  实施重点专项扶贫工程

树立大扶贫理念,以高半山区、边远牧区和高寒地区为重点,以贫困村为单元,以提高贫困人口能力为核心,大力推进10大重点专项扶贫工程。强力推进基础扶贫工程,加快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解决贫困村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通信难等突出问题。统筹推进新农村建设与扶贫开发,大力实施1360个贫困村新村建设,实施5.1万户藏区新居建设,推进农村廉租房建设。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工程,重点扶持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生态林果业、乡村旅游业。强力推进教育与就业扶贫工程,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施十五年免费教育。实施生态扶贫工程,完成易地扶贫搬迁49010人。推进医疗卫生扶贫工程,实施包虫病综合防治攻坚战,开展结核病等重大疾病综合防治。推进文化惠民扶贫工程,提高贫困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深入推进社会保障扶贫工程,编织兜住贫困人口基本生活的社会安全网。积极推进社会扶贫工程,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展财政金融扶贫工程,加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财政金融扶持力度。

专栏3  十大重点专项扶贫工程

基础设施建设专项扶贫工程。加快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解决贫困村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通信难等突出问题。

新村扶贫专项工程。完成1360个贫困村的新村建设,实施5.1万户藏区新居建设,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廉租房建设。

产业扶贫专项工程。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和“一户一增收项目”的产业发展目标,重点发展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生态林果业、乡村旅游业“四大优势产业”,深入开展旅游扶贫工程。

教育与就业扶贫专项工程。实施十五年免费教育计划,完成劳动力转移培训1.5万人次,加大教育帮困力度,增强贫困人口就业创业能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医疗卫生扶贫专项工程。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实施包虫病综合防治攻坚战,开展结核病等重大疾病综合防治。

文化惠民扶贫专项工程。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积极开展文化惠民活动。

社会保障扶贫专项工程。通过精准实施“低保政策兜底一批”脱贫攻坚行动,对贫困人口进行社会保障扶贫。

生态扶贫专项工程。完成易地扶贫搬迁49010人,完善生态补偿和资源开发机制,落实各项生态补偿政策,提高补助标准。

社会扶贫专项工程。动员社会参与扶贫,开展定点帮扶工作。

财政金融扶贫专项工程。加大扶贫财政投入,开展扶贫贴息贷款、小额贷款等扶贫特惠金融服务,深化政策性农业保险。

第三节  创新扶贫开发机制

建立动态稳定的投入机制,逐年增加财政专项投入,提高扶贫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优化整合扶贫资源,以县(市)为主体,推进扶贫资金、涉农项目及部门资金有效整合。创新金融扶贫机制,积极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扶贫资金互助社,鼓励县域法人金融机构支持农业农村发展。完善社会扶贫机制,广泛动员和凝聚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严格扶贫考核督查问责机制,建立健全以减少贫困人口和提高贫困人口能力为导向的扶贫开发考核机制,建立扶贫工作责任清单,强化扶贫开发工作逐级督查制度,加强农村贫困统计监测。

第四章  促进增收致富奔小康

坚持就业优先、增收为重,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积极拓展城乡居民增收渠道,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和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促进城乡居民增收致富奔小康。

第一节  强力推动就业创业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基本形成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推进就业的共促机制。落实和完善税费减免、社会保险补贴、培训补贴、技能鉴定补贴等政策,完善大中专毕业生、“9+3”毕业生、失地农民、农村富余劳动力、水电移民和灵活就业人员的就业促进政策。加大创业担保贷款、财政贴息等政策对自主创业和中小企业支持力度, 扶持特色农产品加工、民族民间手工业、旅游接待等就业带动能力强的产业和农牧业、旅游业专业合作组织。建立政府投资和重点建设项目带动就业联动机制,鼓励项目建设单位吸纳当地居民就业。

加强就业创业服务。完善覆盖城乡、面向人人的就业创业服务网络,加强州、县人力资源市场和信息网络建设,加快完善乡镇就业服务平台,促进就业服务网络向乡村延伸。健全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加强州级职业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训综合基地、区域性技能人才综合实训基地、技工学校建设,实施职工、农民工行业技能提升、青年劳动者技能培训行动和藏区群众培训行动。全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加强创业孵化园、创客空间等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加大规范化、规模化劳务派遣力度,发展劳务派遣公司,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完善城镇调查失业率统计,健全失业监测预警制度。

加大就业援助力度。积极实行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和减免税收政策,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因地制宜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重点帮助“零就业”家庭、残疾人、低保对象、企业下岗职工、失地农牧民等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确保城镇有就业需求的“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实现就业。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工资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完善政府、工会和企业三方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建立完善劳动保障监察联动举报投诉平台,依法妥善处理劳动争议,保障劳资双方合法权益。

第二节  大幅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生态林果业、乡村旅游业等优势产业,积极推进农牧产品精深加工,扶持发展民居接待、餐饮、娱乐、康养等服务业,加快农村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培育,提高家庭经营性收入。创建农牧民非农牧就业服务平台,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鼓励与组织农牧民参与本地矿山、水电、交通等重大工程建设,增加农牧民工资性收入。鼓励农牧民通过生产资料出租获取收益,稳妥推进农牧民土地、草场承包经营权流转,探索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模式、集体资产股权等农村产权入市交易,鼓励和引导村集体经济发展,切实提高农牧民财产性收入。落实国家各项补贴政策,增加农牧民转移性收入。

提高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切实提高城镇居民就业水平和就业质量,通过扩大就业、促进创业增加居民收入。落实公务员津贴补贴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政策,引导企业建立完善职工工资增长机制,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加大社会保障支出力度,逐步提高城镇困难居民最低生活标准。加大收入调节力度,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第五章  全面提高社会保障能力

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社会保险服务体系,提升社会救助能力,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一节  完善城乡社会保险制度

加快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新农保制度、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积极稳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被征地农牧民和退牧牧民社会保险制度,逐步将本州籍僧尼纳入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养老保险全覆盖。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完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城镇职工大病医疗互助补充保险制度,健全医疗保险稳定可持续筹资和报销比例调整机制,探索建立跨省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机制。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构建长期照护保险制度。推动实现五大社会保险州级统收统支。强化社保基金监管,确保基金平稳运行。完善四级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强化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信息网络建设。

第二节  健全社会救助体系

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实提高对特殊困难群体的救助保障水平。建立健全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对低保家庭中的老年人和重病、重残人员以及有子女入学的低保家庭提高低保金补助水平。健全特困人员和特困僧尼供养制度,完善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逐步扩大救助范围,鼓励和推行定点医疗机构医疗救助费用即时结算。健全临时救助制度,对因支出型贫困造成基本生活严重困难的群体予以特殊救助。推进社会救助信息化建设。

第三节  加强社会福利体系建设

积极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事业。推进儿童福利院建设,改善孤残儿童收养条件。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强化福利院、敬老院、老年护理院等养老设施建设,推动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加快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适度普惠型养老服务体系。加强残疾人康复、教育、脱贫和社会保障等工作,完善无障碍设施。加强县级救助站、殡仪服务站、烈士纪念设施和公墓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专项社会事务服务水平。鼓励和支持社会慈善事业发展。

第四节  完善城乡住房保障体系

大力推进公共租赁住房、干部职工周转住房建设,积极推动旧城及棚户区改造,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扩大住房公积金覆盖面,完善住房补贴制度,提高城镇职工住房消费能力。探索建立农牧区贫困户住房、贫困僧尼“扎空”保障体系,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积极推进农牧区廉租房建设,大力改善农村困难群众居住条件。

第六章  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以维护人民健康为中心,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继续实施民族地区卫生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大力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加快发展体育事业,不断提高人口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实现“健康甘孜2020”的目标。

第一节  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加快推进以州人民医院和州藏医院为“龙头”、县(市)人民医院和县(市)中藏医院为“中心”、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的标准化四级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州、县(市)公立医院能力建设,全面完成3个县级区域中心医院建设任务,推进卫生计生精确扶贫专项行动和藏区六大民生工程卫生项目,推进乡镇卫生院和社区服务中心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加强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建成1个三级甲等、1个三级乙等、12个二级甲等医院,形成上下联动、衔接互补的医疗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计划生育、卫生应急、采供血、精神卫生、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机构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抓好国家重大公共卫生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面实施石渠县包虫病综合防治攻坚战。加强鼠疫、大骨节病、结核病、高原心肺、艾滋病等重大疾病综合防治。加强妇幼保健工作,提升妇女儿童健康指标。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统筹推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加快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建立政府补偿机制,破除逐利机制,理顺医疗服务价格,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障体系,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完善大病保险制度,推进城乡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巩固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完善药品供应和质量保障机制,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完善医患纠纷调处机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大力发展中藏医药服务。推进藏药制剂室标准化建设,实施院内制剂升级工程,提升藏药制剂质量,促进藏药制剂规范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加强基层医疗机构中藏医科室建设,提升中藏医药服务质量。加强中藏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保护、传承和创新中藏医特色药物和诊疗技术。

加强医卫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开展临床医学、藏医本专科定向培养,实施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人员培训计划、农村订单定向学生免费培训项目,加强全科医生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多渠道引进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卫生人才,加大中高端医疗卫生人才引进力度。

提高卫生信息化水平。加快以医疗卫生远程会诊制度化、标准卫生院远程培训常态化、医卫通全民化“三化”为主要内容的智慧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建设完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电子病历数据库,搭建覆盖全州医疗机构互联互通的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实现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等业务系统协同应用和信息共享,普及应用居民健康和社会保障“一卡通”。积极推动“互联网+”医疗卫生服务,加强远程医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救援和医疗卫生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专栏4  医疗卫生事业重点项目

医疗服务体系。实施县人民医院、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加强州县人民医院重点专科建设。实施州人民医院传染病院改扩建、州藏医院住院综合大楼建设。依托州县中藏医院建设康复理疗中心19个。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8个。推进州藏医院藏药制剂中心异地迁建、海螺沟南派藏药健康服务(传承创新)基地建设。

公共卫生体系。州皮肤防治医院建设、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州县妇幼保健及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县级疾控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州县血站(库)建设等项目。

健康信息平台。统筹建设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五大重点业务应用系统和以远程医疗和居民健康卡为重点的信息惠民工程。

第二节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加强人口计生服务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法规。适应国家人口政策调整,提高生育服务水平,优化调整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加大特殊困难计划生育家庭帮扶力度。加强人口信息化建设,完善人口信息和计划生育数据库。深入开展流动人口关怀关爱和健康教育,促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计生队伍建设,配齐稳定乡镇计生专干。加强牧区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严格控制超生现象。

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强化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提高免费计划生育基本技术服务覆盖率和免费孕前优生健康覆盖面,努力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大力实施人口文化建设、生育关怀行动和幸福家庭行动,增强农牧民群众生殖健康、优生优育意识。

保障妇女儿童权益。深入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儿童优先原则,全面实施新一轮妇女儿童发展纲要,促进妇女儿童事业持续发展。保障妇女平等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平等参与社会事务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平等获得教育培训、劳动就业、卫生保健、社会保障和婚姻财产等权利。依法保障未成年人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的权利,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第三节  积极发展全民体育事业

坚持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把增强人民体质作为体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州少数民族体育综合训练馆、康巴青少年足球训练中心、州竞技体育冬训基地、县级体育场(馆)、县级标准游泳池、乡(镇)村(社区)和寺庙体育健身场所建设,推进体育健身场所馆免费开放。推行全民健身运动,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大力发展竞技体育,加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积极参与承办国际性、全国性重大体育赛事。传承弘扬民族民间传统体育,促进体育与旅游互动融合发展。到2020年,基本形成覆盖城乡、功能健全、持续发展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人民群众身体素质明显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明显提升,民族民间体育运动得以弘扬,户外体育旅游资源充分利用。

第七章  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展示民族文化新风尚,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第一节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不懈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宣传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守法、感恩、团结”宣教活动,弘扬忠诚爱国、乐善互助、务实创新、坚韧奋进的甘孜精神,树推宣传一批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道德和甘孜精神的先进典型,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倡导爱国守法和敬业诚信,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构建符合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深化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积极开展志愿服务,大力推进感恩教育,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

第二节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甘孜州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州县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博物馆、工人文化宫(职工活动中心)、档案馆等文化场馆建设,提升32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成1500个村级文化活动室,推进幸福美丽新村(社区)文化院坝建设,基本建立结构合理、规模适度、标准较高、运转高效的文化设施网络。实施公共文化数字工程,加强数字图书馆、数字农家书屋、数字寺庙书屋、公共电子阅览室、电子阅报栏、数字档案馆、藏文出版资源数据库和数字内容资源阅读平台建设。推进文化资源共享,继续推进“三馆一站”等公共文化活动场馆免费开放。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

传承发展传统优秀文化。注重历史文化遗产挖掘保护,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康巴文化研究展示中心、色达洛若镇民族文化交流中心建设。深入挖掘康巴文化、格萨尔文化、宗教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建设国家级格萨尔文化生态保护区,开展丹巴古碉群和德格印经院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加快推进德格印经院印版档案和格萨尔史诗申报世界记忆名录工作进程。加快茶马古道、唐蕃古道申遗,加强沿线重要文物保护,强化古村落、古建筑、古寺庙和古籍等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

繁荣民族文化艺术创作。鼓励创作文艺“新品、优品、精品”,挖掘民族传统文化内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重点实施文学、影视、舞台艺术、美术等创作工程和“民族民俗民间”荟萃工程。扶持发展歌舞团、藏戏团、乌兰牧骑演出队等文艺团体,加强藏戏、唐卡等地方特色文化艺术创作。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和康巴藏学研究。

第三节  大力发展新闻出版广电事业

加快发展新闻出版事业。继续做好党刊党报发行工作。加强出版发行网点建设,推动县级新华书店建设。扶持藏文图书出版和藏文出版数据库建设,提高藏语节目和藏文出版物生产能力。大力发展新兴媒体,支持藏语文音像制品、书报刊等出版和发行,积极开发藏语新闻手机客户端,支持开发国产藏文手机软件,扶持和发展藏文网站,提高网络文化产品供给和服务能力。

大力发展广播影视事业。继续实施西新工程、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和广播村村响工程。统筹有线、无线、卫星、通信等技术手段,加快实施州县广播电视节目农牧区无线覆盖工程、四川广播电视台民族频率藏区调频覆盖工程、州县广播电视台基础设施设备改造工程,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8%。积极推进广播影视数字化,开展有线电视整转和网络双向化改造,加强州县数字影院建设。推动康巴语节目译制及采编播设备数字化,全面提升藏语节目制作和译制能力。

专栏5  文化事业重点项目

公共文化设施。甘孜州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工人文化宫(职工活动中心)、州档案馆、德格雕版印刷博物馆、32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电子阅报屏、1500个村级文化活动室和数字农家书屋、2763个农家书屋、51个社区书屋,升级改造550个寺庙书屋。 

文化遗产保护。长青春科尔寺、1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德格县印经院维修保护工程,60处省级文物保护工程,州民族博物馆展陈和馆藏珍贵文物基础性保护工程,州中心文物库房、18个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色达县洛若镇民族文化交流中心、州康巴文化研究展示中心以及州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职业学校等建设。

出版发行事业。建设12个新华书店发行网点(东风工程)、康巴印务中心。

广播影视事业。州县广电农牧区无线覆盖工程、州旅游交通广播电台、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双向化改造、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州县广播电视台达标工程、州县广播电视台康巴语译制及采编播数字化工程、州台现场直播车和卫星直播车、州县应急广播和村村响工程、州级广电节目监管中心、州县数字影院标准化工程、甘孜广电全媒体中心、乡镇广播电影电视业务用房建设项目等。

第三篇  全面提升基础设施保障能力

按照适度超前、跨越发展的要求,抓好交通、能源、水利、信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有效破除发展瓶颈制约,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能力。

第八章  全力实施交通先行战略

围绕建设川西北区域性和川滇藏青结合部交通枢纽,实施新一轮“交通大会战”,建设川藏战略大通道,全面加快公路、机场、铁路建设,构建进出通畅、四通八达、路网顺畅、安全便捷的立体交通体系,为脱贫攻坚、同步小康提供保障,为全域旅游提供支撑,为稳藏安康、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到2020年,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7万公里,等级公路占比达到95%。

第一节  建设区域性交通枢纽

围绕打通川甘青和川滇藏两个结合部,突出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出州通道、经济干线、铁路建设重点,全力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公路、机场、铁路有效衔接,提升康定区域交通主枢纽功能,加快建设理塘、稻城、甘孜区域次级交通枢纽,全面提高道路等级,强化与周边地区互联互通,完善川甘青、川滇藏交界地区骨干网络,基本形成“三纵四横多联和三大枢纽”综合交通体系,促进与周边地区更好交往交流交融,形成辐射全州、带动周边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第二节  加强公路交通体系建设

加强外部通道建设。强力推进高速公路建设,建成雅康高速,开工建设康定至新都桥康定过境试验段,加快泸定至石棉、康定至新都桥、马尔康至德格、新都桥至巴塘、马尔康至泸定等前期工作,推动高速公路向南北延伸。加快国省干线改造升级,推进新增国道建设,改造提升川藏南北线连线公路和沿江公路。积极开辟出州通道,加大经济干线建设力度,畅通与周边区域连接通道。

畅通内部交通网络。围绕消灭“断头路”和打通毛细血管,加强县际公路、旅游环线公路、县乡公路等建设,促进县际公路成环,县(市)到乡(镇)公路成网,逐步形成纵横相交的交通网络。全面推进农村公路集中攻坚,实施通乡油路和通村、通寺硬化路以及县乡道改善、村道完善等工程,建设通乡通畅公路2200公里、通村硬化路14000公里。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大力发展城乡公共交通,建设8个县城、126个乡镇客运站点;积极推进“村村通”客运班线,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改善群众出行和运输条件。

加强公路管护。实施公路养护规划,坚持建管养并重,建立公路日常养护管理机制和应急抢险保障体系。完善养护基础设施,建设机械化养护中心,提高道路养护能力。强化道路路面大修改造,加强地质灾害频发路段综合整治和长大桥梁、隧道养护管理。完善道路养护长效机制,提升农村公路管护覆盖范围和通行保障能力。加强交通运输管护体系建设。

第三节  加快航空和铁路建设

发展航空运输。建成甘孜机场,提升康定、亚丁机场运营能力,争取康定、亚丁机场开通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主要城市直达航线,积极推进周边旅游机场互通。加大机场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发展航空运输业、空港物流业。推动通用航空建设发展。

加快铁路建设。加快建设川藏铁路雅康段,加快推进川藏铁路康定至林芝段建设,启动川藏与滇藏、青藏、成昆铁路网连接线前期工作,构建川滇藏青结合部铁路运输网络。

专栏6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

高速公路。建成雅康高速。开工建设康定至新都桥康定过境试验段。加快泸定至石棉、康定至新都桥、马尔康至德格、新都桥至巴塘、康定至炉霍、马尔康至泸定、得荣至石渠前期工作。

普通国道。建成G317线雀儿山隧道。开工建设G549:乡城县城至得荣(斯闸)段、桑堆至乡城段、雅安石棉至甘孜九龙段、九龙县城至稻城县城段;G215:巴塘竹巴笼(西藏界)至得荣二龙桥(云南界)、石渠洛须镇至德格岗托段、洛须至青海玉树公路、白玉县城至巴塘松多接G318线;G227:稻城亚丁至木里界;G248:刷丹公路(含丹巴县城过境段美人谷隧道);G318:折多山隧道、巴塘县城过境段、康定过境段;G345:石渠县经阿日扎至马崩山段;G248和G350八美过境段。

普通省道。加快建设S434榆林(经磨西)至猫子坪公路(含大板岩隧道)、S217线泸定经得妥至石棉(雅安界)段、S461线乡城洞松(经云南东旺)至得荣古学段。开工建设S454线色达至泥朵(川青界)、S460线乡城县城段至然乌段、S459线理塘县章纳乡经邓波至亚丁机场段、S220线甘孜州银恩(阿坝州界)至道孚县城段、S458线白玉县城经赠科至甘孜机场段、S455线色达亚龙至甘孜县锣锅梁子段、S314线新龙皮擦至白玉阿察段。加快S457线石渠至洛须段、S459线巴塘县城经波密至章纳乡(理塘)段、S460线理塘县城至章纳乡段、S460线巴塘县波密乡经正斗至乡城县城段、S460线然乌乡至大雪山垭口(云南界)段、S314线道孚(扎拖)至新龙县城段、S432线宝兴界至河口大桥(康定)段、S220线道孚县城至雅江县城段、S220线雅江县城经牙衣河至江中堂(凉山州界)段、S433线雅安市荥经界至泸定县冷碛镇段、S469线烟袋乡(九龙)至子耳乡(与木里界交界处)段前期工作。

出州通道(经济干线)。开工建设稻城县海子山至磨房沟连接线公路、香格里拉镇俄初(经安叶)至半岛公路,加快炉霍县宗科至壤塘(阿坝州)公路、稻城县各卡乡至云南香格里拉县格咱乡公路、稻城县傍河乡经色拉、巨龙至凉山木里麦日乡公路前期工作。

铁路。加快建设川藏铁路雅康段,推进川藏铁路康定(新都桥)至林芝段、川青铁路甘孜段、川藏与成昆铁路连接线、川藏与川青铁路连接线前期工作。     

图1  甘孜州“十三五”交通运输建设示意图

第九章  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综合水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建设和送出通道建设同步的要求,加快骨干电网与配网协调建设,大力推进电力输送通道建设,构建安全、高效、稳定的能源输送体系。

第一节  加强骨干电网建设

加强电力送出通道建设,加快实施特高压、超高压输变电工程,全力促进川渝环网1000千伏交流输变电工程、金沙江上游至江西吉安正负800千伏直流工程建设,提高电力大规模外送能力,建设“西电东送”、“川电外送”战略水电基地。加强州内骨干电网建设,积极推进硬梁包、两河口等6座500千伏和8座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完善川藏铁路配套电网建设。适应能源互联网发展趋势,加强坚强智能电网建设,实现能源需求侧和供给侧有效衔接。

第二节  加快城乡电网建设

围绕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城乡建设,加强县城、旅游集镇和村寨电网建设。大力实施农网和城网改造升级工程,推进14座110千伏和93座35千伏及以下城乡输配电网络建设,促进农网延伸和光伏工程建设,形成满足需要、适度超前的城乡中、低压供电网络,切实满足农牧民群众用好电的需求。

第三节  加强油气设施建设

开展天然气输入工程前期研究,推进天然气管道、LNG供气站建设,完善成品油站点布局,配套完善油气输送和储运设施,提高供应保障能力。

专栏7  骨干电网重点项目

特高压输变电工程:川渝环网1000千伏输变电工程,金沙江上游至江西吉安正负800千伏直流工程。

500千伏输变电工程:硬梁包、两河口、牙根一级、苏洼龙、巴塘、叶巴滩等。

第十章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以促进人水和谐、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主线,以统筹解决生产、生活、生态用水为重点,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建、管、护、用有机结合,提高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

第一节  加强引水灌溉工程建设

加强骨干水利工程及渠系配套建设,实施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增效工程,加快巴塘东南、九龙三垭、理塘查玛日东、白玉赠科、稻城俄牙同、新龙通宵等中型水利灌溉工程建设,完善乡城玛依河、得荣白松茨巫、甘孜打火沟、石渠洛须、泸定顺河堰等水利工程渠系配套,推进理塘夺曲河等3座供水水库工程和九龙县城等8处引水工程建设。加强高原牧区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扩大草场和饲草料基地灌溉面积。实施高半山、高山峡谷地区农业综合开发灌溉工程,强化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加强光伏及机电提灌站、“五小水利”等小微型水利设施建设,统筹解决农业灌溉、人畜饮水问题,改变高原农牧业落后原始的生产方式。到2020年,确保新增有效灌面87.57万亩,灌溉饲草料地25万亩。

专栏8  引水灌溉重点工程

骨干水利工程。建设巴塘东南、九龙三垭、理塘查玛日东、白玉赠科翻身渠、稻城俄牙同、道孚尼措、德格温拖、新龙通宵等水利工程。

渠系配套工程。完善得荣白松茨巫、甘孜打火沟、石渠洛须、泸定顺河堰、巴塘巴楚河、乡城玛依河、康定力曲河、炉霍易日河等水利工程渠系配套。

供水水库工程。理塘夺曲河水库、石渠尼呷镇、俄多马乡等3座供水水库工程。

引水工程。理塘木拉、九龙县城等引水工程。

第二节  提高城乡居民饮水质量

加强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建设和保护,开展城市新区、县城、重点乡镇自来水厂、供水管网和供水净化处理设施工程建设。有序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加强水源监测和水质保障,发展适度规模集中供水,大力提高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障率、水质合格率,构建精准到户到寺的饮水安全保障体系,让老百姓喝上干净水、放心水。 

第三节  加强防洪减灾工程建设

加强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三大流域沿线县城和重点乡镇堤防工程建设,加快推进防洪控制性工程建设,加大中小河流域治理力度,开展18个县(市)防洪排涝建设。加强山洪灾害防治和易灾地区水土保持,完善防汛预警预报系统和山洪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加强18个县(市)水文监测体系建设,完善覆盖全州各县(市)的水文监测系统。

第十一章   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

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大力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技术应用,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

第一节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实施通信建设三年攻坚方案,着力提升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落实“宽带中国”战略,推进“智慧甘孜”建设,促进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扩大城乡通信网络和互联网覆盖面,切实跨越“数字鸿沟”。完善州、县(市)、乡(镇)三级传输网络布局,加快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物联网等网络设施建设,加快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体系。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实施“宽带乡村”工程,实现行政村信息网络全覆盖,提高乡村电信普遍服务能力。深入推进农村通邮工程,实现邮政服务全覆盖。加强信息基础设施管护。加强网络信息安全建设,完善应急通信体系。

第二节  提高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

加强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基本建成州、县互联互通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和旅游应急指挥平台。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互联网在政务管理、医疗卫生、教育科技、社会保障、社区管理与服务、旅游服务、社会安全、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互联网与旅游文化业、特色农牧业、民族手工艺等产业融合发展。

第四篇  大力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以人与自然关系为核心,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导向,保障生态安全,改善环境质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强生态服务功能,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十二章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开发,强化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护生态平衡。

第一节  加强自然生态保护

围绕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生态屏障区、国家绿色能源生产基地”,优化区域生态格局,构建以“两江一河”为骨架,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为重点,森林、草地、湿地等重点生态功能区为支撑,生态红线为底线的立体生态安全格局。明确森林生态、草原生态、水生态和城市生态保护重点,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巩固和扩大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退牧还草、沙化治理、野生动物保护、水土保持等生态工程成果,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切实维护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强化生态保护支撑与科技保障,构建覆盖全州的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体系,切实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第二节  实施重点生态工程

森林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坚持保护、造林、治理相结合,推进森林生态建设,实现森林面积、森林蓄积、森林覆盖率“三增长”。大力推进山植树、路种花、“河变湖(湿地)”工程建设,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等重大林业生态工程,有效管护9052万亩森林,封山育林318.6万亩。通过飞播与人工植树、专业植树与义务植树、乔木与灌木、经济林与生态林相结合,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完成人工造林30.54万亩,实施森林抚育180.12万亩,完成非基本农田坡耕地退耕还林任务5.1万亩,鼓励个人和企业承包宜林荒山、荒地、荒滩开发造林,因地制宜发展林、果、药等特色产业。积极开展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工程,恢复林草植被,治理沙化土地315.15万亩,开展干旱半干旱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工程10万亩。加强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野生疫病疫源防控体系建设。

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树立草畜平衡理念,坚持深入落实草原禁牧休牧、草畜平衡和基本草原保护制度。实施甘孜州高寒草地修复工程,继续加大退牧还草力度,建设围栏草地3000万亩,完成天然草原免耕补播1000万亩,开展天然草地改良及补水工程,完成天然草地改良300万亩、草原补水500万亩,加大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力度。大力实施以石渠、色达、德格、理塘等县为重点的沙化治理工程和鼠虫害草地治理工程,强化鼠荒地、退化草地、石砾草地治理。加强草原防火工程、生物灾害预警监测站(点)建设。

湿地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以遏制湿地萎缩、恢复提升湿地功能为重点,积极推进理塘—稻城海子山国家湿地生态公园建设,加强以石渠、理塘为重点的湿地保护,争取全州湿地纳入国家生态奖补范围。加强退化沼泽和湖泊湿地恢复功能。加强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提高湿地公园管理水平。严厉打击破坏湿地行为。

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实施以“两江一河”流域、城镇周边和半农半牧县、坡耕地为重点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加强水土保持监测站(点)建设,到2020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700平方千米。继续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防治和减少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加大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力度,促进自然保护区建设标准化、管理数字化。建立珍稀动植物物种自然保护区网络,加强极度濒危野生动物、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小区、野生动物救助中心建设,恢复珍稀和濒危动物栖息地和遗传交流廊道,积极开展迁地保护。开展驯养繁殖示范基地和野生植物园建设。依法禁止捕杀、采集濒危野生动植物。

第三节  健全生态保护建设长效机制

实施生态红线管控机制,把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划定为生态红线管控区,科学划定林地、湿地、沙区植被、物种四条生态红线,严禁任意改变生态空间用途,防止不合理开发建设活动对生态红线的破坏。继续实行退耕还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启动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和退牧还湿,完善和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稳定和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制定实施农牧民参与生态保护的机制。整合现有生态保护补偿渠道,开展综合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推动建立地区间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探索与发达地区建立“碳交易”机制。完善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生态恢复责任机制。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明确国土空间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监管者及其责任,编制自然资产负债表,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责任离任审计。严格执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专栏9  生态保护与建设重点项目

森林生态保护与建设。实施5.1万亩非基本农田坡耕地退耕还林工程,常年管护森林9052万亩,开展公益林建设349.14万亩(其中人工造林30.54万亩、封山育林318.6万亩),实施森林抚育180.12万亩,在巴塘、丹巴、得荣、九龙、乡城、泸定等县通过工程和生态措施治理干旱半干旱面积10万亩,治理沙化土地315.15万亩。

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建设围栏草地3000万亩,实施天然草原免耕补播1000万亩,改良天然草地300万亩,开展草原补水500万亩,开展草地鼠虫害治理3023万亩次。

湿地生态。开展湿地生态保护、生态恢复、生态监测体系及湿地公园建设。

自然保护区建设。新建保护处16个、保护站63个、实施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期和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二期建设工程。探索新建1个国家公园。

野生动植物保护。建设11个极度濒危野生动物、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小区,建设野生动物救助中心及保护管理站、野生动物基因交流廊道、野生动物栖息地,开展驯养繁殖示范基地和野生植物园建设。

第十三章  加强环境污染综合防治

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强化开发保护,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治理,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全面改善环境质量。

第一节  强化污染物治理

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提高环保准入门槛,严控高污染、高耗能和产能过剩项目进入。以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为抓手,扎实推进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实施水污染防治计划,抓好“两江一河”等重点流域及生态敏感区水污染综合整治,实施城乡饮用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和饮用水源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加强有色金属冶炼、建材等重点行业废水治理,推进城乡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切实维护大气质量。预防和控制农药、重金属对土壤和水环境污染,加强耕地污染防治和污染耕地修复,为农产品生产提供绿色空间。切实加强公共场所和居住区噪声控制。

第二节  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

加强城镇和人口规模较大的农村居民点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建立养护、运营补贴机制,提高城乡生活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实施新一轮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大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整治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统筹农村饮水安全、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推进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完善城乡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加强州、县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建设,强化危险废物环境监管。实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程,推进矿山环境保护。

第三节  提高环境监管能力

建立健全环境安全防范、治理、执法和监管四大体系,提高生态环境监管能力。组建州环境科学研究所,加强基础性、综合性、战略性环境问题研究。加强州县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建设,强化对主要江河、重点区域水质、重点城镇环境监测。开展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建成州、县、乡三级环境监察体系,加强基层环境执法能力建设。强化生态环境风险预警能力建设,完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和环境应急物资装备综合保障体系,全面提高环境风险防范保障水平。严格环境保护目标考核,完善生态环境指标考核体系和环境监理制度。

专栏10  环境保护重点项目

水源监测和保护。重点集镇饮用水源地保护,水源工程,自动监测站建设,地下水水质监测和保护工程,金沙江流域、雅砻江流域、岷江大渡河流域群专结合监测预警体系工程。

污水和垃圾处理。新建污水处理厂71座,提升改造2座,配套污水管网771.5公里,新建垃圾处理厂20座,垃圾处理厂扩容6座,建设垃圾收集和转运站60座,垃圾填埋场54处,建设18个县(市)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中转站。

第十四章  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加快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强化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形成有利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的发展模式和生产生活方式,大幅度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第一节  促进资源节约利用

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加强国土资源规划、管理、利用与保护,完善耕地保护、征用补偿机制,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从严控制建设用地,合理确定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结构和时序,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处置力度,充分利用未利用地和工矿废弃地拓展建设用地空间。支持有条件的城区和城镇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和山体空间。

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促进大中型矿产地整体勘查和整装开发,提高新建矿山最低开采规模标准,采用先进技术推进矿山规模化开采。强化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率。

节约集约利用水资源。严格水资源保护,抓好城乡集中式水源地保护,加强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推广普及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强力推进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认真做好城镇节水。开展城乡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取水许可管理和水资源论证管理,构建城乡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

第二节  加强节能减排工作

强化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抑制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推进实施节能改造示范工程,鼓励和引导企业采用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降低单位产品能耗水平。推广应用节能型建筑材料、结构、设备和施工工艺、技术,对现有住宅实施节能、保温技术改造。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公共交通工具,推进公共机构和商贸等领域节能。健全节能市场化机制,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电力需求侧管理。积极推广适宜高原环境的光热、光电、风能、地热等新产品和新技术,逐步在有条件的城镇实施集中供热工程。

第三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积极探索和推广工业、农业、服务业等领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强循环技术的推广和运用,从源头和全过程控制污染物产生和排放。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开发利用“城市矿产”,推进农林废弃物以及建筑垃圾、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鼓励纺织品、汽车轮胎等废旧物品回收利用。组织开展循环经济示范行动,大力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加快园区循环化改造和循环型产业园区建设。

第十五章  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围绕提高监测、防御、救援三大能力,建立健全综合防治、以防为主,各方协同、科学高效,功能齐全、覆盖城乡的综合防治体系,全面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第一节  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

加强地震监测台网建设。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建立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加强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的监测、预警,提高气候变化监测和服务能力。加强地震、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疫情疫源等重大灾害的监测、预警和预防,强化州、县(市)、乡(镇)、村(社区)四级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防治三大体系,完善重大自然灾害研判群防网络。建立健全自然灾害预警发布体系。

第二节  增强自然灾害防御能力

完善自然灾害灾情快速评估、上报、发布制度。开展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科学安排危险区域生产生活设施的合理避让,增强重大建设工程、生命线工程、容易产生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和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抗震设防,加快地震高烈度设防地区农房抗震改造。继续推进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加大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搬迁安置和工程治理力度。加强防灾中心、应急避难场所、撤退通道、城镇疏散场地等防灾减灾设施建设和重要物资储备设施建设。推进自然灾害减灾示范工程建设,完善森林、草原防火体系,加大山地灾害治理力度。

第三节  完善自然灾害救援体系

加强应急指挥体系建设,构建州、县(市)、乡三级应急联动指挥机制,形成政府领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完善自然灾害应急救援体系,提高灾害应急反应能力。完善防灾减灾保障体系,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应急救援通道、直升机停机坪、物资储备库等建设,加强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人才培训,健全防灾减灾投入机制,增强抗风险能力。积极开展防灾培训和应急演练,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增强全民自防自救与互救能力。

专栏11  防灾减灾重点项目

应急指挥体系建设。州防灾减灾应急指挥中心,18个县(市)和2个管理局综合应急指挥平台,325个乡(镇)级应急平台,集群通信系统,短波通信系统,北斗预警信息接收发布终端,防灾减灾应急指挥中心容灾备份系统。

地震监测体系建设。新建地震监测及预警站点120个,改造骨干温泉监测站,提升甘孜、理塘、白玉等12个县监测预警综合能力,建设州预警发布中心及全州行政村预警信息终端。

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建设固定和临时地质灾害应急避难和疏散场所,拆除城区人口密集聚居区部分房屋,建设应急避险应急疏散通道、医疗救援通道,新建县级应急救灾直升机停机坪17个,建设18个县级片区救灾物资储备点。

第五篇  大力实施产业富民战略

围绕建设生态经济强州目标,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加强特色资源开发,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强化全域旅游引领带动,促进产业联动发展,加快推进生态资源优势向生态经济优势转化,着力构建经济效益好、特色突出、竞争力强的生态产业体系。

第十六章  发展壮大支柱产业

按照“一优先二有序三加快”的产业发展思路,优先发展生态旅游业,在保护生态环境前提下有序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和优势矿产业,加快发展生态农牧业、文化产业和中藏医药产业,强化支柱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第一节  优先发展生态旅游产业

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围绕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和全域旅游试验区目标,将旅游业培育成最具优势和带动作用的富民支柱产业。以重点景区为骨干、次级景区为支撑、国省干线为纽带,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转变旅游发展方式,积极探索山地旅游发展路径,加强跨区域旅游文化资源和旅游线路整合,推动旅游由点状独立发展向带状集群发展转变,形成东部环贡嘎山环线、南部环亚丁环线和北部格萨尔文化旅游带“两环一带”旅游发展布局,创建全国民族地区全域旅游试验区、国家旅游扶贫示范区,打造“甘孜山地旅游·东方户外天堂”,将旅游产业培育成为最具优势和最具带动作用的富民产业和主导产业。

提高景区建设品质。推动重点景区提档升级,开展国家5A、4A级旅游景区创建,着力将稻城亚丁、海螺沟、康定情歌城、丹巴甲居藏寨、德格印经院等打造成世界级旅游精品景区,加快措普沟、玉隆拉措等重点景区建设,充分发挥核心景区对全域旅游带动作用。推进景区景点的智慧旅游建设。

完善旅游产品体系。坚持保护为主、高起点开发的思路,促进观光、体验、文化相结合,深度开发文化体验、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山地探险、户外运动、科学考察、健康养生、会议展览、婚庆影视等旅游产品,培育四季主题旅游产品,打造以高端旅游、自驾旅游为重点的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

图2   旅游发展总体布局示意图

加强旅游城镇建设。充分发挥旅游业对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带动作用,着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配套完善、宜旅宜居宜业的旅游城镇和特色旅游村寨。重点建设康定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精品旅游城市,按照新型旅游城镇要求加快县城改造,大力发展磨西、新都桥、香格里拉等旅游集镇。结合新农村和扶贫开发,加快旅游新村和乡村旅游综合体建设,引导农牧民成立旅游专业合作社,推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

强化旅游公共服务。高标准推进景区、重点旅游沿线和旅游城镇道路、电力、供水、环保、通信、气象监测、门禁系统、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完善游客接待服务中心、购物、娱乐、医疗、自驾营地等服务设施,建立健全反应及时,处置高效的应急救援体系。大力实施“互联网+”战略,建立游客咨询、旅游投诉、服务跟踪、旅游安全、联动执法和决策运用的大数据平台。积极发展汽车租赁业务,强化地接服务保障能力。

提升旅游配套要素。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基础要素,大力开发特色餐饮服务,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演艺娱乐项目,加强土特产、中藏药材、民族手工艺品等旅游商品开发,引进和建设一批知名品牌酒店,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主题酒店、乡村精品酒店和民宿接待,提高旅游接待和服务能力。围绕“商、养、学、闲、情、奇”旅游拓展要素,积极发展新兴业态。

积极拓展旅游市场。以“圣洁甘孜”旅游品牌为统揽,打造贡嘎山、康定情歌、稻城亚丁、德格印经院等知名旅游品牌。创新宣传营销模式,推进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利用高速、民航扩大宣传力度,举办国际、国内和省级文化旅游活动,积极应用新媒体营销,全面提升甘孜旅游品牌和形象。继续巩固现有客源市场,大力拓展国内外高端旅游市场,积极吸引周边其他旅游线路游客。

加强旅游区域合作。加强州内旅游资源整合,联合推介旅游产品、旅游线路,推动东部、南部、北部旅游互动发展。充分发挥与阿坝州、雅安市在资源组合和地域等方面的内在联系,推动旅游市场一体化发展。强化与西藏、云南、青海、甘肃等周边藏区旅游合作,共同建设川滇甘青藏国际旅游目的地。加强与成渝地区、长三角、珠三角等地旅游合作,组合跨省区旅游线路,实现资源共享、市场互动。

加强旅游管理服务。设立旅游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旅游资源开发,提高旅游管理运营市场化水平。积极推进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强化景区、宾馆饭店、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加强旅游市场整顿,完善旅游市场监管体系,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加强旅游沿线环境整治。

专栏12  旅游发展重点任务

重点景区。稻城亚丁、海螺沟、康定情歌城、木格措、甲居藏寨、中路藏寨、德格印经院、泸定桥、亚拉-中谷、牛背山、伍须海、猎塔湖、格聂神山、海子山、措普沟、玉隆拉措、拉日玛等。

重点旅游城镇。磨西-新兴、新都桥、塔公、八美、香格里拉、马尼干戈、拉日玛、八角楼、瓦卡、洛若、桑堆等旅游城镇。

乡村旅游。建设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乡(镇)50个、示范村寨100个、星级乡村酒店50个、星级民居接待600户、示范休闲农庄10个。

精品旅游线路。大力拓展大香格里拉环线、康巴风情旅游线、G317/318中国最美景观大道、四川旅游西环线等精品旅游线路市场。

第二节  有序发展清洁能源产业

有序开发水电资源。按照“全力支持大型、全面参与中型、全境规范小型”思路,有序推进水电资源开发。加快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干流水电开发,重点推进两河口、苏洼龙、长河坝、猴子岩等大型电站建设。开工建设金沙江上游叶巴滩、巴塘、拉哇电站,雅砻江中游牙根一级、牙根二级、孟底沟、楞古水电站,推进大渡河硬梁包、金沙江昌波等电站前期工作。有序推进九龙河、东谷河、革什扎河、力丘河、霍曲河等流域各梯级约30座250万千瓦水电项目开发建设步伐。加强对小水电的规划指导和建设管理,促进小水电健康、科学、规范、有序开发。

加快新能源开发。坚持风光水互补、集中式与分布式兼顾、集中送出与就地消纳相结合,集中连片推进大型太阳能光伏发电基地建设,推动高原风电示范场建设。加快地热资源开发,推动高温地热电站和地热城镇集中供暖项目建设。开展农村新型能源建设示范工程。

专栏13  清洁能源重点项目

雅砻江流域。加快两河口电站(300万千瓦)建设,开工建设牙根一级(27万千瓦)、牙根二级(108万千瓦)、孟底沟(240万千瓦)、楞古(257.5万千瓦),推进上游10座梯级电站(总装机228.3万千瓦)前期工作。

金沙江上游。加快苏洼龙电站(120万千瓦)建设,开工建设巴塘(75万千瓦)、叶巴滩(228.5万千瓦)、拉哇(200万千瓦)电站,推进昌波(106万千瓦)、波罗(96万千瓦)、岗托(110万千瓦)电站前期工作。

大渡河流域。加快长河坝(260万千瓦)、猴子岩(170万千瓦)电站建设,开工建设硬梁包(111.6万千瓦)、巴底(72万千瓦)、丹巴(119.66万千瓦)电站。

中型电站。建成古瓦、蔡阳等11座约102.8万千瓦水电项目,开工建设桦胶桥、永西等17座约130万千瓦水电项目。

太阳能开发。甘孜州南部、北部太阳能光伏基地。

第三节  有序发展优势矿产业

加强矿产资源勘探和保护。加大地勘投入力度,加快重要成矿区、重要矿产地找矿远景和资源潜力综合调查评价,加强地质矿产调查、地质环境调查检测和综合评价。强力推进重要成矿区段和重要矿种的整装勘查及大中型矿山深部和外围“攻深找盲”,摸清资源家底,打造省级重要战略资源储备基地。完善矿产资源保护机制,加强重要战略性矿产资源保护,加大乱挖乱采违法行为打击力度。

有序推进重点矿山建设。促进矿产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实现四川里伍铜业公司上市,推动矿区整合,提高矿业开发水平。加快甲基卡锂辉石矿、措拉锂辉石矿等矿山开发,着力打造“中国锂都”。推进里伍铜矿、呷村银多金属矿、丹巴铂镍矿、甘孜呷拉金矿等有色金属矿山建设。整合规范大渡河沿岸金矿开发,提升东部非金属矿资源开发规模。 

加快推进矿产品深加工。利用留州电量优势和矿产资源优势,依托“飞地”园区,推动电矿联动发展,重点加强基础锂盐、高纯锂盐及锂系列深加工产品和新能源电池组建开发,加大有机硅以及晶体硅产品开发力度,推动原矿生产向新材料、新能源等制造环节发展。按照“旅游开发、地热发电、城市供暖、综合利用”思路,打造地热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区。发展新型建筑材料,促进建材产业转型升级。

第四节  加快发展高原特色生态农牧业

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坚守耕地红线,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严格控制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占用,积极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低产田改造、沃土工程等综合开发项目实施力度,确保耕地和基本农田数量不减、质量提升。提高耕地质量和粮食生产能力。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加快日光节能温室、节水灌溉设施建设,推广运用农牧业机械装备。积极推动以牲畜暖棚、标准化草地、人工草地建设为重点的现代草原畜牧业发展,推进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开展现代家庭牧场示范,加强牦牛、藏猪等畜禽良种保护场建设。

优化农牧业发展布局。按照“宜粮则粮、宜菜则菜、宜果则果、宜药则药、宜茶则茶、一村一品”要求,推动农牧业区域专业化生产、成片成带打造、空间立体化布局,积极推进高山区林业、高半山区特色经济林、河谷地带粮经作物基地建设,积极打造环贡嘎山现代农业经济圈、北部生态特色农业产业带、南部特色农业走廊,构建“一圈一带一走廊”的特色农牧业区域发展格局。

专栏14  特色农牧业发展布局及发展重点

东部环贡嘎山现代农业经济圈。重点发展蔬菜、食用菌、特色水果、道地中药材、核桃、花椒、生猪、牦牛、山羊等种养基地,大力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休闲农业等特色产业,着力打造全州菜篮子基地、出口创汇农产品基地、特色水果基地、九龙牦牛种源及商品肉牛、肉羊、生猪养殖基地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带。

北部生态特色农业产业带。重点发展俄色茶、青稞、马铃薯、春油菜、道地中药材、牦牛、藏羊、优质牧草等特色产业,着力打造全国青稞高产高效示范区、川西北优质马铃薯种薯基地、俄色茶产业基地、道地中药材基地、无公害牦牛肉奶及优质牧草基地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带。

南部特色农业走廊。重点发展马铃薯、玉米、春油菜、酿酒葡萄、核桃、藏猪、藏鸡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初加工,提升精深加工水平,努力开发特色农畜旅游产品,实现餐桌食材80%来自本地,建设葡萄酒原料基地、藏猪藏鸡种源基地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带。

积极调整农牧业结构。强化粮食安全责任,实施藏区粮食自给工程,稳定青稞、玉米、小麦、马铃薯、豆类等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推进高产高效万亩示范区建设,提高粮食自给率。加强林果、蔬菜、中藏药、畜牧业和中低温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到2020年建成特色林业产业基地100万亩和特色农业产业基地100万亩,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积极推动农旅结合,大力发展观光农业。

加快发展高原绿色食品加工业。依托农副土特产品集中加工区建设,积极引进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全面提高农畜产品加工水平,重点开发粮、油、菜、酒、肉、茶、菌、果、药、水“十大特色产品”,打造高原绿色食品加工基地。

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农牧民种养殖技术培训,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农业科技人员从事农牧业生产经营,推动农牧业经营主体职业化,培育一批专业种养殖大户。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现代农业、乡村旅游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家庭农(牧)场、生态农庄、农牧业现代示范园区。鼓励农牧民以土(林、草)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入股专业合作社或股份公司,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做大做强,培育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加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增强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农业科技服务公司和农业专业技术协会等经营性服务实体。

完善新型农业服务体系。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加强良种繁育、科技服务、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农产品流通五大产业服务体系建设。抓好特色农产品新品种引进,开展农作物新品种区域试验,实施畜禽改良工程和动物保护工程。深化院(校)州农业科技合作,围绕品种选育改良、动植物疫病防治、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等领域加强技术攻关和引进先进适用技术,推进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建设,提高农牧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强化病虫害监测与防治,健全动植物保护防疫体系。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健全农资和农产品流通体系,完善农产品冷链仓储体系,加强农产品市场和流通实施建设,搭建农产品电商平台,促进农超对接。

实施品牌农业发展战略。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三品一标)认证。倾力打造“圣洁甘孜”区域农产品品牌,加快发展“圣洁甘孜”品牌店,引导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企业争创国家级、省级知名品牌。推进特色农产品积极参与展销会、博览会,推动产品品牌提升,扩大甘孜农产品影响力和竞争力。

专栏15  特色农牧业发展重点项目

农牧业基础设施。高标准农田40万亩,光伏太阳能提灌站30座/1000千瓦,优质牧草基地2万亩。

特色农业产业基地。水果30万亩、蔬菜30万亩、油菜16万亩、中藏药材5万亩、食用菌2万亩、茶叶(花卉)2万亩、黑青稞10万亩、紫皮马铃薯5万亩。

特色林业产业基地。核桃53万亩、花椒23万亩、俄色茶24万亩。

现代畜牧业基地。养殖规模500头以上牦牛标准化养殖场(小区、户)100个、50头以上肉牛标准化养殖场(小区、户)50个、200只以上藏羊标准化养殖场(小区、户)150个、500头以上商品藏猪标准化养殖场(小区、户)50个、100只以上生猪标准化养殖场(小区、户)100个、1000羽以上商品藏鸡标准化养殖场(小区、户)50个、20箱以上养蜂大户500户。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发展专业种养殖大户、家庭农(牧)场、生态农庄、农牧业示范园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

新型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开展作物新品种区域试验,实施畜禽改良工程和动物保护工程,加强农技综合服务站建设,推进农产品冷冻设施、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第五节  加快中藏药业产业化发展

加快药材种植规模化。结合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工程,建立中藏药材繁育基地和野生资源保护区,发展中藏药材人工种植,建成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3万亩。积极引进药材种植优势企业,加大地产药材种植,集中优势培育重点品种,促进集中连片种植,逐步推进中药材GAP认证,走产业化、规范化的中药材生产之路。加强特色道地中藏药材原产地保护。

加快中藏药研发系统化。坚持传承与创新,加强中藏药研发体系建设。整合藏医药科研力量,加强中藏药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加大藏医药科研人才培养力度,提升藏药研发能力。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建立产学研发展联盟,加快中国南派藏医药传承创新基地、藏药保护与开发工程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建立藏药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加强现代中藏药饮片、保健食品、药浴药膳产品的研发力度,加大优势制剂二次开发力度。

加快中藏医服务特色化。结合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加大旅游养生产品开发,大力发展藏医药康复理疗、藏药洗浴等服务业。加强中藏药材和药品交易、配送中心建设,推动中藏医药商贸发展。

加快药品市场国际化。积极推进中藏药加工业集聚发展,加快泸定金珠中藏药产业园、德格麦宿南派藏医药产业园建设,引进优势现代中藏药加工企业入园,吸引和带动相关医药企业及配套企业集聚。进一步扩大然降多吉胶囊、小金丸、西黄丸、独一味丸、小儿惊风丸等重点产品生产能力,提高藏药制剂水平,拓展藏药市场,打造特色中藏药材品牌和特色中藏药知名品牌。

第六节  加快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加快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积极参与国家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推动建成一批国家级重点文化产业基地和重点文化产业园区,积极构建康定情歌文化园、康东多元文化区、康北格萨尔文化区、康南香格里拉文化产业区“一园三区”产业布局,加快培育壮大文化旅游业、演艺娱乐业、影视制作业、印刷复制出版业、网络动漫创意业、民族手工艺产业六大产业。推动文化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培育新兴文化产业形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放宽文化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文化产业发展,培育壮大骨干文化企业。   

发展特色体育产业。编制户外体育产业规划,推进甘孜州户外体育运动基地、青少年户外体育露营基地、海螺沟户外运动基地建设,打造海螺沟户外挑战赛、环贡嘎山超百公里精品线路徒步国际大赛等户外体育赛事知名品牌。鼓励发展体育服务组织,加强体育活动场馆运营,促进体育消费。

专栏16  文化产业重点项目

民族手工艺。建设甘孜博秀噶玛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天堂色达文化旅游博览园、德格文化产业园、郎卡杰唐卡生产基地、白玉河坡金属手工艺特色文化产业基地。重点打造噶玛嘎孜唐卡、郎卡杰唐卡、白玉河坡民族金属手工艺制品、德格印经院雕版印刷工艺品、德格牛毛绒手工艺产品、石渠石刻工艺品、藏文书法工艺品。

民族歌舞演艺。稻城亚丁演艺中心、康定民族歌舞演艺中心、海螺沟演艺中心、丹巴演艺中心。

影视制作。新都桥、稻城亚丁、丹巴民俗民居、海螺沟景区影视拍摄基地,电影《命定》等影视作品拍摄,动漫《岭·格萨尔王》制作。

户外体育。海螺沟户外登山运动基地、环贡嘎山超百公里赛事及徒步穿越、国道318、317线自行车运动挑战赛。

第十七章  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

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发展方向,推动服务业与工业化、城镇化、旅游全域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培育新兴服务业态,提升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

第一节  大力发展现代商贸业

按照提升中心、优化网络、覆盖全域、创新业态的思路,全面加快现代商贸业发展。强化康定、泸定作为全州商业中心功能,推动旧城商业中心改造升级,加快新城商业副中心建设,积极打造城市综合体,引进和培育大型、高端商业形态,建设商贸服务高地。加强县城和重点城镇专业商品市场、连锁品牌店、特色商业街区和特色交易市场建设,完善商品配送服务功能。支持大型超市与农村合作组织对接,促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向农村延伸,健全农牧业生产资料、农村日用消费品、农副产品购销和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服务体系,构建便利实惠通畅的城乡商贸服务体系。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和经营模式应用,推动传统商贸业转型升级。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健全粮食等物资应急供应保障体系。适应全域旅游发展需求,加快推动餐饮住宿行业转型升级。

第二节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抓住高速公路和铁路建设重大机遇,围绕康定、亚丁、甘孜机场,加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着力打造空地、公铁物流联盟为主的区域性物流中心。重点建设以进藏大宗物资为主的新都桥物流园区和以生活物资为主的泸定物流园区,加强理塘、稻城、甘孜、雅江4个片区性物流基地建设,完善县城物流节点功能,布局以机场服务业集聚区为代表的空地物流基地,逐步形成全州物流体系骨架。大力发展矿产资源、大宗建材、特色农产品、生活生产资料等专业物流集群,建立完善肉类、特色水果、反季节蔬菜等农产品集配中心和冷链配送体系。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带动作用强的现代物流企业。加强应急物流建设,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能力。推动物流信息化和标准体系建设,建立物流信息综合平台。加快邮政和快递服务业发展。

第三节  加快发展电子商务

加强本土电子商务企业培育与品牌建设,塑造区域信息产业示范企业。加强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建设面向中小企业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推动电子商务孵化基地建设。创新电商经营模式,建立适合甘孜特色的电商购销体系及物流配送体系。积极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工程,建设一批电子商务示范村。创新农产品流通模式,打通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链条和农村商品流通“最后一公里”。

第四节  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

支持金融机构设立分支机构,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金融服务空白乡镇和旅游区设立服务网点。推动农村信用联社改制农商行和城乡居民住房地震保险试点工作。推进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建设,探索发展新型农村资金互助组织。推广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推进刷卡无障碍示范街(景)区、助农取款点建设。积极发展股权、商标权、专利权、林权、土地流转权质押贷款和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等多种金融创新产品。引进和开办证券公司、基金公司、担保公司、创投公司等融资服务机构,大力发展股权融资、债券融资、信托融资等多种融资方式,积极利用境内外资本市场资源,鼓励企业上市或挂牌,多渠道、多形式募集发展资金。争取专项资金、信贷政策及金融监管政策支持,发挥财政撬动金融作用,引导保险基金投资。积极发展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构建保险市场体系。发展农业保险、责任保险,建立政府支持的农业和自然灾害再保险业务。开展中小微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优化金融运行环境。 

第五节  积极发展养老健康产业

发挥东部地区自然气候条件较好、公共服务资源较丰富的优势,着力打造集养老、养生、健康医疗与美食、健康运动、旅游于一体的生态康养产业基地。鼓励民间资本兴办专业化养老健康服务机构,通过民办公助、公建民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加大对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扶持力度。推动医养融合发展,促进医疗卫生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积极推进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

第六节  拓展服务业发展领域

充分发挥社区服务管理的综合作用,加快家政服务、修理、废旧物资回收等行业发展,促进社区服务规范化和网络化。建立健全各类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会计审计、工程咨询、信用担保、创意服务、广告会展、人力资源服务、职业培训等社会中介服务业。积极发展普通商品住房和保障性住房,促进房地产业稳步发展。继续加快教育培训、文化娱乐、信息服务等产业发展。

第十八章  推动产业发展方式创新

加强资源协同开发利用,推进生产模式、商业模式和产业业态创新,强化产业分工协作,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形成三产联动、层次较高、布局合理的产业发展格局,加快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第一节  促进产业联动发展

强化旅游产业带动作用。推进农牧业资源、文化资源、中藏药资源、水电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协同开发,促进传统农牧业向观光农业转变,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加快中藏药业全产业链开发,加快高原平湖景观打造。强化旅游对工业和服务业带动,大力发展面向旅游市场的特色农产品及中藏药材加工、民族手工艺、餐饮住宿、健康养老、文化创意等产业。

促进农旅互动发展。按照“以旅强农、农旅互动”的思路,突出区域特色和生态优势,将休闲农业发展与现代农业、旅游商品开发、文化创意融为一体。推进特色农副产品开发,提升农副产品档次和质量,丰富旅游商品市场,拉长农旅产业链条。完善农旅产业体系,建设一批精品景区(点),培育一批精品目的地,规划一批精品线路,开发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特色商品,着力打造川藏高原民族风情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区。

强化服务业支撑作用。实施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积极发展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综合服务水平。强化服务业对工业支撑带动作用,围绕资源开发、大型工程建设,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咨询服务、研发设计、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工业结构转型升级。

第二节  创新产业发展模式

促进信息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机遇,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三次产业的应用、渗透和融合。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信息化建设,推广智能灌溉、智能施肥与智能温控等自动控制技术,积极搭建农副土特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农产品溯源系统建设,建设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积极推动工业企业生产装备智能化和生产过程自动化,推广建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提高工业信息化水平。积极推进旅游与信息技术深入融合,大力发展智慧旅游,加强智慧景区建设。强化信息技术对金融、医疗培训、文化创意、物流等服务业的改造提升,培育新兴服务业态,提升服务业层次和水平。

强化航空业与特色产业融合发展。抓住机场建设和航空业发展机遇,促进航空运输业与旅游发展深度融合,积极开拓主要城市和周边旅游机场航线,推动环香格里拉旅游经济圈空中走廊建设,积极推广落地自驾游模式,促进旅游资源有效整合,增强游客吸引力。发挥航空运输辐射半径大、运行速度快的优势,促进野生食用菌、特色水果、肉制品等生鲜特色农产品拓展国内外市场,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第三节  强化区域产业分工

突出区域比较优势,强化区域分工协作,建立产业发展的协调和引导机制,调整优化各县产业发展重点,引导各县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体系。加强跨区域产业合作,推动区域性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推进跨区域旅游市场一体化发展,加强区域性产业园区建设,探索跨区域产业合作利益共享机制,构建协同配合的产业发展格局。

第四节  引导产业集聚发展

立足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引导生产要素向重点优势区域集聚,增强重点区域对全州产业发展带动作用。坚持走大项目、大基地、大集群的产业发展路子,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集群,在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较强的城镇科学规划和布局工业园区,提高产业集聚发展水平。按照“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的要求,重点加快康东、康南、康北农产品集中加工区建设,提升园区支撑功能。积极推进跨区域经济合作,重点抓好甘眉工业园区建设,加快培育成甘工业园区,推进甘雅园区建设,积极承接广东等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提升园区综合承载能力,全面加强招商引资和产业培育,培育全州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五节  加强产业发展管控

按照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定位,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强化产业发展空间管控,引导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实施产业准入负面清单,明确限制和禁止发展产业名录,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项目进入,严格限制不符合功能定位的产业扩张,禁止高耗能、重污染产业发展。扶持绿色环保型产业发展,设立生态产业扶持基金,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生态产业。强化产业发展空间管控,引导现有企业和新上项目向产业园区集中,逐步关停或转移旅游线路、景区附近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工业企业。建立市场退出机制,促进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企业转移、转产或关闭。

第六篇  大力实施城乡提升战略

按照“做强县城、做优乡镇、做美村寨”思路和“七个提升”要求,统筹推进城乡发展,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形成设施完善配套、产业发展互动、居民收入同步增长、社会事业同步繁荣、社会保障顺畅衔接的城乡协调发展新格局。

第十九章  加快推进高原特色城镇化

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人口适度聚集为方向,促进农牧民就地就近城镇化为重点,加快推进高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新型城镇化进程,全面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 

第一节  优化城镇布局体系

优化城镇空间结构。按照以点串线、以点带面、组团发展思路,构建以东部康定—泸定城镇组团为城镇发展极核,南部理塘、稻城和北部甘孜为区域副中心城镇,国道317、318线及其连接线为主轴,东部、南部、北部城镇群协调发展的“一核三副三轴三群”城镇空间结构。围绕区域中心城市(镇),大力发展卫星城镇,促进城镇间交通互联互通,推动城镇组团式发展,着力打造一批人口承载力强的城镇密集区。

图3    城镇空间结构示意图

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实施“以河为轴、南延北扩、组团发展”的城市发展战略,加快康定城区向榆林、雅拉新区适度扩展,推动新都桥(瓦泽)新区和姑咱(时济)新区建设,不断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发展旅游、商贸、物流、农产品加工等现代产业,提升科技教育、政治文化、医疗卫生中心地位和交通、信息枢纽地位。强化康(定)泸(定)产业分工协作、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市场一体化发展、人口自由迁徙流动,促进城市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逐步统一,推动区域中心城市同城化。

加快区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按照建设区域交通枢纽、物流商贸和旅游集散中心的定位,加快甘孜、理塘、稻城等区域副中心城镇发展,全面提升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全面加快甘孜、理塘、稻城新区道路、供排水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教育、医疗卫生、环保、交通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物流、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集中发展区,提高新区综合承载服务能力。加快推进旧城改造,提升老城区服务功能,引导老城区产业和人口向新区转移聚集。

完善提升县城功能。按照“完善功能、彰显特色、提升品质”的思路,加快推进县城改造建设,提高县城综合服务功能,着力打造辐射带动力强的政治之城、文化之城、商贸之城、生态之城。积极推进丹巴、雅江、新龙、道孚等县城新区建设,加强县城棚户区改造,合理拓展县城发展空间。完善商业综合体、运动场馆、停车场所、城市供暖、垃圾和污水处理、应急避难、旅游休闲、特色餐饮住宿等设施配套,提升县城完整和特色配套能力。加强县城公共绿地、生态绿廊、水系景观等建设,打造独具特色的县城风貌。

打造特色乡镇。坚持“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宜旅则旅”,引导乡镇走经济产业化、服务标准化、建设精品化和生活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以打造藏区特色风情乡镇为目标,建设一批交通枢纽型、商贸物流型、文化旅游型、移民搬迁型、农产品加工型、牧民定居型乡镇。完善医院、学校、超市、福利院、公厕、仓储、加油站、垃圾收集处理点等设施,提升人口聚集、产业承载、公共服务等功能。合理扩大建制镇规模,推进有条件的乡建镇。

第二节  完善城镇服务功能

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城镇服务功能,提升城镇配套能力和承载能力。加强城镇道路、桥梁、公共停车场等交通设施建设,实施城镇供水工程和排水防涝工程,加强城镇水厂、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与运营。加强高寒地区符合条件城镇城市集中供暖工程建设,推动石渠、色达、理塘等高海拔城镇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完善城镇人居服务功能,加强城镇风貌建设,实施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工程,增强饮用水供给、垃圾和污水处理能力,打造特色城镇景观。加快完善城镇教育、医疗、就业、文化、公交等公共服务设施,扩大公共服务规模,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提升生产要素吸附能力。

第三节  做强城镇产业支撑

统筹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推动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紧密结合、互动发展,发展壮大城镇经济,增强就业吸纳能力,提升城镇吸附能力。围绕旅游产业发展,重点培育商贸、餐饮住宿、民族手工艺等配套产业,促进农旅互动发展,形成以旅游产业为核心的城镇经济。推动优势产业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依托骨干交通沿线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完善县城、中心镇、重点乡镇产业要素配套,推动有条件的城镇发展特色资源加工,提高城镇产业集聚水平。以方便群众生产生活为重点,完善城乡商贸网点布局,加快发展便民店,完善农资服务体系。

第四节  引导人口相对集中

稳步推进城乡居民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鼓励和引导人口跨区域向城镇转移集中居住,逐步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保障进城(镇)人口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将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纳入住房保障体系。加强本地人口职业技能培训,扶持具备条件的农民工到城镇创业就业。切实保障进城(镇)农牧民在农牧区的合法权益。

第五节  提高城镇管理水平

强化规划引领,按照“多规合一”理念和突出历史文化、自然风貌要求,科学编制城乡发展规划,完善规划管理机制,强化规划约束。健全城镇建设投融资机制,加大文化旅游、高原特色农牧业等领域招商引资力度,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小城镇建设,形成政府引导推动、社会多方参与的开发建设新格局。完善城镇管理体制,建立城镇管理考核、监督、奖惩工作机制,积极探索环境卫生等领域城镇管理服务市场化,着力提升城镇管理效能。积极开展文明城市、卫生城市、民族团结示范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等创建,提高居民文明素质。

第二十章  加快幸福美丽新村建设

按照“业兴、家富、人和、村美”要求,全面实施扶贫解困、产业提升、旧村改造、环境整治和文化传承“五大行动”,促进农牧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提升村寨保障基本民生的配套能力,确保农牧民“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第一节  加快农牧区定居点建设

按照全域、全程、全面小康的要求,突出地域、历史、文化、产业等特色,强化特色农牧业和特色旅游业带动、与城镇差异互补发展,加快推进新村规划建设。整合藏区新居、彝家新寨、幸福美丽新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扶贫新村、移民新村等项目,集中力量打造一批特色村落、中心村寨和新型农村社区,着力打造美丽宜居村庄。大力实施农牧区危房改造工程,加快农牧区廉租房建设,改善贫困人口住房条件。开展8度区以上农房抗震设防改造工程。注重地域特色和乡土文化传承,强化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保护。

第二节  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加快推进“1+N”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依托较大规模定居点集中化、规模化提供教育、医疗、文化、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全覆盖。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农村低保和特殊困难群众医疗救助以及就业服务指导等服务网点。支持有条件的定居点建设农牧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综合服务站点,设立公共服务中心、网点,强化便民服务,提升定居点服务功能,着力解决农牧区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

第三节  繁荣发展农村经济

统筹定居点建设和产业发展,坚持“一村一品”,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品种优良、附加值高的特色优质农牧业基地,引导农牧民投资入股成立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订单式农牧业,推动产村融合发展。加快旅游新村建设,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和民居接待服务业,促进村旅融合互动发展。加强定居点商贸网点建设,积极发展定居点家政服务业。支持和引导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第四节  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以打通“最后一公里”为目标,大力实施乡村路、水、电、通讯全覆盖工程,改善农牧区、国有林区基础设施条件。加大农村公路建设投入力度,提升公路等级和通行保障能力,实现所有乡镇通油路和贫困村、新村聚集点、寺庙通硬化路。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和小型农田水利、牧区水利、田间渠系、小微水利工程以及高原牧区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全面解决农牧区饮水难、用水难问题。大力实施农网改造升级工程、无电地区光伏工程,提升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扩大通信网络和宽带网络覆盖面。

第五节  建设美丽文明新农村

按照“绿化、美化、净化、亮化、文化”要求,突出村落风貌、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做好新农村规划建设,优化农牧区发展环境,打造村容整洁、生态良好、文明和谐的新村寨。加强农牧区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广清洁环保生产方式,改善农牧区环境卫生。加大农牧区环境综合整治,开展环境突出问题整治,推进改厕、改圈、改灶、改院和治弃、治污、治理乱搭乱建。积极开展“文明乡村”和“文明户”创建活动,健全完善村规民约,引导农牧民形成现代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第七篇  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按照全域空间统筹开发、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原则,规范国土空间开发秩序,优化区域发展总体布局,推动三大区域协调发展,完善区域发展协调机制,积极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第二十一章  强化国土空间管控

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按照点状开发、面上保护的要求,优化国土空间结构,合理划分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加强国土空间管控,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

第一节  生态空间

包括禁止开发区和其他生态空间,主要承担生态服务和生态系统维护等功能,面积147224.74平方公里。禁止开发区域重点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除适当发展生态旅游和必要的科学试验外,限制其他生产建设活动,引导人口有序向外转移。其他生态空间重点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牧业、生态旅游等不影响生态功能的适宜产业,禁止发展加工业,引导超载人口逐步向农区和城镇有序转移。

第二节  农业空间

包括以农业生产用地为主的农村生产空间和以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区为主的农村生活空间,主要承担农产品生产和农村生活等功能,面积1574.44平方公里。农村生产空间发展重点是严格保护耕地,切实提升耕地质量,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发展特色生态高效农业,保障农产品供给。农村生活空间重点因地制宜建设示范新村、扶贫新村、移民新村、旅游村寨、牧民新村,逐步完善水、电、路、通讯、便民店、农牧技术服务等配套设施,推进山水林田路综合整治,严格控制农村建设用地规模,提升自然村落功能和集聚效应。

第三节  城镇空间

包括城镇建设发展区、能源矿产开发建设区和优势资源集中加工区,主要承担城镇建设和发展城镇经济等功能,面积883.82平方公里。城镇建设发展区要有序扩大建设规模,合理确定城镇开发边界,规范新城新区发展,调整优化建设用地结构,提高建成区人口密度,完善提升城镇功能,提高城镇发展品质,引导农牧区人口转移集中居住。能源矿产点状开发区重点是在保护生态前提下有序发展生态能源产业、优势矿产业。优势资源集中加工区重点是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中藏药材加工业等产业,引导企业集聚发展。

专栏17    三类空间结构比例

功能区类型   2015年面积

(平方公里)   2020年控制面积(平方公里)   2020年占全州比例(%)

国土面积(平方公里)   149683   149683   100

一、生态空间   147296.45   147224.74   98.36 

禁止开发区   84878.71   84978.71   56.77 

其他生态空间

(含牧草地)   62417.74   62246.03   41.59 

二、农业空间   1637   1574.44   1.05

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区   193.23   204.23   0.14

农业生产用地

(含农业设施用地)   1443.77   1370.21   0.92

     其中:基本农田面积   537   537   0.36 

三、城镇空间   749.55   883.82   0.59 

城镇建设发展空间

(不含工业空间)   37.8   140.62   0.09 

能源矿产开发建设用地   500   540   0.36 

优势资源集中加工区   18.55   30   0.02 

其他建设空间   193.2   173.2   0.12 

注:全州国土面积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

图4   国土空间管控示意图

第二十二章  优化区域发展布局

以康定为区域核心,骨干交通通道和“两江一河”为纽带,三大机场辐射半径为支撑,构建“一核五带三圈”的区域发展格局。

第一节  优化提升核心增长极

优化提升康定市发展功能,做强全州核心增长极。积极推进旧城改造,加快康定新城建设,进一步扩大城市发展空间。推动部分城市功能向卫星城镇和泸定、海螺沟转移,强化商贸、物流、旅游集散功能,全面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综合服务能力,增强对全州辐射、服务能力。

第二节  壮大五大发展支撑带

依托两大国道和三大流域,打造五大经济支撑带。依托国道 317、318线,大力发展通道经济,加快开发沿线旅游资源,积极发展物流、商贸等产业,引导人口和产业向交通沿线聚集,打造中国最美景观大道和全州重要特色产业发展带。加快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流域大中型电站梯级开发和特色农业综合开发,打造生态旅游文化走廊,建成支撑带动全州发展的流域经济带。

第三节  培育三大机场经济圈

以康定、亚丁、甘孜三大机场为中心,打造两小时机场经济圈。加强公路交通与航空运输有效衔接,构建各县(市)连接机场的顺畅交通通道,密切各县(市)经济联系,推动县域一体化发展。依托机场整合周边旅游资源,推动航空运输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拓展旅游市场深度和广度。加快航空物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航空物流产业,带动特色产品出口。 

图5   区域发展总体布局

第二十三章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按照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公共服务协调发展思路,突出区域发展主题,明确区域发展方向,强化区域发展分类指导,促进东部、南部、北部三大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  推动东部率先发展

坚持以转型提升为主题,一体化发展为方向,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全面扩大开放合作,实现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出州快速通道建设,提高内部交通互联互通能力。加快环贡嘎山现代农业经济圈、环贡嘎山旅游环线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商贸和物流业,积极打造高端生态有机农业基地、全域旅游发展样板区和重要商贸物流基地。加快推进东部一体化进程,推动康(定)泸(定)海(螺沟)同城化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藏区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全面融入成都经济区,联动攀西经济区发展,积极打造对外开放合作的重要门户。

第二节  促进南部加快发展

以次级突破为主题,以特色资源开发为重点,强化区域发展合作,打造全州新的增长极。全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畅通与滇西北、藏东南、凉山州的连接通道,加快建设川滇藏结合部区域次级综合交通枢纽。大力开发特色优势资源,重点推进亚丁旅游环线建设,加快金沙江上游和雅砻江水电开发,加快南部特色农业走廊建设,着力建设世界级精品旅游目的地、藏区重要水电基地和国家级高原农牧业产业示范区。加快推进川滇藏结合部区域合作,促进与滇西北、藏东南、攀西等周边区域联动发展。

第三节  推进北部追赶发展

以绿色发展为主题,以保护生态、脱贫攻坚为重点,积极打造川甘青结合部加快发展示范区。大力实施生态环境修复和治理工程,提升区域生态功能,建设川西北高原生态屏障。以扶贫开发为抓手,大力提升群众增收致富能力。加大格萨尔文化资源开发力度,积极打造北部格萨尔文化旅游带。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畜牧业,着力建设高原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加快川甘青互联互通建设,强化区域合作,积极融入三江源生态经济区。 

第四节  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加强发展规划统筹,建立成本共担和利益共享机制,推进跨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对接协作、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和环境联防联控联治。建立资源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机制,健全要素市场体系。完善区域发展政策,建立条块结合、功能导向明确的区域政策调控体系,健全差异化的绩效考评体系,引导东南北部三大区域特色发展、协同发展。

第五节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分类指导,建设各类经济强县。提升发展旅游经济强县,加强县域旅游设施建设,打造一批景区特色突出、接待设施完善、产业机制健全的旅游强县。加快建设特色农牧业强县,大力发展种植业、畜牧业和林业,提升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加快建设生态能源强县,积极推进水电、太阳能、地热等新能源开发,不断增强支撑发展的能力。加快县域交通、水利、能源、信息、通信、广电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县域经济发展条件。完善县级财税体制,深入推进扩权强镇改革,推进农村金融创新,发展农业保险,建立健全差别化的县域发展考核机制,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图6   甘孜州三大区域示意图

第八篇 增强科技教育和人才保障能力

把教育、科技和人才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地位,推动教育优先发展,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强化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增强发展的人才保证、智力保障和科技支撑。

第二十四章  全面提高教育发展水平

围绕“藏区一流,人民满意教育”目标,深入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全面实施十五年免费教育,推进教育由基础设施建设向教育教学质量水平提升转变。到2020年,学前两年毛入园率达到85%以上,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95%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实现普及教育全面提升、公平教育全体享受、优质教育全域覆盖。

第一节  提高教育发展质量

全面加强双语教学。以藏汉双语兼通为基本目标,加强中小学双语教学工作,注重学前及中职双语教学,构建结构合理、规模适当、教学模式与学生学习能力相适应的双语教学体系。加强双语师资培养培训,抓好双语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提升双语教育学校办学水平。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对接四川省免费师范生培养计划,依托省内高校建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加大定向培养双语教师和紧缺学科教师力度,拓展教师补充渠道。推进州教师培训中心及康南、康北教师培训中心建设,加强教师队伍集中培训、远程网络培训、挂职跟班培训和脱产培训,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能力。完善教师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全面对接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加强教师周转宿舍建设,提高教师待遇和保障水平。

扩大教育交流合作。实施藏区千人支教帮扶计划,依托省内外学校结对帮扶关系,重点加强学校管理、队伍建设、教育科研、课程改革、学校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交流,积极探索互派教师挂职、联合办学、一对一帮扶等教育交流模式。积极推动落实在内地城市举办藏区初中班、高中班、中职班的政策。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县管校用”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制度。

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推进“123”智慧甘孜教育体系建设,加快数字化、信息化、优质化远程教育办学进程,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范围。实施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加强农牧区中小学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建设及设备配备。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

完善教育投入机制。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提高财政性教育支出比重,优化教育经费支出结构,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全力争取国家、省级财政资金支持,整合“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藏区专项等各类资金,支持教育重点项目建设。利用省内外对口帮扶藏区平台,加强教育惠民项目建设。

第二节  促进教育公平发展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顺应城镇化发展规律和人口流动趋势,坚持集中、优质、高效原则,优化城乡学校布局,重点加大城镇地区学校办学规模。适应农村教育布局调整需要,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促进教育均衡化发展,加大对薄弱学校、农村学校的倾斜力度。方便学生就地就近入学,因地制宜保留并办好必要的村小学和教学点。

推动教育资源共享。搭建优质教育资源平台,依托省内名校优质教育资源,全面开展幼儿园观摩式、小学植入式、初中录播式、高中直播式远程网络教学,提升各级各类学校教学水平,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全域覆盖。发挥名校引领带动作用,鼓励教育集团化发展。

加大教育帮困力度。大力实施免费学前教育计划,落实公办入园幼儿“一免一补”政策。认真落实义务教育阶段“三免一补”政策,确保应免尽免、应补尽补。实施普通高中“两免一补”教育计划,落实好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助学金政策、国家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和国家助学金政策,切实减轻贫困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

第三节  协调发展各类教育

巩固提升义务教育。坚持小学高段以上适度集中与小学低段以下适度扩展办学,片区集中办学与就近入学相互兼顾。加快完善57所规模优质寄宿制学校配套设施和教学设备,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建成140所乡(村)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完成9所初中迁(新)建工程,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健全义务教育控辍保学机制,加大未成年人入寺清退与入学安置力度,巩固和提升普及义务教育成果。重视发展特殊教育。

加快普及学前教育。大力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普及学前两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扩大学前教育办学规模,新建19所新城区幼儿园、123所乡中心幼儿园、400所人口集中村微型双语幼儿园。积极探索幼儿园成本分担机制、多方参与多元化办园机制,促进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幼儿园协调发展。健全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监管体系,着力打造品牌幼儿园。

大力发展高中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施普通高中扩容工程,续建州高级中学、丹巴高中、九龙高中、康定市藏文中学高中部,扩建康定中学、泸定中学,新建康北中学、康南中学第二校区、州高寒牧区高级中学、州外国语高级中学、雅江嘎拉中学,启动建设乡城县中学高中部、炉霍县中学高中部,建成一批现代化、规范化,上规模、高质量高中学校。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提升高中办学质量和效益。

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坚持异地办学与本土办学并举并重,深入实施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加快州职校第二校区、康南康北职业技术学校(职教中心)、海螺沟、亚丁职教中心、省藏校和各类职业技术教育实训基地等区域性职教中心(学校)与共享性职教基地建设,组建康巴职教集团,依托各县(市)中学建立县级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围绕支柱产业开设特色实用专业,推进产教融合。建设现代职业技能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网络。

促进高等教育发展。加大高等学校建设力度,实施四川民族学院搬迁工程,组建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推动四川藏文学校升格为高等专科藏文学校,提升民族专科院校的发展和办学能力。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面向藏区服务的特色学科、优势专业建设,支持高校双语学科和师范专业建设。加大与省内外高校合作力度,拓展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等升学渠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40%。

专栏18  教育事业发展重点项目

学前教育普及发展工程。新建乡中心幼儿园123所、各县新城区幼儿园19所、人口集中村微型双语幼儿园400所。

义务教育巩固提升工程。140所乡(村)学校标准化建设、57所规模优质寄宿制学校后续建设、城区中小学改扩建和9所迁建初中工程,改扩建甘孜州特殊教育学校。

普通高中集中优质办学工程。续建甘孜州高级中学、丹巴高中、九龙高中、康定市藏文中学高中部,扩建康定中学、泸定中学,新建康北中学、康南中学第二校区、甘孜州高寒牧区高级中学、甘孜州外国语高级中学和雅江嘎拉中学,新建乡城县中学高中部、炉霍县中学高中部。

中职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州中职学校第二校区建设,康南、康北职业技术学校(职教中心)、海螺沟、亚丁职教中心和各类全州职业技术教育实训基地建设。

高等教育发展工程。四川民族学院泸定新校区建设,组建州职业技术学院,将四川藏文学校升格为高等专科藏文学校。

师资培训工程。建设甘孜州教师培训中心(教师进修校)、康南教师培训中心、康北教师培训中心。

“123”智慧甘孜教育体系。建设甘孜智慧教育云一个服务中心,搭建甘孜智慧教育A、B两个平台,创建州级“康巴网校”云平台、县级智慧教育中心,校级数字化校园三级形态。

第二十五章  大力推进科技进步

坚持走甘孜特色的科技创新发展道路,加大科技普及教育,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增强创新发展能力。

第一节  深入开展科普教育

加大科普投入力度。大力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加大对中小学生、农牧民、寺庙僧人等重点群体科普宣传和教育力度,培育全社会创新精神,强化群众“依靠科技发展生产”的意识。加强科普信息化建设,充分运用先进信息技术丰富科普内容、创新传播形式。加强科普教育基地建设,推动州、县科技创新体验中心、科普活动中心、中小学小型流动科技馆建设,推动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天文观测站建设,积极打造高原科学园区和教育科研基地。

第二节  推广应用适用技术

围绕旅游、能源、矿产、医药、农牧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发展,积极引进和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大力推广对农牧民致富带动作用强的科技项目。深化院州、校州、厅州合作,加快实施重大科技合作项目。加快引进推广各类智能化、信息化技术,积极推动先进技术手段在节能环保、生态治理、防灾减灾、公共安全、人口健康、城市建设管理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快技术推广信息化平台建设,建立健全适用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培育发展科技中介组织和技术交易市场。

第三节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引导和支持资金、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和政府共建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联合开展重大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实施重大科技工程,增强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努力在中藏药开发、高原农作物培育与开发、畜禽改良、高寒草地优良牧草选育、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病虫害防治、地质灾害防治、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取得技术新突破。

第二十六章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深入实施“百千万康巴英才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体系。

第一节  加强人才培养力度

实施人才培养重点工程,加强党政、旅游、经营管理、专业技术、专业技能、农村实用和社会工作等各类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利用交流挂职、岗位培训、定向培养、网络远程教育等手段,着力培养一批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的党政领导干部、企业专门人才和技术带头人。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推动短期轮训与中长期培训、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本地培训与外地培养、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等新模式。加强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充分用好州内州外培训资源。

第二节  大力引进各类人才

围绕全州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和重大项目建设需要,大力引进各类急需紧缺人才。创新人才引进方式,积极采取项目合作、课题研究、顾问咨询等多种方式柔性引进人才智力。开辟引才“绿色通道”,放宽机关事业单位录用急需紧缺人才限制,对高端人才实施特殊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发达地区和省内各地人才对口支援,加强医疗卫生、教育、农技、旅游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对口帮扶,进一步加大博士服务团、专家援藏团争取力度。鼓励和吸引外来人员来我州创业发展。

第三节  稳定留住优秀人才

积极改善人才工作生活条件,加大干部职工周转房建设力度,积极提高工资待遇,妥善解决各类人才配偶就业、养老医疗、职务职称、子女入学等问题。建立人才关爱制度,切实营造“四个尊重”的良好氛围。完善人才管理机制,建立以能力、贡献和绩效为导向的用人评价和选拔任用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个人才能。健全与绩效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有利激发人才活力的分配和激励机制,大力推动技术要素参与分配,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

第九篇  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合作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增创发展新动力、开拓发展新空间。

第二十七章  深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加快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和活力。

第一节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培育和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实行负面清单制度。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和全程电子化,实行先照后证,加强后续市场监管。加强政策法规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积极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大力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建立覆盖全州的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等要素交易市场,争取建立留存电量交易平台,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稳步推进水价、运价、油价以及污水处理费、垃圾处理费等价格改革。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增强实体经济盈利能力。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开展“诚信守法企业”示范创建活动,促进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积极放宽国有资本投资领域和项目,引导国有资本重点投向公共服务、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优化国有资产监管体系,推动由管资产向管资本为主转变,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大国企整合重组力度,进一步优化国有企业产权结构。加快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和企业上市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国有企业内部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符合企业功能定位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着力形成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薪酬能多能少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不合理规定。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健全非公有制经济服务体系,认真落实和不断完善财政、金融、税收、信用担保、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政策。引导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支持组建行业商会(协会),提升市场竞争力。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家财产和合法权益。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进一步放宽社会投资领域。研究制定政府核准和备案投资项目管理条例,规范政府投资行为。鼓励、引导非公有资本参与能源、矿产、旅游、文化等资源开发利用,支持进入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和金融服务等领域。创新财政资金投放方式,设立特色产业发展投资基金,激发市场主体经营活力。大力推广PPP等投融资模式。

创新资源开发机制。开展电力体制改革试点,积极推进售电侧改革。争取民族地区自主开发水电政策,鼓励地方政府、集体经济组织和资源地群众参股优势资源开发。做好资源开发的拆迁安置工作,继续推广“先安置后拆迁”的补偿模式,切实保护被征地农牧民合法权益。

第二节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宏观引导和统筹协调功能,健全以中长期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金融、产业、价格等政策为支撑的调节体系。推行政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进一步加强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加快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加强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积极推广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

提高政府行政效能。进一步下放审批权,全面推行并联审批、网上联审和电子监察,推进行政审批服务标准化,加强政务服务平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和远程电子评标系统建设。加强部门职能整合,强化机构和职责整合,理顺部门职责关系。推进县、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做好行政区划调整、撤乡建镇工作。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透明预算制度,全面推进预决算公开,积极推进财政政策和政府债务公开,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加大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统筹力度。改进预算控制方式,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实施中期财政规划管理。深化绩效预算改革,逐步将绩效管理范围覆盖各级预算单位和所有财政资金。推进专项资金改革,加大专项资金整合使用力度。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改革财政支持方式。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加强基层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财力保障。积极争取资源税改革,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积极发展绿色金融,探索设立绿色发展基金。设立特色产业发展投资基金。

第三节  深化统筹城乡改革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完善与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相适应的教育、农牧、卫计、就业、社保、住房、土地及人口统计制度。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确保流动人口享有当地居民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建立健全实际居住人口登记制度。

推进农村产权改革。全面开展土地、房屋等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推行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化改革和农村土地股份化经营,建立和推广以户为基础,乡村统一组织生产的经营管理机制。改革农村集体土地管理制度,创新以土地集体所有、稳定农牧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为重点的农牧业经营模式,搭建产权流转交易平台,稳妥推进农牧区土地、林地、草场承包经营权流转。

加快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农村信用社改革,支持民间资本依法设立涉农中小型金融机构,探索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等农村金融发展新模式。开展农牧区产权抵押融资试点,推广土地流转保证收益贷款。深化政策性农业保险,拓展农业保险险种和承保覆盖面。

第二十八章  构建全面开放合作新格局

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抓住交通区位大改善机遇,强化开放合作意识,树立互利共赢理念,努力克服地缘劣势,深化区域经济合作,全面扩大对外开放,不断拓展区域发展空间,努力建设开放甘孜。

第一节  深化区域交流合作

全面对接国家开放合作大战略。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畅通与滇西北、藏东南地区的交通物流大通道,借力云南桥头堡、西藏边境口岸,形成四川通向中印缅孟经济走廊、环喜马拉雅经济合作带的国际大通道的重要门户。对接国家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战略,加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全面加强与长江流域沿线地区在旅游、特色农业和水电资源开发等方面合作,共同打造流域特色经济带。围绕国家统筹做好交界地区工作要求,全面推动川滇青、川甘青结合部交通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建共治、旅游成环发展、贫困集中治理,推进交界地区由封闭到开放、由贫穷到富裕、由乱象频发到长治久安。

四向拓展区域发展战略空间。向东加强与成都经济区在旅游、工业、交通等方面的合作,共同推动“飞地”产业园区建设,畅通铁路、高速等快速通道,主动承接成都经济区辐射,加快融入四川主市场。向南联动滇西北和攀西经济区发展,共同推动大香格里拉旅游经济圈建设,共同打造中国最大水电基地。向西全面加强与西藏在旅游、维稳、交通、物流、能源等领域的合作,共同打造稳藏兴藏的战略腹地。向北加强与甘肃、青海等地合作,共同打通川甘青交通大通道,积极融入三江源生态经济区,推动建设川甘青结合部藏区综合发展试验区。

第二节  全面扩大对外开放

加强招商引资。坚持以项目为中心,健全招商引资机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水平。积极参与和举办各种国际性、区域性招商引资活动,鼓励各类资本投向优势产业,提高外来资金利用水平。发挥生态资源比较优势,瞄准市场前沿需求,建立电子招商项目库。优化招商引资结构,突出新能源、新材料、旅游开发、特色农产品加工、医药、特色文化等特色优势产业项目引进,促进资金引进向资金、技术、管理和人才引进并重转变。依托甘眉、成甘、雅甘等飞地园区,承接适宜项目转移。

扩大对外开放。继续培育壮大优质出口企业和出口品牌,加强特色农产品、中藏药材、手工艺品等系列出口产品生产。充分利用互联网、国际性展销会等平台,大力开拓海外市场,扩大产品外销规模。以旅游、文化合作为重点,努力扩大服务贸易规模,鼓励外资参与旅游国际化服务。积极发展民间对外交往,提升人文交流深度。

第三节  推动对口支援合作

坚持无偿支援与互利合作相结合,创新广东省对口支援和省内发达市县“7+20”对口支援方式,重点加强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教育和就业创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人才培养和引进、基层组织和政权建设、扩大交流交往等七大重点领域受援对接工作,积极开拓珠三角、长三角、成渝等发达地区市场,推动对口帮扶向对口合作转变。积极配合中央国家机关、省级机关、省内发达市(县)、企事业单位、民主党派等开展对口支援定点扶贫工作。

第十篇  大力实施依法治州战略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全面推进依法治州战略,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促进民族和谐交融,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努力建设平安甘孜、和谐甘孜。

第二十九章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第一节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积极发挥政协参政议政作用,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基层民主,健全基层选举、议事、公开、述职、问责等机制,健全村民自治、社区自治、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促进群众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第二节  加强法治建设

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科学配置党政部门及内设机构的权力和职能,积极推动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合理制定立法规划,制定完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加快重点领域立法。加强法治政府建设,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严格依法行政,强化行政问责,规范行政决策程序,推进依法科学民主决策,建立完善重大决策法律顾问、责任追究纠错机制,建立行政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加强政法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增强全社会法治观念,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切实履行“两个责任”和“一岗双责”,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着力构建满足法律需求、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持续开展以“法律进寺庙”为重点的“法律七进”活动,不断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健全法律服务与援助制度,保障弱势群体合法权益。

第三节  提升公正司法水平

积极推动司法体制改革,完善办案责任制和案件评查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司法公正规范,完善执法办案程序规则、质量标准、监督制约办法,推进立案、庭审、执行、听证及裁判文书等各方面司法公开,提升执法办案的质量、效率和效果。健全防止、纠正、责任追究机制,全面推行量刑规范化改革、案例指导和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第三十章  促进民族和谐交融

深入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巩固和发展民族大团结,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宗教工作,促进社会各族各界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交融。

第一节  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牢牢把握各族群众团结奋斗、共同繁荣的民族工作主题,以“五个示范”建设为目标,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工作。加强与内地经济、文化、人员双向交流,鼓励各族学生共校同班、各族群众联合创业,鼓励和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到内地就业,促进不同民族在经济社会活动中交往、交流、交融。充分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保护和弘扬藏民族优秀文化。大力表彰民族团结模范集体和个人。

第二节  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

全面落实寺庙管理服务责任,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进一步深化寺庙分类管理达标升级,实现场所、人员、活动、财务管理规范有序,僧尼爱国守法,寺庙和谐稳定。积极推进“五二三”学教活动常态化,大力开展藏传佛教代表人士培训培养,巩固壮大党同宗教界的爱国统一战线。强化宗教领域突出问题集中整治,全面消除寺庙安全隐患。依法严厉打击涉寺涉僧违法犯罪活动,维护正常宗教秩序。加大寺庙公共服务投入力度,着力解决寺庙“五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寺庙管理队伍建设,配齐配强工作力量,强化工作保障。

第三节  加大舆论宣传力度

大力宣传党的富民惠民政策和新甘孜的新发展新变化新生活,展示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形象。大力宣传先进典型,支持弘扬正能量的影视作品和出版物制作发行。充分运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宣传,拓宽宣传渠道,增强宣传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完善重大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依法打击网络传播有害信息和内外勾联活动,开展非法卫星地面接收设施专项治理,加大电子对抗台规划和建设,加强外事宣传工作力度,牢牢把握舆论主导权。

第三十一章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认真贯彻中央依法治藏方略,以反分裂斗争和维护国家安全为核心,坚持依法治理、主动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相结合,坚决打击一切分裂破坏活动,推动社会和谐稳定、促进长治久安。

第一节  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

坚定中央对达赖集团斗争方针政策不动摇,把实现社会局势的持续稳定、长期稳定、全面稳定作为硬任务,牢牢掌握反分裂斗争的主动权。深化主动创稳,大力开展干部群众反分裂斗争意识形态教育,依法打击“藏独”势力的渗透、颠覆、破坏活动,依法加强对非法出境回流人员、寺庙清退人员等重点人员的教育管理,强化对境外非政府组织、基金会和离岸社团在州活动的规范管理。扎实开展反自焚专项斗争,加强和改进隐蔽战线工作,构建专群结合情报网络体系,建立重大群体性、突发性社会事件的预警应急机制,深入推进依法常态化治理,依靠法治解决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努力夯实维护社会稳定基础。

第二节  提高社会治理能力

全面加强社会管理。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化软乡弱村集中整顿,围绕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要求,扎实抓好社会治理基础性工作。完善乡镇党委、政府运行规则,深入实施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制度。完善县乡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大力开展基层“双千”培训和“双语”培训工作。依法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加强政法信息化综合处理暨网格化服务管理监管平台建设。加强重点区域、重要目标、重点部位的网格防控,推进“天网”视频监控标准化建设,构建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全面推进“一标三实”基础信息采集,做好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加强乡镇(街道)综治维稳工作中心、大调解协调中心、村(社区、牧民定居点)综治工作站建设。

积极化解社会矛盾。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大调解”工作体系,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深化信访工作制度改革,推进“阳光信访”、“法治信访”、“责任信访”建设,拓宽信访诉求渠道,实行诉访分离,建立完善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

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加强社会组织培育和引导,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健全基层组织和公共服务运行保障机制,积极推进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

推进群众工作常态化。充分发挥基层党员干部的积极作用,积极开展政策、法律、医疗、卫生、农牧科技“五进村”活动,加强群众教育引导和党的政策宣传覆盖工作。加强乡镇宣传员队伍建设,积极推进经常性群众宣传工作。深入开展军警民共建活动。

第三节  维护和保障公共安全

持续抓好行业治安、危爆物品、流通物品和消防监督管理,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监管执法,维护和保障公共安全。

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建立食品药品质量全程溯源管理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大力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和规范化建设工程,加强乡镇基层执法监管所建设,提高食品药品安全检验检测能力。加强基本药物质量监管,保障质量安全。

严格安全生产管理。构建和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大力推进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法治体系,强化政府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和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全面提升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能力,着力强化安全生产科技支撑能力,重点开展交通、矿山等领域的安全治理,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专栏19  基层政权重点项目

基层综合服务设施建设。重点实施353个村(社区)办公场所和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和610个村办公场所的改造提升建设、19个基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色达县洛若镇河东社区服务中心建设。

政法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政法信息化综合处理暨网格化服务管理监管平台,公安民警技能训练基地、应急物资储备库、专业工作站、遣返站、禁毒勤务站、治安检查站、村级警务室、消防设施、信息指挥体系及信息化建设,法院诉讼服务中心、人民法庭、审判法庭、乡镇司法所、乡镇综治维稳工作中心及派驻乡镇检察室建设等项目。

健全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健全公共安全预警、矛盾排查、应急处置、社会动员等机制,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处置指挥平台,加强州、县两级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完善应急预案,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推进平安甘孜建设,完善信息化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加强国防动员力量建设。深化驻军、武警部队“爱民助民”活动,提升以平安边界为重点的基层法治示范创建效果。支持驻州部队、武警和民兵预备役建设,提升基础设施和基本装备能力,发挥好驻州部队在维护稳定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全民国防意识,提高国防动员能力。做好征兵和转业复员退伍军人安置工作,深入推进双拥工作,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第十一篇  强化规划纲要的实施保障

将充分发挥市场配资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确保规划目标和任务顺利完成。

第三十二章  加强政策措施引导

第一节  保持投资稳定增长

强化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保持投资持续快速增长,“十三五”时期确保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00亿元。加强向国家部委和省直有关部门汇报衔接的工作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投资。创新投融资体制,放宽市场准入限制,鼓励扩大民间投资。完善银政、银企合作机制,做强政府投融资平台,帮助企业扩大直接融资规模。

第二节  完善政策支撑体系

加强国家和省关于西部大开发、藏区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主体功能区建设、扶贫开发等重大政策的对接和落实,用好、用足、用活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在财政转移支付、配套资金落实、生态补偿、资源有偿使用、人才引进等领域特殊扶持政策。围绕特色产业发展、城乡居民创新创业、中小企业发展、鼓励扩大民间投资、引进人才等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制定出台扶持政策。

第三节  提高财政资金效率

加大民生领域投入力度,进一步压缩行政经费、三公经费支出。优化预算编制,实施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创新财政支持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特色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供,切实减轻财政压力。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优化资金配置。挖掘盘活用好财政存量资金。加强财政资金审计和监管。建立健全财政资金使用后评价制度。

第三十三章  加强重大项目实施

第一节  强化项目储备

认真研究国家相关政策,主动加强与国家部委、省直部门、对口支援省市和企业沟通衔接,着力谋划引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节能环保要求、投资规模大、投资强度高的优质项目。加大前期工作投入,加强项目考察论证,提高项目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全力推动重点项目储备库建设,形成重点建设项目竣工一批、启动一批、储备一批的滚动机制。

第二节  加快项目建设

坚持“抓好抓大”的原则,推进事关全州发展大局、带动力强的重点项目尽快落地投产。建立完善项目推进机制,细化重点项目建设计划,分解和落实重点项目推进责任,强化重点项目跟踪服务。推进重点建设项目的规范化和法制化管理,强化重点项目稽查。加强部门协调,及时解决资金、土地、运输、拆迁安置等问题。

第三节  加强项目管理

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建设程序,规范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工作,坚持和完善项目法人制、资本金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加强工程建设质量、安全、资金管理,完善项目建设监督考察,提高项目建设水平。

第三十四章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第一节  完善规划体系

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统领,以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为支撑,形成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积极推动“多规”合一。围绕本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编制完成重点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细化落实本规划提出的主要任务。加强年度计划与本纲要的衔接,按年度分解和细化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和任务。

第二节  明确实施责任

本纲要提出的预期性指标和产业发展等任务,主要依靠市场主体实现,各级政府要通过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体制环境和法制环境,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市场主体行为与政府战略意图相一致。本纲要确定的约束性指标和公共服务等领域的任务,是政府对全州人民的承诺。约束性指标要分解落实到各县(市)、各部门。政府作为实施主体的,要明确工作责任和进度,确保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第三节  加强监督管理

完善规划实施评价考核制度,分类设置考核目标,强化民生改善、扶贫开发、环境保护和基本公共服务等领域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综合评价。加强规划实施监督工作,主动接受人大、政协、社会团体和群众监督,建立健全定期检查和专项督查制度及纪律保障制度。加强规划动态管理,定期报告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进展情况,适时组织规划中期评估,依法开展规划修编和调整工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