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item.columnName}}
甘孜州北部地区区域发展规划(2016—2020年)
2017-03-24 01:25:00
来源:
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阅读数:
302次
字号:
[大] [中] [小]
分享到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网站提示:
请完成个人中心登录后进行相关操作

甘孜州北部地区区域发展规划(2016—2020年)

序  言 1

一、区域综合评价 2

(一)自然状况 2

(二)经济社会概况 4

(三)综合评价 5

二、机遇和挑战 6

(一)重大机遇 6

(二)主要挑战 8

三、总体要求 9

(一)指导思想 9

(二)基本原则 10

(三)发展定位 11

(四)发展目标 12

四、优化区域发展格局 14

(一)突出甘孜县核心 15

(二)打造甘孜机场经济圈 16

(三)拓展“三大”发展轴 18

(四)加快“四县”结合部发展 18

五、强力推进脱贫攻坚 18

(一)精准实施“五个一批” 19

(二)实施重点扶贫开发工程 20

(三)促进增收致富奔康 22

六、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23

(一)交通先行 23

(二)电力建设 26

(三)水利建设 27

(四)信息建设 29

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30

(一)公共服务资源布局 30

(二)教育事业 31

(三)医疗卫生事业 34

(四)文化体育事业 36

(五)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 38

八、生态功能建设 39

(一)加强生态保护和恢复 40

(二)加强污染治理和防治 41

(三)提高资源利用水平 43

九、产业富民 43

(一)生态文化旅游业 43

(二)生态农牧业 48

(三)清洁能源产业 50

(四)优势矿产业 51

(五)中藏药产业 52

(六)民族手工业 54

(七)现代服务业 55

十、城乡提升 57

(一)强化中心城市 57

(二)做强县城 58

(三)做优乡镇 58

(四)做美村寨 59

十一、特殊区域发展 61

(一)构建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网络 61

(二)完善提升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 63

(三)加快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64

(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66

十二、扩大开放合作 66

(一)积极参与川甘青统筹发展 66

(二)全面加强对口支援合作 67

(三)积极融入东部和南部 68

十三、社会和谐稳定 68

(一)营造法治环境 68

(二)加强社会治理 69

(三)维护公共安全 71

(四)民族和谐交融 71

十四、规划实施保障 71

(一)政策保障 72

(二)实施保障 73

甘孜州北部地区区域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序  言

甘孜州北部地区(以下简称“北部地区”)地处川藏青结合部,地广人稀,是甘孜州最偏远、发展基础最差、综合实力最弱、生存条件最复杂的区域,也是全州脱贫攻坚、生态建设、社会稳定任务最重的区域,在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的社会和谐和生态安全战略地位。当前,北部地区处于追赶发展的关键时期,从实施全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全州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大局出发,必须进一步加强脱贫攻坚、生态建设、民生改善,点状开发,积极发展,实现“底部突破”。为实现北部地区追赶发展、科学发展,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根据《甘孜藏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规划范围包括道孚县、炉霍县、甘孜县、石渠县、色达县、德格县、白玉县和新龙县,区域面积8.6万平方公里。规划期为2016—2020年,展望到2030年。本规划是指导北部地区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制相关规划和重大区域布局的重要依据。

一、区域综合评价

(一)自然状况。

区位。北部地区地处川、藏、青三省区结合部,以及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的源头和长江上游,东与本州康定市和丹巴县接壤,南联本州巴塘县和理塘县,西接西藏昌都地区和青海玉树自治州,北临青海果洛自治州和本省阿坝州。北部地区远离中心城市,州副中心甘孜县距州府康定和省会成都分别385公里和714公里。

地形。北部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形复杂多样,以高山峡谷为主,地貌为高原丘状地形,生态平面保存完整,高山湖泊众多。区内河谷深切,角峰峥嵘,森林茂密,平均海拔3800米左右,最高峰雀儿山6168米,举世闻名的川藏公路雀儿山垭口海拔5050米。

气候。北部地区大部分属青藏高原型季风气候,气温低,日照长,辐射强,昼夜温差大,无绝对无霜期,四季均可出现霜、雪,大气含氧量不足。部分属青藏高原亚湿润气候区,无霜期短,垂直气候变化显著。

水资源。区内河流众多,遍布各地,分属金沙江、雅砻江和大渡河水系,众多高山海子和现代冰川分布区内,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的支流达120多条,且水流急、落差大,水能理论蕴藏量达300万千瓦,具有较大开发潜力。

旅游文化资源。自然风光多姿多彩,金沙江、雅砻江纵贯全境,形成独特的地形地貌和多样化的生态环境。人文资源独特,有德格印经院和格萨尔故里为中心的康巴文化,有影响深远的五名佛学院、亚青寺等寺庙,有中国考古十大发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双格嘛呢’的传奇,有千年唐蕃古道的传说,有‘太阳部落’的壮美、有牧人文化的传承,有独具特色的民居、民族手工艺,有红军会师遗址等长征文化,雄奇秀美的自然景观与红军长征文化、独特的康巴文化和绚丽的民族风情有机结合、交相辉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森林公园1个、已开放的各类宗教活动场所317处。

生物资源。区内野生动物、植物资源极其丰富,在高山峡谷区有云杉、冷杉、铁杉、柏林、杨树等优势树种,在高山陡坡的原始森林中栖息着白唇鹿、藏羚羊、黑颈鹤、豹、金雕等数十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生长着虫草、贝母、雪莲花、大黄、甘松、羌活等几百种野生植物和名贵药材,还蕴藏着松茸、羊肚菌、猴头菌、灵芝菌、白菌、食用香菇、黑木耳等丰富的林产品资源,青稞、土豆等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牦牛、藏羊等动物种类繁多。

矿产资源。区内金矿资源和银矿资源丰富,开发潜力较大。蕴藏丰富的金、锑、锰、镍、铁、铬等金属矿物,还有丰富的水晶、煤、硫磺、滑石、石膏、石灰石、大理石等非金属矿物。已探明矿产20余种,形成固体矿产地600余处,其中大型矿床10余处、中型矿床60余处。

自然灾害。北部地区处在生态脆弱的青藏高原腹地,高寒、高海拔,沟壑纵横,气候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低温霜冻、寒潮冰雹和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农牧区“三化”(鼠害化、荒漠化、板结化)问题严重。生活环境恶劣,生存条件差,包虫、鼠疫、结核等地方重点疫病高发。

(二)经济社会概况。

经济发展。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为62.3亿元,占全州29.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1390元,仅为全州平均水平的6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5.23亿元,占全州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32亿元,占全州23%。

人口概况。2015年底常住人口54.7万人,占全州人口比重的47%;人口密度为6.32人/平方公里,为全州平均水平的82%。有藏、汉、彝等多个民族,其中藏族人口占93%以上。

城镇体系。2015年城镇化率20.94%,比全州28.06%低7.12个百分点,有8个县、25个建制镇,是全州城镇密度最低的地区,甘孜县是北部地区中心城市,县际互联互通水平较低。

公共服务。共有高级中学1所、初中和小学15所;有医疗卫生机构1111个,其中:县级人民医院8个,民族医院8个、疾控中心8个、妇保计生服务机构8个、乡镇卫生院167个、村卫生室922个。

人民生活水平。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95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36元,均低于全州平均水平。贫困量多、面广、程度深,贫困人口总数93092人,贫困率高达17%。

(三)综合评价。

综合评价北部地区资源环境、人口聚集和社会发展水平,北部地区具有如下特征:

地理区位特殊,战略地位重要。位于三江源核心区的川、藏、青三省区交界处,是西进西藏、北上青海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安康稳藏”的前沿阵地,其对西藏乃至全国的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影响。地处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的源头和长江上游,有丰富的湿地资源,是江河源区水源涵养的重要水源滋生地,生态地位重要。

发展基础薄弱,社会发育程度低。幅员面积8.6万平方公里,地广人稀,大部分发展指标低于全州平均水平,是甘孜州最偏远、发展基础最差、综合实力最弱的区域。生活环境相对封闭和传统,戒杀生等观念浓厚,市场意识、开放意识和发展意识较弱。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牧民文化和身体素质偏低,生产生活方式相对落后。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保障层次和水平低。

贫困面广程度深,脱贫攻坚任务重。属于整体贫困区,八个县中有4个县(甘孜县、德格县、石渠县和色达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贫困“面广、量大、程度深”的特点十分突出。而且防灾能力弱,医疗条件差,农牧民因灾、因病、因残致贫或返贫的现象突出,扶贫开发、改善民生的任务尤为繁重。

生活环境恶劣,地方重点疫病高发。北部地区高寒缺氧,生活环境恶劣,生存条件差,包虫、鼠疫、结核等地方重点疫病高发。包虫病现症病人1万多人,石渠县包虫病人群患病率仍高达12.09%,是我国乃至世界患者人数最多、受危害程度最重的县。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普遍,已成为严重影响和制约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民生和公共卫生问题。

反分维稳前沿,社会稳定任务艰巨。北部8县全是维稳重点县,处于川藏青三省藏区结合部,跨界跨区犯罪时有发生,依法依规治理难度大,是反分维稳的前沿要塞。围绕资源开发、工程建设、拆迁安置、恢复重建产生的利益诉求不断增加,统筹协调各方利益难度加大。各种社会矛盾相互交织,不稳定因素长期存在,社会治理难度不断增大。

二、机遇和挑战

(一)重大机遇。

西藏工作会议等政策叠加。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对藏区发展做出全面部署,国家对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发展支持,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今后一个时期,国家要在藏区继续实施特殊的财政、税收、投资、金融等政策。这些政策叠加效应会在“十三五”时期见成效。

川甘青藏区统筹发展。川甘青藏区统筹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从国家层面统筹川、甘、青结合部的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协调结合部地区的政策一致性问题,注重结合部地区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和社会治安,注重结合部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和大交通构建等问题。地处川甘藏青结合部的北部地区将迎来重要发展机遇。

全面实施精准脱贫战略。党中央决定实施《精准扶贫脱贫战略》,四川省出台了《关于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加之之前的“四大片区扶贫攻坚行动”和“五大扶贫工程”,以及《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这均成为北部地区脱贫致富,同全国、全省、全州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机遇。

甘孜机场建设。2015年12月15日,甘孜机场由国务院、中央军委正式批准项目立项。格萨尔机场是我州境内继康定机场、稻城亚丁机场之后的第三座机场。机场建成后,成都至甘孜县一天的车程将缩短为1个小时的飞行距离。随着甘孜机场的建设和运营,以及甘孜机场经济圈的打造、“飞机+”战略的实施,北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全域旅游、公路运输、农牧业发展等将迎来重大机遇。

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目标、任务、制度将进一步转化为具体化、可操作化的举措,加之我国即将启动碳排放交易系统,均为北部地区乃至全州“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提供机遇。

国家加强重点疫病综合防治。实施以石渠县为重点的包虫病综合防治攻坚战,将为北部地区乃至整个藏区防治重点疫情,解除患病群众疾苦,改善生存生活生产条件,保障农牧区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提高人民幸福感和安全感,以及优化区域发展环境等均提供宝贵机遇。

(二)主要挑战。

基础设施滞后。幅员面积大,远离中心城市,建设成本高,财政在公共设施中的地方配套资金难,近年来基础设施条件有所改善,但仍是限制其发展的重要瓶颈。区域对外通道、县与县之间道路等级低,农村公路通达深度不足,交通路网密度较低,公路运输行业发展水平低,相关交通配套设施建设滞后。主要旅游景区可进入性差,配套设施不完善,大多数景区处于原始状态。以能源、水利、电网、通讯网络为主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人才制约突出。人才总量不足、质量不高,服务面积大,人才结构不合理,专业型、科技型、管理型、农村实用型等人才严重不足。高寒高海拔的生存生产生活条件,加之人才引进的各种政策、体制、待遇尚未建立健全和完善,引进人才难、培养人才难、留住人才难。

内生动力不足。属于典型的投资拉动型和资源驱动型经济发展模式。经济总量小,经济结构不优,产业化程度不高,资金、人才、技术等关键生产要素匮乏,企业制度不健全,缺乏市场活力和竞争力,自身“造血”功能差,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缺乏带动性强的产业和企业,仅有两家规模以上企业,底部突破压力大,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任务艰巨。

发展联动性较弱。县域面积大,县之间距离远,交通和信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低,发展联动性较弱。基础设施、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培育、品牌打造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共建共享共用,增强县域之间发展联动性。

资源开发约束趋紧。在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北部地区系限制开发区,随着 “大开发”向“大保护” 发展理念的转变,资源开发约束趋紧。虽然水能、矿产等优势资源丰富,但受制于功能区的发展限制,加之生态补偿机制不健全,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经济优势。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州委“一个目标、两个关键、三件大事、六大战略”总体工作格局,紧扣夯实长治久安的物质基础、民心基础、思想基础、法治基础、组织基础,以绿色发展为主题,以精准脱贫为引领,以全域旅游为统揽,以营造发展环境为保障,统筹推进“发展、民生、稳定”三件大事,突出抓好脱贫攻坚、产业富民、交通先行、城乡提升、生态建设、公共服务、特殊区域发展、开放合作、社会稳定等九大重点任务,打造川甘青结合部发展示范区,确保与全国、全省、全州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基本原则。

坚持脱贫优先,促进人心凝聚。坚持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一切经济社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实施精准脱贫战略,创新完善扶贫开发机制,提高贫困人口发展能力。继续深入实施重大民生工程,全面改善农村牧区、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加大产业培育和农牧业产业进程,提高农牧民收入。

坚持生态引领,促进绿色发展。坚持生态保护第一,采取综合举措,加大对青藏高原空气污染源、土地荒漠化的控制和治理,加大草地、湿地、天然林保护力度,有序开发水能、矿产等优势资源;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强环境治理和保护,推动绿色发展、科学发展。

坚持全域旅游,促进共享发展。坚持把旅游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以旅游带动全面发展,促进共享发展。围绕旅游资源,夯实景区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引导人口适度集中,促进高原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提升公路运输和航空运输衔接水平,推进客货运输业发展,拓展延伸旅游产业链,促进百姓脱贫致富。

坚持统筹联动,促进协同发展。坚持统筹联动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坚定不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重点突破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薄弱领域和关键环节,增强发展联动性。继续深化区内合作,强化与南部片区、东部片区协调发展,进一步加强与西藏、青海交流合作,拓展合作领域,不断提高对外开放交流合作水平和能力,拓宽经济社会发展空间。

(三)发展定位。

根据北部地区的区情特征、发展基础、发展环境,按照全州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要求,北部地区发展的总体定位是:建设川甘青结合部发展示范区。具体内涵为:

川西北高原生态屏障。充分利用草地、森林、湿地、灌丛、农田等各种生态系统,大力实施生态环境修复和治理工程,建设康巴高原植物园,积极融入三江源生态经济区,建设川西北高原生态屏障。

格萨尔文化旅游目的地。依托康巴文化发祥地、格萨尔王故里两大品牌,整合德格印经院、阿须格萨尔王故里、雅砻江第一湾、石渠巴格嘛呢墙、穆日嘛呢墙和松格嘛呢城等资源,打造康巴文化国家公园(文化遗产)。整合金马草原、卡萨湖、拉日马、宗塔草原、霍尔章古湿地公园等景区,重点发展文化体验、探秘、科考、寻古、修学等特种、专项生态旅游产品,打造格萨尔文化旅游目的地。

高原特色畜牧业示范区。以优势生态畜牧产品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统筹畜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加大牧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实现牧场养殖集中规模化,大力促进畜牧加工业发展,建成康北特色农畜产品集中加工区,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大品牌,着力建设高原现代畜牧业示范区。

中藏药种植和开发基地。充分依托中藏药研发优势、生态优势、种植优势和文化优势,建设名优道地中药材人工驯化与种植基地。开发中藏药养生保健功能,提升中藏药的影响力和市场化程度。完善藏医院建设,拓展产业研发基础,研发系列新药,提升藏医药临床、科研水平,打造中藏药种植和开发基地。

(四)发展目标。

到2020年,北部地区发展的总体目标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发展质量效益显著提升,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社会更加稳定和谐,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体目标是: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形成“机场+国省干线+乡村公路+旅游公路”综合交通网络,互联互通水平明显提升。骨干电网和网架结构初步形成,电力输出通道畅通,城乡电网提档升级。水利基础设施加快提升,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城乡居民用水安全可靠。信息网络全覆盖,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加速融合,信息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显著提升。

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经济总量迈上100亿元台阶,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5亿元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亿元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00亿元以上。旅游人次在2015年基础上翻一番,旅游收入20亿元以上,旅游产业带动能力明显增强,民族文化、生态农牧业、中藏药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生态能源和矿产业有序发展,产业集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生态功能显著增强。生态用地与生态红线明确,森林覆盖率达到35%以上,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服务功能显著增强。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0%。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达到省控标准。

人民生活显著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达到全州平均水平,分别达到38400元和15800元以上,贫困村和贫困县全部“摘帽”, 93092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教育教学质量全面发展,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大幅提升,社会保障全面覆盖,教育质量、卫生资源总量和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全州水平。

社会平安和谐稳定。依法治州战略全面落实,社会治理体系基本形成,基层政权更加完善。维稳能力和社会治理能力明显增强,依法管理、社会管理、民主管理相结合的寺庙管理长效机制不断完善,安定团结局面更加稳固,社会持续和谐稳定。

展望2030年,协同发展、绿色发展、科学发展氛围浓厚,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与全州差距进一步缩小,基本形成现代高效的基础设施体系、融合互动的生态产业体系、基本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协调发展的城乡区域发展格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社会环境,区域经济发展、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进入良性循环阶段,人民生活更加富裕。

专栏1 北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指标 单位 2015年 2020年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6735 1580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3895 38400

森林覆盖率 % 27.56 29.08

旅游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 20

常住人口 万人 54.7 58.2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62.3 100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亿元 5.23 9.5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17.32 32.7

城镇化率 % 20.94 30

县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 —— 99

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 % —— 60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 60

四、优化区域发展格局

按照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空间开发模式,推进形成以甘孜县为核心,打造甘孜机场经济圈,以金沙江、雅砻江流域和骨干交通通道为发展主轴,以石渠、德格、甘孜、色达四县结合部为特殊区域,以八个县城和重点乡镇为支撑的“一核一圈三轴一结合部多节点”空间开发格局。

图1 北部地区总体布局

(一)突出甘孜县核心。

紧紧抓住甘孜机场建设运营的重大机遇,充分利用甘孜县地理区位和自然形成的北部地区核心地位,提升要素集聚、经济带动、城市辐射和改革示范等功能,打造北部生态旅游中心城市和康北贸易中心。加快推进康北旅游集散中心、康北商贸物流中心、生态农牧业生产基地、特色手工艺产品加工基地建设,大力培育生态旅游业、生态农牧业、商贸物流业“三大产业”,强化产业支撑、空间支撑、机制支撑、环境支撑,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加快航空机场后方腹地的基础设施、集疏体系建设,建成承东启西的交通物流枢纽,打造物流服务聚集区,实现以交通带动产业、以产业促进城镇建设的良性互动,打造北部地区功能核心聚集区。

(二)打造甘孜机场经济圈。

以甘孜机场为中心,打造机场经济圈。加强公路交通与航空运输有效衔接,打造“机场+省道+国道+高速”的区域交通网络,构建北部各县连接机场顺畅交通通道,密切各县经济联系,推动一体化发展。依托机场整合周边旅游资源,推动航空运输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拓展旅游市场深度和广度。加快航空物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航空物流产业,带动特色产品出口。

甘孜——积极配合推进甘孜机场建设,加大机场配套设施建设,加快甘孜机场旅游中心站建设,发挥机场及临空经济对区域发展的推动作用,加快发展航空运输业、空港物流业,配套公路运输业。加快推进来马镇民族风情旅游精品小镇建设,完善其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将来马镇打造成独具特色旅游休闲小镇。依托甘孜机场和马尔康至德格(川藏界)高速公路建设,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全力打造“川青藏”结合部交通枢纽。

道孚——打造北部地区融入东部、辐射北部前沿阵地。加快建设鲜水镇、八美镇连接重点旅游区及康定机场、甘孜机场的旅游客运网络。将道孚打造成为北部地区接受东部地区辐射带动的前沿阵地。

德格——以错阿乡为中心,向西至马尼干戈镇,向北至温拖地区,打造临空经济片区,主要发展空港+农牧风情旅游业、空港+农牧产业。

白玉——积极推进白玉连接甘孜机场交通通道建设。新建河坡—赠科—昔色旅游公路、S458线白玉县城经赠科至甘孜机场段,在赠科建设应急救援服务站和医疗点,将赠科打造成为国际山地度假旅游区。

新龙——着力打造环亚丁机场两小时旅游经济圈和环甘孜机场两小时旅游经济圈的交通走廊和旅游驿站,在推动康南康北互动发展中发挥重要纽带作用。

色达——充分利用川青结合部和甘孜州北大门地理优势,依托甘孜机场、康定机场、红原机场“飞机+”,联合炉霍、甘孜、壤塘、班玛、达日等县推介旅游产品、旅游线路,促进两省(川青)、三州(甘阿果)、六县旅游圈互动合作发展,把色达打造成康北重要旅游目的地。

炉霍——依托对外交通轴线,加快融入以甘孜机场为中心的两小时机场经济圈,促进区域联动发展。与甘孜、新龙、色达等地共同打造康北片区旅游接待集散地和康北蔬菜批发基地。

石渠——借助玉树机场、甘孜机场、青海达日机场引进现代物流业,提升农资供应和农产品销售能力,打造高原现代农业生产销售中心基地;依托玉树、甘孜机场,打造环石渠“两日游三省”和“千年唐蕃古道”精品旅游环线。

(三)拓展“三大”发展轴。

依托国道317线和金沙江、雅砻江两大流域,大力发展通道经济,打造三大发展轴。围绕国道317线和规划中的康定-炉霍高速,依托其串联的道孚、炉霍、甘孜、石渠、德格等城镇(乡),东西分别延伸至阿坝州、西藏两地,加快开发沿线旅游资源,加强流域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金沙江、雅砻江流域大中型电站梯级开发、特色农业综合开发和优势矿产业开发,积极发展物流、商贸等产业,引导人口和产业向交通沿线聚集,打造中国最美景观大道和全州重要特色产业发展带,促进草原民族文化交融,形成民族交融发展轴和康巴文化旅游发展轴,增强北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四)加快“四县”结合部发展。

深入实施特殊区域加快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石渠、德格、甘孜、色达四县结合部特殊区域脱贫攻坚、追赶发展。优先打通结合部特殊区域对外通道,加快推进至机场快速通道建设,提高互联互通水平。加快推进电网、通讯等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强化业态控制,加快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巩固生态环境建设成果。

五、强力推进脱贫攻坚

坚持问题导向,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总要求,紧紧盯住制约北部地区发展的重点问题特别是最突出的民生难题,精准施策。改善生活生产条件,突出基础先行。建设幸福美丽新村,打造扶贫载体。发展产业促进就业,筑牢扶贫根基。扶贫扶智治穷治愚,实现真正脱贫。

(一)精准实施“五个一批”。

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以消除绝对贫困为目标,以精准扶贫为抓手,采取将专项财政资金变农户股金,或通过现金、实物、股份合作等方式直补到户。对偏远乡镇实施整村推进,加大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力度。推进新村扶贫、四小工程、民族团结新村、环卫等基础设施扶贫项目,优先改善贫困户住房条件,改善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广泛开展科技人员一对一到户帮扶指导,分批推进农牧民技能培训、创业培训,提高就业能力。完善旅游运输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旅游运输从业人员培训,提升就业范围。

移民搬迁安置一批。对生存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不具备基本生产和发展条件的地方,对居住过于分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难的地方,对因地质灾害多发易发的地方,推进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实施避灾移民、生态移民。

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将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对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

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开展医疗卫生计生脱贫“五大行动”,实施“八免四补助”政策,切实减轻贫困人口治疗疾病经济负担,助推贫困人口恢复劳动力、脱贫增收。深化柔性流动服务,确保每一名贫困患者有签约服务的医务人员,及时跟进对贫困人口的医疗服务。建立健全基层卫生计生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全面改善农牧民群众健康状况。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适度生育水平得到稳定。居民健康、卫生资源、公共卫生均等化、疾病防控等主要指标接近或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灾后重建帮扶一批。严格落实扶贫项目责任制,确保基础设施、产业扶持、教育培训、农村危房改造、扶贫生态移民、结对帮扶到村到户,做到不脱贫不脱钩。

(二)实施重点扶贫开发工程。

以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为抓手,以贫困村为单元,大力推进重点扶贫开发工程。强力推进基础扶贫工程,加快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解决贫困村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通信难等突出问题。强力推进教育与就业扶贫工程。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施十五年免费教育。实施生态扶贫工程。推进医疗卫生扶贫工程,巩固提升包虫病综合防治水平。推进文化惠民扶贫工程,提高贫困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深入推进社会保障扶贫工程,编制兜牢贫困人口基本生活社会安全网。开展财政金融扶贫工程,加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财政金融扶持力度。

以发展特色产业带动脱贫致富。充分发挥区域文化旅游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重点扶持文化旅游业、自然景观旅游产业、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生态林果业等。并围绕这些优势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开展农畜土特产品初、精、深梯次加工,实现农村特色产业向高端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

以“互联网+精准扶贫”助脱贫。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电子交易平台,积极推动“互联网+”行动,加快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支持邮政、供销合作等系统在贫困乡村建立服务网点,支持电商企业拓展农村业务,加大农产品网上销售平台建设,积极扶持农牧专业合作组织,加强农村电商人才培训,对贫困家庭开设网店给予网络资费补助、小额信贷等支持。通过设立电商扶贫实验基地等方式,整合优势资源、对接市场,特别是对接对口支援地区的资源和市场,推进网络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共享,促进北部农牧产业、藏医药产业向县外、州外、省外发展,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

以扩大社会参与凝聚脱贫合力。巩固提升定点扶贫和扶贫协作成果,引领全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扶贫开发。积极搭建公开媒体信息平台,畅通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参与帮扶特困户的渠道,引导社会组织、个人帮助农村困难群众,广泛开展“结对认亲、爱心帮扶”大型公益活动。探索创新社会扶贫工作机制,发挥政府对社会扶贫的规范引导、监督管理职能,倡导扶贫向善、济困光荣的社会新风尚。

以新村建设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扎实推进藏区新居、危房改造建设,积极推动散居适当向村落集中、偏远村落向城镇集中。不断完善农牧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治理机制,切实以新村建设带动农牧区全面发展、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稳步推进。

以创新机制提高扶贫开发效果。创新扶贫投入机制,构建扶贫资金多元化投入,加大财政资金的整合力度,逐步增加财政专项资金投入。完善金融服务扶贫攻坚机制,强化金融支持贫困村、贫困户的政策措施,涉农资金普惠到村到户到人。在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建立村级合作基金互助社,以3-5个行政村为单位,建立非营利性的贫困村资金互助社,实现民有、民用、民享、周转使用的生产发展资金,切实解决贫困农户贷款难问题。强化监督管理机制,把脱贫攻坚作为践行“三严三实”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检验各级各部门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锤炼干部求真务实、为民服务作风,保障脱贫攻坚各项措施落地落实。

(三)促进增收致富奔康。

立足优势资源,发展生产,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积极拓展城乡居民增收渠道,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和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促进城乡居民增收致富奔小康。

大力推进就业创业。突出创业就业平台搭建,建立劳动技能培训基地,积极创造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引导贫困家庭的大中专和“9+3”毕业生就近就业创业。实施积极就业培训政策,通过建立劳动职业技能和就业岗前培训基地、乡镇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为民众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健全创业服务体系,落实鼓励创业的培训补贴、小额担保贴息贷款、创业补贴和税费减免等扶持政策。依托小额担保贷款、开发公益性岗位和实施特别职业培训相结合的就业模式,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大力开发资源开发、牧区草场维护、乡村道路协管、城乡保洁、生态安全监测预警等公益性岗位,多渠道促进就业。

拓宽城乡居民增收渠道。积极引导农牧民参与资源开发,提高资源开发对区域脱贫攻坚的引领带动能力,增加农牧民工资性收入。依托农牧业资源和林下资源,培育和引进龙头开发企业,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通过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加工增值来推进农牧业产业进程和脱贫攻坚,带动农牧民通过主动发展生产增收。积极扶持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拓展农牧民群众增收渠道。稳妥推进农牧民土地、草场承包经营权流转,鼓励和引导村集体经济发展,提高农牧民财产性收入。落实国家各项补贴政策,增加农牧民转移性收入。积极扶持城镇就业人员从事建筑、餐饮、商贸、客货运输、旅游接待等,切实提高城镇居民就业水平和就业质量。加大社会保障支出力度,逐步提高城镇困难居民最低生活标准。加大收入调节力度,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六、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一)交通先行。

抓住甘孜机场建设、川甘青统筹发展、甘孜州大力实施新一轮“交通大会战”及农村公路建设三年攻坚的机遇,以大区域交通主通道为依托,推进公路网络的加密与升级,初步形成立体交通格局。建立健全以县为责任主体的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管理体制,巩固农村公路建设成果。

图2 北部地区主要交通基础设施

打通区域对外通道。全面加快航空运输建设,积极配合推进甘孜机场建设,加大机场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发挥机场及其临空经济对区域发展的推动作用,加快发展航空运输业、空港物流业。力争启动川青铁路、康定至炉霍高速公路、马尔康至德格高速公路甘孜段(川藏高速公路北线)前期工作。强化甘孜县交通枢纽城市建设,推进日都至阿坝州等出州通道建设,提升北部区域与外部,尤其是与青海、西藏、阿坝州的通达水平。

机场快速通道建设。加快推进雀儿山隧道、S458线白玉格学桥至甘孜机场公路改(扩)建、G227改造升级(新龙至甘孜机场)、色达至甘孜机场公路等各县至机场快速通道建设,加强公路交通与甘孜机场航空运输有效衔接,构建北部各县连接机场的顺畅交通通道,增强机场的带动辐射能力。

区内互联互通建设。以国省道提档升级、乡道改造和通村硬化路建设为主,畅通国省干线公路,分步提升重要县、乡道技术等级,逐步解决有路无桥的断头路,推动县乡公路养护常态化。结合各县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县级原有汽车客运站的升级改造;结合农村公路客运发展情况,有序推进乡镇客运站和建制村招呼站建设;结合现代物流发展情况,积极推进县级货运站或物流中心的建设,有条件的地区可规划建设乡镇货运点。

畅通农村及景区通道。以乡镇通畅和建制村通硬化路工程为主,以提高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及服务水平为重点,完善乡镇、行政村乡村道公路布局,推进基层农牧区连接线路建设,为旅游开发打好基础。加快推进区域间、城乡间公共交通建设,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到2020年,实现100%乡镇通沥青(水泥)路、100%建制村通公路,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硬化路。逐步提升改造部分重要乡道。按照全域旅游的部署和要求,结合区内大通道布局,充分考虑旅游景点的分布,加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景区间通道建设,改善景区间的通行条件,提高区域交通安全保障,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带动北部地区全面发展。

专栏2 交通基础设施重点建设项目

航空通道。甘孜机场。

铁路通道。川青铁路工作。

交通枢纽。甘孜县城。

东向通道。力争启动康定至炉霍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加快推进马尔康至德格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全面完成G317线俄岗路建设,连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等地。 

南向通道。由G215线、G227线、S220线等组成,连接南部地区、云南香格里拉等地。加快启动G215线白玉县城至巴塘松多接G318线、S220线甘孜州银恩(阿坝州界)至道孚县城段、S220线道孚县城至雅江县城段等干线通道改造升级。

西向通道。由马尔康至德格高速公路、G317线组成,连接西藏自治区、青海省。

北向通道。由G548线、G215线、S456线、S455线、S454线等组成,连接青海省。加快启动G215线洛须至青海玉树公路、G215线石渠洛须镇至柯洛洞段、S455线色达亚龙至甘孜县锣锅梁子段、S454线色达至泥朵(川青界)等干线通道改造升级。

机场快速通道建设。雀儿山隧道、S458线白玉格学桥至甘孜机场公路改(扩)建、G227改造升级(新龙至甘孜机场)、色达至甘孜机场公路。

(二)电力建设。

按照综合水能、风能、太阳能等能源建设和送出通道建设同步发展要求,加速骨干电网与配网协调建设,积极开展电力输出通道建设,推进北部风、光、水资源有序开发利用。

加强骨干电网建设。推进电源点建设与电网建设同步,加快雅砻江和金沙江500千伏电力输送网络建设,加快220千伏及110千伏输变电改造工程建设步伐,推进鲜水河等流域电网建设,提高电力输出能力。逐步构建500千伏、220千伏、110千伏结构合理、安全可靠、经济高效、清洁环保的主网架,协调发展35千伏及以下配电网。

加快城乡电网改造升级。以提高城乡供电服务能力为重点,加快实施城网和农网升级改造工程。实施县城电网扩容,保障城镇居民用电需求,并逐步实施电网“入地”工程。全面完成农牧区电网改造,完善中低压配电网络,优化电网结构,增强农牧区电网供电能力,降低运营成本,实现同网、同质、同价。大力加强智能电网建设,实现能源需求侧和供给侧的有效衔接。

优化城乡居民用电结构。加快推广使用新能源,进一步建立完善综合能源体系。依托农牧区定居点,大力推广分布式能源,积极推广太阳能暖房、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路灯等新型生活用能设备,大力支持农牧民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和供热系统,推进农村沼气建设。继续推动小水电、光伏、风电代燃料项目建设。

(三)水利建设。

坚持开发与治理相结合,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堤防、农田水利、小流域治理和供排水项目,提升水资源保障能力。

增强水资源利用能力。加快推进温拖水利枢纽工程、赠科水利工程、牧区草原节水灌溉工程等骨干水利工程及配套渠系建设,加快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继续推进农村饮水、水土流失治理、农田水利建设、农村小水电站改造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牧区水利工程,加快实施高原牧区节水灌溉工程,推动以小型灌区节水改造、雨水集蓄利用为重点的小型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扩大草场和饲草料基地灌溉面积。

提升城乡供水保障。加强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建设和保护,加快县城、重点乡镇自来水厂、供水管网和供水净化处理设施工程建设,加快推进乡村集中供水工程建设,有序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发展适度规模集中供水,加强城镇和乡村节水和治污力度,加强水源监测和水质保障,构建精准到户到寺的饮水安全保障体系,大力提高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障率、水质合格率,提高农牧民饮水水质达标率和供水保证率,让老百姓喝上干净水、放心水。

加强防洪工程建设。加强城镇防洪体系建设,重点建设金沙江、雅砻江及其支流、重点小集镇堤防工程、防洪工程等项目。完善各县城及重点乡镇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县城及重点乡镇雨水管网。加强中小河流水文监测行业能力建设,建设防汛物资储备仓库。重点提升沿河城镇防洪能力及重点地区山洪灾害防治能力,农牧区的抗旱能力。做好水土保持、水源地保护、水质监测工作。

专栏3 水利基础设施重点建设项目

水资源利用工程。温拖水利枢纽工程、赠科水利工程、格柯河水利工程、更洛河水利工程、牧区草原节水灌溉工程;中型水利工程渠系配套工程、防洪治理工程、小型水库及水池工程、提灌站建设、草原节水灌溉工程;包虫病防治安全饮水工程。

城乡供水保障工程。加快县城、重点乡镇自来水厂、供水管网和供水净化处理设施工程建设。

节能设施建设。农村清洁能源示范工程、新农村电气化、农村小水电代燃料。

防灾减灾工程。围绕雅砻江、金沙江及其支流,加强沿河乡镇堤防工程建设,积极开展中小河流流域治理;完善防汛预警预报系统和山洪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加强水文监测站点建设。

(四)信息建设

大力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通信基站、光缆等基础设施建设,整合通信资源,促进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建设智慧城市、智慧景区和智慧旅游等。通过全面加强信息化,带动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下沉、农牧民观念转变。

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光纤到户和宽带乡村工程,加快第四代移动通信网建设,实现省州县乡村互联互通,全面提高信息网络覆盖和信息化水平。在城镇重点开展宽带通信工程、新一代互联网、应急通信保障和三网融合建设,加强应用推广,提升管理服务质量和水平。到“十三五”末,实现乡镇4G网络全覆盖、村3G网络全覆盖、集中聚居点通信网络全覆盖,提高乡村电信普遍服务能力。在主要旅游景区、重点城镇、旅游通道建设4G网络基站及无线局域网区域覆盖点,建设高速、安全、可靠接入的无线网络系统。加强网络信息安全和无线电监测系统建设,完善应急通信体系建设,实施县级广播电视台升级达标工程8个;县级广播电视台译制制作播出能力提升8个;县级数字影院达标改造工程8个,建设县级应急广播平台8个,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通信能力。深入推进农村通邮工程,实现邮政服务全覆盖,提升通信服务能力。

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加强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建成县乡互联互通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和旅游应急指挥平台,提升北部区内经济社会运行的智能化程度。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推进智慧景区和智慧旅游建设,全面实施旅游服务信息化。利用“互联网+”技术,推进信息技术在政务、医疗、卫生、教育、商贸、交通、食品药品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带动公共服务下沉和农牧民观念转变。以智慧城市建设为依托,统一各级政府及景区官方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推进互联网在多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互联网与旅游文化业、特色农牧业、民族手工艺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经济社会信息化服务水平。

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一)公共服务资源布局。

立足北部地区地广人稀、城镇分散、人口“小聚居”、公共服务面积大等特点,整合资源,促进北部地区公共服务设施合理配置,实现公共服务资源全覆盖。提倡并支持公共资源共建共享,集中集约。重点依托甘孜县建设面向北部地区的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依托德格和白玉建设面向北部地区的藏医藏药公共服务设施,依托石渠县建设面向北部地区的游牧民定居点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北部地区整体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完善县城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其公共服务能力。新建或增强重点县镇、定居点、新村等公共服务设施。逐步由注重公共服务“硬件”建设向提高人才、技术保障能力等“软件”转变,提高对农牧区的公共服务能力。

(二)教育事业

深入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全面实行15年免费教育。以寄宿制办学为载体,突出办学规模效益,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规范管理水平,促进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软件质量提升并重,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全面开展幼儿园观摩式、小学植入式、初中录播式、高中直播式远程网络教学,提升各级各类学校教学水平。

加快普及学前教育。实施免费学前教育计划,构建“广覆盖、保基本”的免费公办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实施学前教育建设工程,以县为单位、以乡为基础,以片区为点建立学前教育教研指导责任区,重点建设农村幼儿园,新建城关幼儿园15所、乡镇幼儿园100所,加快幼儿园校舍建设进程,实现乡乡有幼儿园和人口集中村有村级幼教点。实施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培训300多名双语幼儿教师。

提高义务教育水平。根据实际需求新建、改扩建一批城镇义务教育学校,保障农牧民子女入学需求。为中小学校配置学校网络信息化建设项目,到2020年实现国家教育信息化标准达标率达75%以上。实施寄宿制规模优质办学工程,整合区域教育资源,新改扩建中小学校30所。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力推进两免一补及营养餐改善计划,继续实施“农牧民子女成才计划”,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发展,做大做强教育核心区,做精做细片区规模寄宿制学校,做活做实乡镇中心校。推进优质教育资源覆盖,加快“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进程,重点抓好初中录播教学,小学植入式教学城区及片区寄宿制学校全覆盖。健全义务教育控辍保学机制,巩固和提升普及义务教育成果。 

扩大高中教育覆盖面。全面扩大高中教育办学规模,强化甘孜县高中的带动和引领,力争在有条件的县城恢复高中办学。依托对口支教、公开招聘高中教师相结合,逐步恢复本地高中班。落实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政策,加大家庭经济困难在校高中学生资助力度,逐步落实免费高中教育计划。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州职校等院校在康北地区设立分校、教学点或建设实习培训基地,将甘孜县建成北部职教中心,带动北部职业教育发展。继续实施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抓好学生招录选送、就业促进工作,培养一批“靠得住、下得去、干得好”的各类基层专业人才。

专栏4 教育事业重点建设项目

中学建设项目。康北中学。

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康北职业技术学校(职教中心)、唐卡艺术实训基地、河坡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训基地。

甘孜县:来马镇小学、生康乡小学学生宿舍;南多小学、斯俄小学、扎科乡小学教师周转房及学生食堂;南多乡小学教师周转房;甘孜县城关第四完全小学;甘孜县第一完全小学、来马镇九年一贯制小学、下雄小学、卡攻小学、斯俄吉绒龙小学、拖坝小学办公综合楼;第二民族中学;卡龙中心小学;第二幼儿园。

石渠县:城区二完小、城区小学、虾扎片区寄宿制学校,乡镇双语幼儿园教学及辅助用房、县中学学生宿舍及附属设施、县城区小学学生宿舍及校园硬化、洛须镇民族寄宿制中学操场、县城区第二幼儿园教学及辅助用房、县第二完全寄宿制小学学生生活用房、取暖供热及生活设施配置工程、双语师资培训基地、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

白玉县:城区第二幼儿园,热加、安孜、灯龙、辽西、麻邛、山岩6所乡中心幼儿园,盖玉沙通、纳塔金都、麻绒然本等25所村级幼儿园,第二完全寄宿制学校扩建,新建15所双语寄宿制学校标准化建设。

新龙县:县第二幼儿园改建;新建色威乡、雄龙西乡、和平乡、友谊乡、博美乡、银多乡、甲拉西乡、孜拖西乡、皮察乡9所乡中心幼儿园;新建乐安乡切衣村、乐安乡桑郎村、和平乡竹青村、沙堆乡日巴村等24所村级幼儿园;县中学迁建;大盖片区寄宿制学校,孜拖西乡朗村小学校等17所村小。

道孚县:城区第二幼儿园、新区幼儿园等7所城镇幼儿园;瓦日乡孟拖村、鲜水镇冷冷村等村级幼儿园;木茹乡、甲斯孔等乡幼儿园;鲜水镇初级中学、三完小、银维小学、木茹乡中心校等小学。

德格县:中心双语幼儿园、中心学教学配套设施、寄宿制规模优质办学、德格县四川藏区“9+3”、职业高中、农村远程教育、教师队伍素质提升、支教实习基地等。

炉霍县:宗麦乡中心校、宗塔乡中心校、朱倭乡中心校、朱倭藏文中学、上罗乡九年一贯制学校,新都小学、降达小学;新都镇幼儿园等。

色达县:二完小,19所规模优质寄宿制学校附属设施及学生生活设施建设,县智慧教育中心,幼儿园附属设施设备。

(三)医疗卫生事业。

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中心,以满足城乡居民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重点,抓好卫生体系建设,形成规模适度、水平较高、广泛覆盖、基本能够满足群众治病、防病需求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

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各县综合公立医院规范化建设,增强甘孜县人民医院作为县级区域医疗服务中心的辐射带动能力。加快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等级创建和评审工作,提升医疗机构综合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全面完成标准化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建设任务,实现乡乡有标准化卫生院,村村有卫生室的目标,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实现行业管理科学化、医院管理现代化、远程会诊常态化、远程教学培训制度化、医卫通应“APP” 全民化。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实施疾控、妇幼计生、采供血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卫生应急、采供血、妇幼计生、卫生监督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大力实施国家免疫规划,切实抓好国家重大公共卫生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全面打好以石渠县为重点的包虫病综合防治攻坚战,各类重大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传染病发病率逐年下降,农牧区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进一步提高,降低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依托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推进规范预防接种门诊建设。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提高公民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大力开展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以农牧区为重点,以创建卫生城市和卫生(村)镇为载体,加强农牧区卫生环境整治,改善农牧民卫生习惯,严防传染病和地方病对人民身体健康的威胁。稳定并完善现行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引导城乡居民优生优育。

强化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实际报销比例。进一步扩大重大疾病保障、纳入报销的慢性病种范围,巩固完善大病保险运行机制,提高保障标准,切实减轻城乡居民大病就医负担,加大对城乡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力度,努力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差距。

积极开展中藏医服务。全面提升各县中藏医院服务能力,加强医院内涵建设。抓好重点藏药制剂室标准化建设,推进藏药制剂规范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在推进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中,同步推进中藏医科室建设,积极开展中藏医适宜技术推广应用工作。加强中藏医药人才体系建设,强化培养和引进,重视藏医药传承与创新。切实发挥中藏医药特色优势,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层次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推进卫生计生信息化体系建设。按照国家三级信息安全等级标准,全面建成州、县、乡三级网络互联互通的信息平台。加快推进居民健康卡发放应用,确保健康档案、诊疗信息、医疗保障和银行结算信息实现“一卡通”。加强远程医学体系(远程会诊、远程教学)建设,实现省、州、县三级医疗机构远程医疗会诊互联互通全覆盖,州、县、乡四级医疗机构远程教学全覆盖;推广医卫通手机APP覆盖各县老百姓,实现手机预约挂号、费用查询、个人健康档案管理等功能。深入开展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实现分级管理,数据同步,协同应用,实现民族医药信息化能力提升和全县妇幼母子保健一卡通。

(四)文化体育事业。

深挖特色文化内涵,打好民族品牌,积极推进节庆文化活动、民间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育活动和广电事业发展,全力推进文体广事业发展。

繁荣民族文化事业。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州、县、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面覆盖、互联互通,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手段更加丰富,服务质量显著提升,公共文化管理、运行和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格局逐步形成,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民俗博物馆、传习所等基础设施建设。传承发展传统优秀文化,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开展德格印经院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加快推进德格印经院印版档案申报世界记忆名录进程。充分发挥康北演艺中心、噶玛博绣手工业园区、康北中心节庆——迎秋节等文化设施和节日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送文化下乡,乡镇数字影院等文化项目建设。采用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方式宣传康巴文化、格萨尔文化、牧人文化,把抽象的理论变成易懂易记的歌曲、戏曲、小品等大众语言,将丰富的内容以不同特色的形式表现。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和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建立以财政为主导的经费保障机制,巩固建设成果,实现广播电视全覆盖。推进农牧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设施体系、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体系、公益性文化产品产出体系等“三个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北部地区文化服务能力。

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加快体育设施建设步伐,多渠道、宽领域的筹集资金,提升体育设施建设数量和质量,加强体育设施管理。抓好民族特色体育场馆建设,建设乡村农民体育健身场所,推进全民健身活动的普及和开展。不断繁荣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弘扬传统,突出特色,在节假日期间及全民健身活动日期间积极开展各种体育比赛和趣味性体育活动等。加大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抓好县、乡、村全民健身场馆设施建设;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保护和开发地方特色特种体育旅游资源及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运动,积极举办、打造重大品牌体育赛事,推动体育产业和体育事业协调互动发展,促进体育消费。

(五)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

加强就业服务。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工作,探索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就业,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积极培育更多市场主体,有效促进社会就业,力争城镇新增就业有序增长。针对区域旅游产业、水电和矿产开发等新增的岗位需求,对农牧民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和就业岗前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促进就业增收。做好“9+3”学生就业促进工作,帮助回县学生实现创业就业。全方位支持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积极建立创业孵化基地,落实免费创业培训、免费专家咨询,以及社保补贴、岗位补贴、贷款补贴、税费减免等扶持政策,切实解决创业者在项目、场地、融资、行政审批等方面的困难。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落实社会保障服务措施,加大私营企业、民营企业、乡镇企业和城乡居民的参保工作,积极推进医保转移接续和异地就医结算,实现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应保尽保。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实施,全面加强城镇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全面落实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和藏区新居建设,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继续做好社会保险扩面工作,全面落实社会保障各项政策。规范业务操作程序,协调基金运作,增强保障能力,保证各项保险待遇按时足额发放。健全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以及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和临时救助为主体,以社会力量为补充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加强防灾减灾综合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项目。

提高社会服务水平。积极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事业。完善儿童福利院建设,改善孤残儿童收养条件。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加强城市社区和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形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合理配置社区服务设施,着力推进公共服务下沉,解决群众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强县级救助站、殡仪服务站、烈士纪念设施和公墓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专项社会事务服务水平。鼓励和支持社会慈善事业发展。

八、生态功能建设

优先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严格保护各类生态功能区。深入实施《川西藏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甘孜州生态文明示范区规划》,以金沙江和雅砻江流域为依托,以县为单位,以小流域为单元,围绕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定位,加强自然保护区、森林、草原和湿地生态保护建设;继续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地质灾害治理、草原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保障生态安全,改善环境质量,筑牢高原生态屏障,全面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一)加强生态保护和恢复。

加强森林生态建设。继续加强天保工程、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自然保护区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开展重点地区陡坡耕地、地质灾害毁损耕地退耕还林,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乔灌草结合,封造并举的措施,在源头建设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以及地质灾害毁损地及工程建设地植被恢复,抓好生态保护和恢复。实施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和经济林果培育,开展重要生物资源研究。加强森林防火体系建设,强化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和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建设。 

加强草原生态建设。继续推进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落实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深入落实草原禁牧休牧、草畜平衡和基本草原保护制度,加强人工草地建设。加强退化草地治理,采用封育种草等修复草原生态建设。对天然草原植被盖度在30%-60%的中度退化区进行季节性休牧。深入实施天然草地改良及补水工程,加强金沙江上游林牧业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色达农牧业与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石渠牧业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建设。推进鼠虫害、板结化、石砾化草地的治理,进行人工补播、建设草料基地等修复退化草地。全面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探索实施高寒草地生态修复工程。加强草原防火工程及生态监测站点建设,全方位检测和保护草原生态。

加强湿地生态保护。开展湿地保护示范工程建设70万亩。全面开展湿地保护、恢复工程建设,有效遏制湿地萎缩、恢复提升湿地功能;全面开展湿地监测体系及管理体系建设;启动湿地保护工程建设,在石渠全面实施湿地保护,在炉霍、甘孜、德格、色达等县开展天然湿地公园和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加强鲜水河湿地保护核心区建设;在白玉察青松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炉霍卡莎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开展湖泊水位维持工程,开展水生动物栖息地修复工程1.1万公顷;全面完善自然保护区管理体系建设,新建保护处9个、保护站 51个。

加强流域综合治理。加强金沙江、雅砻江流域及其支流,以及城镇周边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对沙化土地、水土流失、地质灾害进行综合治理。实施重点小流域综合防治,探索适应于高山峡谷及山原区水土流失治理的路子,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的发生和发展。深入实施坡改梯、保土耕作、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以及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等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在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甘孜、道孚、炉霍、石渠洛须片区等半农半牧地区,完成重点小流域200平方公里的综合防治。加强水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实施严格的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继续推进水土保持监测站(点)建设,完善生态环境监管体系。探索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提升生态建设能力。

(二)加强污染治理和防治。

完善环保基础处理设施。对国道、省道公路两侧和重点城镇进行绿化。在县城和重点城镇,新建污水处理厂及铺设污水管道;实施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和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提升和完善相关城镇垃圾处理、渗滤液处理、垃圾收集等方面的建设。统筹共建城乡环保处理设施,加快推进城乡污水收集管网和污水处理厂设施建设,完善垃圾收集和处理设施建设,提高城乡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建设期内,新建和扩建城镇污水处理厂8个,垃圾及医疗废弃物处理点16个。

加强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大力推广农业面源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预防和控制农药、重金属对土壤和水环境的污染。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控制农村面源污染;科学引导农药、化肥的销售和农田施用,防治农田、牧场土壤退化,确保农牧产品生态安全。开展农村面源污染防控建设,对废水、废渣、尾矿库和重金属污染进行综合防治,实现畜粪无害化处理。全面加强水源保护区监管,在源头区和水源保护地禁止新建污染耗能企业。建立矿山生态环境准入强制执行制度、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书面承诺与保证金制度以及矿山生态环境监测报告制度等三项制度,坚持矿山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坚持矿山建设与矿山环境建设“三同时”原则,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规范企业采矿行为,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建立新建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补偿机制。建立危险废物管理考核制度,加强区域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建设,完善危险废物处置机制。

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基本农田建设与保护,全面保护农牧业生态环境。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控制农村面源污染。科学引导农药、化肥的销售和农田施用,防治农田、牧场土壤退化,确保农牧产品生态安全。将农牧区环境保护项目纳入环境保护重点项目,全面加强农牧区生态建设。

增强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能力。全面推进监察、监测、信息、宣教部门的标准化建设,增强力量,配齐装备,保障经费,完善环境监测网络,提升环境监测水平。推进各县生态监测站、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建设,全面及时掌握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监测信息及变化规律。

(三)提高资源利用水平。

推广适宜高原环境的光热、光电、风能、地热等新产品和新技术,综合利用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加大沼气等生物质能开发。对公共建筑与住房内部等进行节能节水改造。鼓励推广应用节能环保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抓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节能,扎实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工作。强化土地资源节约利用,建立完善耕地动态巡查和长效监管机制。规范管理各类建设用地,清理和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提高单位土地的投入强度和产出效率。严格执行项目投资强度与用地规划控制指标。对矿产资源实施节约与综合利用。推进汽车、电子产品、废纸、轮胎等废弃物、废旧金属回收和生活垃圾等资源再利用。

九、产业富民

(一)生态文化旅游业。

按照“全域资源、全域规划、全境打造、全民参与”的发展思路,全面实施全域旅游战略、旅游优先发展战略和旅游精品战略,文旅结合、农旅结合、城旅结合、体旅结合,将北部地区打造成为格萨尔文化发源地深度体验特色精品旅游区。

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依托“一轴”,以国道317为轴线,形成贯通东西的旅游大通道,让国道317成为中国最美景观大道;突出“一圈”,环甘孜机场旅游圈,做好旅游目的地体系规划和建设,整合资源,形成特色鲜明的旅游区域;围绕“两域”,围绕雅砻江流域、金沙江流域两条文化走廊,充分挖掘文化内涵,大力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强化“一重点”,打造以德格为中心的“格萨尔文化中心”旅游产业重点。以德格印经院和格萨尔王故里为核心,按照“格萨尔文化中心、格萨尔故里”定位谋划格萨尔文化旅游区,努力提升旅游产品国内外知名度。加快德格格萨尔文化园区和格萨尔文化中心体验区建设,打造以石渠县为中心的“千年唐蕃古道旅游圈”“吉祥太阳部落牧人文化体验游”“畅游天际—太阳部落自驾游”品牌,建立以各城镇为支撑的旅游服务功能体系,推进旅游发展与城镇化互动,带动北部旅游发展。推进形成拉日马旅游极核及雅砻江生态文化景观走廊。加快措卡湖、皮擦沟、雄龙扎嘎景区、阿色沟等多个景点开发。加快发展特色旅游商品,推动藏式药泥面具基地和石板石刻基地建设。共同打造格萨尔文化深度体验旅游线和康巴风情穿越之旅等精品旅游线路。启动甘孜诈湿地格萨尔城建设,深度挖掘格萨尔文化,推广格萨尔文化品牌,打造全藏区首座格萨尔文化体验城,引领带动北路全域旅游快速发展。与东部、南部共同打造贡嘎山、稻城亚丁三怙主神山、格聂、雀儿山全国最大森林雪山公园。

图3 北部地区旅游布局

加强精品景区和线路建设。核心景区、核心产品打造先行。积极开拓德格印经院、甘孜雅砻湾、道孚八美—亚拉、石渠千年唐蕃古道的双格嘛呢等景区,把产品做大做强,尽快推向国际国内市场,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依据资源特征及分类,以及游客旅游目的地的趣味和层级,彰显文化特色和品牌连接,设计完善短程游、中线游、环线游、特种游等精品旅游体验项目和旅游线路,积极推进“甘孜—马尼干戈—玉隆拉措、雀儿山—德格—白玉—昌台—甘孜”“甘孜—德格—江达—昌都”“甘孜—马尼干戈—竹庆—阿须—石渠—玉树”“德格-洛须-石渠-玉树”“甘孜—炉霍—色达—达日—斑玛—成都—马尔康”等旅游精品线路建设,并逐步延伸、辐射。将德格印经院打造成经书木刻印版与康巴文化深度体验目的地。将阿须草原打造成唐番古道、格萨尔王故里与草原文化深度体验目的地。将甘孜打造成为“炫舞甘孜、金秋欢乐体验游”目的地。将石渠太阳部落打造成“草原石刻艺术体验、宗教文化体验、雅砻江源头观光旅游”目的地。力争建设雅砻江第一湾、邓玛湿地公园、印经院、雅砻湾等6个4A级景区和格萨尔文化艺术中心、炉霍霍尔章谷2个3A景区。将河坡打造成以体验民俗文化为主的康藏旅游小镇。借助G317优越的区位优势,将玉龙拉措打造成山地旅游和生态旅游目的地,并将这六个景区资源整合,积极申报成为康巴文化国家公园(文化遗产),创建国际一流文化旅游品牌。

打造旅游城镇和村寨。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文化特色,打造新型旅游城镇,完善城镇体系和新村规划编制,加快特色建筑风貌改造,建设集自然生态、文化展示与旅游集散为一体的“宜游、宜居、宜业”新型旅游城镇。以“圣洁甘孜”旅游品牌为统揽,提升甘孜、新龙、德格三个重点县,重点打造八美、洛若、马尼干弋、洛须四个省级百镇试点镇,建设甲宗、斯木、来马、洛若、阿察、拉日马、竹庆、洛须、色须等9个州级示范镇,建设八美、来马、洛若、翁达、阿察、马尼干弋、竹庆、阿须、色须、温波、虾扎等11州级重点镇,重点打造雀儿村、先峰村、街村、龙普村、冻坡甲村、虾拉沱村、侏倭村、翁达村、来马村等旅游精品村寨。

培育多样化文旅产品。围绕全域旅游环线,在现有景区基础上,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实施旅游景区文化创意引领、特色文化旅游村镇提升、旅游演艺精品打造、文化旅游商品开发、智慧文化旅游专项计划,精心打造一批主题特色鲜明、配套设施齐全、文化品味较高的宗教文化旅游、生态文化旅游、格萨尔文化旅游、乡村度假旅游景区。积极发展农牧风情旅游、自行车旅游、自驾车旅游、体育健身旅游、医疗养生旅游、温泉冰雪旅游。以康北旅游中心和集散中心打造康北影视基地、康北旅游体验中心、康北演艺中心、康北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完善旅游配套体系。围绕重点旅游集散地,加快建设与外部公路、铁路的连接线,打通与区内外景区的连接路线。打通雀儿山、德格、海子山、岗托等隧道,加快建设连通各景区的旅游公路、索道,全面改善旅游公路交通运输条件。完善景区配套功能,升级改造游览系统,全面推进供水供电、环保设施、通讯覆盖、医疗急救、景区管理、游客服务、门禁系统等设施建设,在重要节点建设旅游信息服务网点,方便游客旅行。按照生态环保和人性化服务理念,规划建设适应自驾车、自行车、徒步登山、探险、户外体育等多种旅游形式,以观光健身体验等为特色的旅游公路和登山游步道。加强停车场、特色品牌酒店、乡村客栈、特色街道和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加快旅游企业发展,不断提升文明、安全旅游环境水平。

全方位宣传和营销。创新营销宣传模式,根据康北独特的地域文化和自然景观特色,主导旅游产品为康巴文化体验游、高原生态观光游,利用一个整体品牌、若干子品牌,以格萨尔文化品牌作为主线,打破条块模式,建立格萨尔文化走廊,形成各县旅游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共建、信息联动的格局。在主流媒体全方位、全视角、全景式营销格萨尔的旅游形象和康巴文化发祥地。打造旅游电商平台,鼓励本地资金、企业参与,体现短平快和性价比。运用好节会营销、文化营销、专业营销,抓住高速、民航开通带来的机遇,进行全方位推介。

(二)生态农牧业。

围绕全域旅游和农牧民持续增收,构建北部生态农业产业带,着力打造川藏高原生态特色农牧业基地,着力打造生态食用菌、俄色茶、道地中药材、优良牧草、高原畜禽、草原畜牧业和休闲农业等七大产业。

建设北部百里州级产业带。根据全州打造“一圈一带一走廊”的生态农牧业发展布局,甘孜、炉霍、新龙、德格、白玉、色达、石渠等7县,立足生态环境保护,面向藏青市场,重点发展青稞、马铃薯、春油菜、道地中药材、俄色茶、枸杞、沙棘、牧草、牦牛、藏系绵羊等优势产业,着力建设北部百里州级产业带,建成甘孜县高原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将甘孜县打造成“甘孜粮仓”,建成道孚县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园、炉霍县脱贫奔康高原现代农业示范园和石渠县集体牧场。力争建成全国青稞高产高效示范区、川西北优质马铃薯种薯基地、道地中药材GAP基地、北部雪域俄色茶原料林基地、无公害牦牛肉奶及藏羊肉商品生产集散基地和加工区。道孚积极参与东部环贡嘎山现代农业经济圈的打造。

加强农牧业基地设施建设。加强农牧业基础建设,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提高农牧业生产能力。重点建设标准农田、机耕道、草原农田灌溉、两棚一圈(暖棚、贮草棚、敞圈)、抗灾保畜打贮草基地、户营小围栏割草地、牲畜巷道圈、青贮窖、牧道、农村清洁能源、防灾抗灾等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牧业发展基础,提高抗自然灾害能力,改变“靠天养畜”状况。推进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开展现代家庭农牧场、现代集体牧场示范,加强牦牛等畜禽良种保护场地建设。

加强农牧业服务体系建设。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加强良种繁育、科技服务、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农产品流通五大产业服务体系建设。抓好特色农产品新品种引进,开展农作物新品种区域试验,实施畜禽良种工程和动物保护工程。深化农牧业科技合作,围绕品种选育改良、动植物疫病防治、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等领域加强技术攻关和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建设,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推进农牧业“转方式、调结构、增效益、促增收”。强化病虫害监测与防治,健全动植物保护防疫体系。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健全农资和农产品流通体系,完善农产品冷链仓储体系,加强农产品市场和流通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农村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搭建农产品电商平台,促进农超对接,提高农牧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以生态保健食品和绿色休闲食品为重点,加快发展高原特色农畜产品深加工。积极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推进研发、加工、销售一体化,增强龙头企业对农牧业的带动能力。以鲜水河流域为重点,大力发展蔬菜、马铃薯、青稞、油菜、水果、中藏药、俄色茶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延伸牦牛、藏羊、藏猪、藏鸡等特色畜产品产业链,逐步提高产品附加值。

推进品牌建设,围绕“圣洁甘孜”区域品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三)清洁能源产业。

围绕全国生态能源基地和“川电外送”重要水电基地建设,有序推进雅砻江和金沙江流域水电开发,加快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资源开发,建立资源开发利益共享机制,确保百姓受益。

科学开发水电资源。有序推进金沙江上游川藏段开发进程,努力争取开工建设金沙江上游叶巴滩电站,积极协调配合加快波罗电站前期工作进度,力争2017年取得国家核准。加快推进雅砻江干流七座梯级电站准备工作,力争开工建设乐安电站、供科电站、甲西电站、新龙电站和仁达电站。加大协调争取工作力度,在取得国家、省审批部门同意的基础上,加快推进赠曲、偶曲、泥曲、达曲、鲜水、阿色沟、仁达沟等流域清洁能源开发进度。通过水电资源开发,带动周边地区交通、电网、建材等行业发展和群众增收致富。

大力开发新型资源。充分利用北部地区光、风等资源优势,加快开发风能、地热、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加快推进分布式能源建设试点,逐步提高新型能源在能源生产中的比重。在石渠、色达、甘孜大部分地区,及新龙拉日马、友谊等适宜区大力发展太阳能和风能发电,保障北部地区高海拔地区农牧民用电。利用北部地区较为丰富的地热资源,优先开发距离甘孜县、炉霍县等重要城镇较近的高温水热活动区,造福于人民。在北路具备条件的县适当发展光伏(风电)发电产业,实施光伏扶贫规划。

(四)优势矿产业。

在保护生态前提下,以重大项目为载体,以优势企业为龙头,加强地质勘查,突出规模开发,推进优势矿产资源生态化和产业化。

科学勘探并开发优势矿产资源。加大矿产资源勘探力度,抓好后续优势矿产资源储备。在重点勘查区继续积极争取国家、省地质勘查基金和其它公益性勘查资金,完善地勘投入激励机制,加大地勘投入力度。按照有关规定充分体现专业地勘单位找矿收益,支持其通过合资、合作方式进行地质找矿,充分利用其技术、设备、信息和管理优势。统筹规划,大力推进重要成矿区段和重要矿种的整装勘查,并进行有序开发。

有序推进重点矿山建设。重点抓好白玉呷村银多金属矿等重点矿山建设。按照“州内采选、州外冶炼”的开采加工模式,提高原矿采选和矿产品冶炼加工能力,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进一步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和选矿回收率,加强矿产资源采选回收率准入管理和监督检查。进一步加强低品位、共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加强矿山固体废弃物、尾矿资源和废水利用。完善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激励引导机制,推动实施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计划,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五)中藏药产业。

充分挖掘北部地区中藏药优势,培育发展中藏药种植基地,打造中藏药生产和加工基地,逐步形成中藏药研发-种植-生产-加工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推进中藏药业基地建设。深入挖掘生态藏医药传统精髓,抓住中央和省扶持民族医药发展的政策扶持,积极争取中藏药材项目建设资金,大力推进中藏药材基地化建设,实施中藏药材保护和野生药材抚育,将德格麦宿、白玉县等地打造成为全州中藏药产业培育发展的种植、研发、加工和生产的重要基地。

加强中藏医药产业研发。以“南派藏医药中心”为依托,成立南派藏医文化研究处或藏医文化研究院,加强与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成都中医药大学和州卫校战略合作,建立产学研销联盟,着力培育中藏药加工龙头企业,发挥科技攻关在药材种植、质量认证、品牌打造、新品开发、药品生产、保健服务等方面的支撑作用,提升中藏药业科技含量和产品核心竞争力。推进藏医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建设,不断提高藏医药科技研发水平。依托德格、白玉县藏医院制剂室改造提升,加大研制新药、保健食品等力度。

壮大中藏药加工产业。坚持外引与内培相结合战略,用先进的理念和生产方式发展具有特色的优势生态藏医药产业,加大藏医药产业培育,完善拓展藏药原料种植、产品加工、研制和营销等环节。依托德格县藏医院制剂室、德格县麦宿宗萨藏医药产业、白玉县藏医院制剂室、色达藏药饮片厂,以及完整的藏医药服务体系,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延长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加附加值,积极推动中藏药龙头企业在新三板上市。

培育中藏医药产业品牌。充分利用对口援助和招商引资平台,全力推进特色中藏药业产业发展进程。加大藏药准字号、健字号申报工作。整合民族医药人才队伍,组织名老专家编撰藏医药品规范,逐步建立南派藏医药标准化体系。遵循“大健康”理念,设计和培育保健产品与健康食品品牌,大力拓宽分销渠道,提升中藏药品牌知名度。加强南派医药博物馆建设,强化对外宣传,扩大国内外患者对德格南派藏医药的认知度。

(六)民族手工业。

紧紧围绕旅游业发展,精心打造唐卡绘画、金银器、藏式雕刻等品牌,积极推进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和生产要素整合,开发出特色旅游产品,形成产销体系。以甘孜县为中心,整合德格、白玉、道孚、炉霍、色达、石渠、新龙县资源,依托格萨尔文化、民族传统工艺美术,建设“一条走廊、三个基地、二个市场”。德格麦宿—白玉河坡传统手工工艺体验走廊。打造麦(宿)-河(坡)传统手工艺体验走廊,整合两地资源,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手工艺体验旅游环线。甘孜嘎玛博秀民族民间手工艺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康巴地区最大的藏民族民间手工艺品生产加工及产品集散地。道孚县民族手工艺品产业基地。打造以藏式器皿、藏式家俱、藏式浮雕、藏式挂件和彩绘等为主的生产销售基地。炉霍县郎卡杰唐卡绘画培训基地。以炉霍县唐卡协会为基础,建立培训基地,大力培养郎卡杰唐卡绘画人才。德格县民族手工艺品特色街区。利用德格印经院的知名度,吸引游客,着力开发藏药、雕版印刷、牛、羊毛纺织、刀具、石刻等特色旅游产品;大力宣传、展示、传播格萨尔文化,打造特色旅游街区。色达民族手工艺一条街。依托藏传佛教文化的吸引力,着力打造彩绘石刻、马具等为主的手工艺一条街。石渠康巴服饰一条街,以石渠县色须镇为重点,培育和发展高原藏族服饰衮边手工艺——哲玛、石渠色须女式羔皮帽——夏姆卡德帽和藏式彩帐蓬工艺等,提高民族服饰、民族用品(帐蓬、背包、饰品等)的知名度。

专栏5 民族手工业和特色文化体育产业发展重点项目

民族手工艺园区建设。甘孜博秀噶玛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天堂色达文化旅游博览园、德格文化产业园、郎卡杰唐卡生产基地、白玉河坡金属手工艺特色文化产业基地。

民族歌舞演艺产业。各县民族节庆品牌文化活动。

影视拍摄和基地建设。动漫《岭·格萨尔王》。

户外体育。国道318、317线自行车运动挑战赛。

工艺美术产品。噶玛嘎孜唐卡、郎卡杰唐卡、白玉河坡民族金属手工艺制品、德格印经院雕版印刷工艺品、德格牛毛绒手工艺产品、石渠石刻工艺品、藏文书法工艺品。

(七)现代服务业。

依托甘孜机场,加快构建以甘孜县为核心,八个县城为副中心,各乡镇协同发展的“一主、八副、多层次”的服务业空间布局,推动服务业与工业化、城镇化、旅游全域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培育新兴服务业态,提升服务业发展层次和水平。

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以甘孜镇为中心,建设甘孜县综合商贸市场、中藏药材市场、康北果蔬市场,打造北部地区商贸物流集中区;以来马空港货运物流中心建设为重点,打造航空物流区。构建以商贸物流集中区为核心,区域物流枢纽、综合物流园区和专业物流市场为支撑的现代商贸物流网络。依托各县城区现有商业中心,重点发展集商贸、零售、休闲娱乐和旅游功能齐全的县级商业服务中心,在重点乡镇打造乡镇商贸商业中心,提升其服务范围和能力。逐步形成以甘孜县为中心,各县城商圈(商贸流通市场、特色商业街等)和乡镇村网点为支撑的特色市场体系。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抓住甘孜机场和国省干道建设重大机遇,加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围绕支柱产业完善生产性物流服务体系。健全物流支撑体系提升配送服务能力。扶持培育物流骨干企业,强化龙头引领作用,建设与物流运输相匹配的货运队伍。建设配送基地,提高配送效率。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培育消费需求,提升物流服务质量。建设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包括物流信息查询系统、电子商务交易系统、物流电子政务系统,全面提升商贸流通领域信息化水平。

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电子商务。加强信息平台建设,依托独特的旅游资源和地方特色产品,积极培育电子商务市场,增加消费业态。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引导、培训全州中小微企业和相关单位努力提升信息化程度;加强对本土企业的培育与品牌建设,塑造区域信息产业示范企业;创新电商经营模式,建立适合甘孜特色的电商购销体系及物流运输;实施品牌战略,努力打造“圣洁甘孜”区域公共品牌甘孜州品牌。力争建设或参与州电子商务孵化园,培育电子商务服务型企业。

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支持金融机构设立分支机构,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金融服务空白乡镇和旅游区设立服务网点。探索发展新型农村资金互助组织。推广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推进刷卡无障碍示范街(景)区、助农取款点建设。发展特约商户,着力推进农牧区支付结算“迅通工程”建设,为广大城乡群众提供快速、便捷的金融服务工具,逐步健全具有农牧区特色的金融服务体系。优化信贷结构,引导和优化信贷资金投向,增强对重点项目、“三农”领域、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等农村金融主体作用,切实加大对经济社会薄弱环节信贷支持力度。

十、城乡提升

深入实施城乡提升战略,调整优化北部地区城镇体系,构建“1+7+N”的城镇体系:一级中心城镇(甘孜县),7个二级中心城镇(道孚、炉霍、新龙、德格、白玉、色达、石渠) ,若干个重点乡镇为三级中心城镇。强化甘孜县中心城市功能,提升各个县城功能,做强县城,做优乡镇,做美村寨,全域旅游化,推进统筹城乡发展。

(一)强化中心城市。

把甘孜县打造成为州级副中心和北部县中心城市,强化中心功能,以发挥中心城市在市场流通、教育、医疗、科技、生态、文化、体育、旅游等方面的优势,提升甘孜集聚和辐射功能,“旅-城”互动,提高旅游产业与城镇空间的契合度。充分考虑甘孜县作为北部中心城镇的发展需要,在安排项目时进行“高配”,给予项目、政策、资金倾斜。加强道路、桥梁、供排水、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燃气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高寒城镇“小型、多样、节能、高科技、新能源”供暖项目,有序推进城镇燃气设施、供氧设施、地下管线建设、智慧城市建设,着力完善城市功能。加强公共绿地、生态绿廊、海绵城市建设,加强环境整治和文明卫生城市创建工作,着力提升县城品质。

(二)做强县城。

引导人口与产业向县城集聚,通过壮大县城、加强城镇综合承载力,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按照“完善功能、彰显特色、强化管理、提升品质”的思路,紧扣“宜居、宜业、宜游”主线,坚持“拆危、限高、降密”原则改造旧城,坚持“结合实际、规模适度、配套完善”原则建设新区。必要时适时推进新区建设,将吴西作为新龙县城新区进行建设,将斯俄、拖坝作为甘孜县城新区进行建设,将龚垭作为德格县城新区进行建设,斯木乡和宜木乡一体化建设并成为炉霍县城新区,提高县城集聚、辐射和带动功能。优化县城办公区、生活区、商贸区、文化教育区、医疗卫生区、休闲娱乐区等功能区域布局,加强完善县城功能,构建“产城一体”的发展格局,合理组织功能空间。

(三)做优乡镇。

按照“完善设施、培育产业、扩大就业、塑造风貌”的思路,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突出各乡(镇)不同的产业优势、区位优势,建设一批交通枢纽型、商贸物流型、旅游集散型、移民搬迁型、农产品加工型、牧民定居型、工矿服务型等乡镇和聚居点,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增强辐射带动功能。实施“撤乡建镇”战略,力争将炉霍的朱倭乡和斯木乡,甘孜的四通达乡,新龙的拉日马乡,德格的错阿乡,白玉的河坡乡和盖玉乡,石渠的阿日扎乡,色达的尼朵乡和洛若乡等乡“撤乡建镇”,辐射带动广大农牧地区发展。

专栏6 北部地区城镇等级体系

区域中心城市。甘孜县城区

重点县城。道孚、炉霍、甘孜、新龙、德格、白玉、色达、石渠 

重点小城镇。各县的建制镇

重点撤乡建镇。朱倭乡、斯木乡、四通达乡、拉日马乡、错阿乡、河坡乡、盖玉乡、阿日扎乡、尼朵乡、洛若乡、罗柯马、下罗柯马乡和宜木乡。

(四)做美村寨。

加强新村建设。按照“传承文化、顺应自然、整洁环境、和谐共融”的思路,坚持走多样化、差异化发展路子,建设示范新村、扶贫新村、移民新村、旅游村寨、牧民新村,因地制宜打造宜工、宜牧、宜农、宜旅的新农村和新牧区。城镇郊区、交通干线村寨以建设示范新村为主,充分利用村寨民居、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建设条件较好的优势,打造风貌突出、功能配套、产村一体的新村,成为新村建设的示范区。连片扶贫地区、高山半高山地区村寨以建设扶贫新村为主,突出抓好住房等生产生活设施建设,积极探索贫困地区新村建设途径。河谷地区水电移民拆迁村寨以建设移民新村为主,围绕解决移民居住和生产生活问题,重点加强移民安置房和安置点公共设施建设。牧区以开展牧民定居深化提升工作为契机,进一步完善民居使用功能,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推进牧民新村建设。立足于更大范围集聚人口、产业和各类要素资源,集中力量重点建设产业支撑强、人口规模大、发展能级高的新农村,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口的集聚效应、设施配套的综合效益和农村经济社会的规模效益。到2020年,建成新村聚居点534个,其中:道孚78个、炉霍102个、甘孜164个、色达10个、德格29个、白玉60个、石渠23个、新龙68个。

打造旅游风情小镇。按照环境生态化、风貌特色化、交通网络化、配套标准化、服务人性化的标准,统一规划“旅游-城镇”建设,统筹旅游、城镇功能,打造集自然生态、文化展示、旅游集散为一体的新型旅游城镇,建设特色旅游集镇和旅游村寨,把北部地区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镇一村、一路一江都打造成为旅游景点,实现“全域旅游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把甘孜镇打造成为北部旅游发展的窗口和集散中心、商贸与游客接待中心。以“圣洁甘孜”旅游品牌为统揽,重点打造阿察高原旅游风情小镇、翁达格萨尔藏寨、洛若藏文化风情、洛须高原田园风光旅游小集镇、来马、八美旅游集镇、拖坝民俗风情小镇等知名旅游品牌精品小镇。

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将新龙拉日马扎宗村石板藏寨等传统民俗村落纳入传统村落保护范畴,积极申报各级保护单位,村寨一切修缮维护修旧如旧,新建筑按传统风貌建设。加强河坡民族手工艺等传统文化保护。重点打造八美曲尔新村、炉霍仁达乡、斯木乡、宜木乡,新龙拉日马扎宗村、色达色尔坝、石渠洛须镇阿都官寨等特色旅游村寨。

十一、特殊区域发展

深入实施特殊区域加快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石渠、德格、甘孜、色达四县结合部特殊区域脱贫攻坚、追赶发展。

(一)构建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网络。

构建互联互通的交通网络。打通结合部特殊区域对外通道,打通G345线石渠县经阿日扎至马崩山和 S454线色达县城至泥朵(青川界)两条出州、出省通道,与青海达日县、班玛县互联互通。推进该区域连接甘孜机场快速通道建设,加快推进白玉至赠科至甘孜机场、新龙银多至丹霞地貌至甘孜机场、德格措阿至甘孜机场,S455色达亚龙至甘孜锣锅梁子至甘孜机场四条联接机场快速通道建设。打通区域内互联互通大通道,打通沿石渠、德格、甘孜三县沿雅砻江联网公路,色达泥朵乡经甘孜大德乡至德格玉隆乡公路,甘孜县大德乡经色达然充至甘孜四通达乡公路。提升农村及景区间通道畅通水平,以乡镇通畅和建制村通硬化路工程为主,以提高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及服务水平为重点,全面推进通乡(镇)、通村公路建设,到2020年,结合部特殊区域全部乡(镇)和行政村通油路或硬化路。推进公共交通全覆盖,力争乡乡有客运站、村村有招呼站、客运班线覆盖结合部特殊区域所有乡镇。

构建保障有力的互联互通电网。建设甘孜来玛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及输电线路10公里,建设石渠西区、德格阿须35千伏输变电工程及100余公里输电线路,建设10千伏及以下输电线路437公里,全面提升结合部特殊地区电力保障能力。

构建安全运行的信息网络。提升覆盖率,力争结合部所有国省干线和大通道、景区景点行政村通信全覆盖,所有乡镇通宽带。提升通信能力,在扩大通信覆盖面和容量的同时,着力提高通信质量和服务水平,提高数据通信业务能力。

夯实水利基础设施。推进建设大中型水利工程,加快建设德格温拖水利工程,解决1.06万亩耕地, 0.71万亩草地和0.41万人、1.93万头牲畜的用水问题,切实改善灌区生产生活用水难问题。实施高原牧区引水灌溉和节水灌溉工程,扩大草场和饲草料基地灌溉面积,新增四县结合部14个乡镇牧区草原节水灌溉面积32.8万亩、农田高效节水灌溉面积0.1817万亩。加快实施四县结合部16个乡镇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其中,打深井301口。

大力实施农村安居工程。实施该区域易地扶贫搬迁工程1312户,5173人。其中,石渠549户,2385人;德格238户,986人;甘孜259户,958人;色达266户,844人。实施该区域新居工程4455户。其中石渠969户,德格2360户,甘孜954户,色达172户。

(二)完善提升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推进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区域内17所乡(镇)小学综合楼、学生宿舍、教师周转房及配套设施建设,提升硬件水平,办好乡中心寄宿制完小。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加快建设区域内13所乡镇幼儿园建设,并逐步向农村延伸。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加快区域内所有乡镇中心学校教育信息建设,开通内地发达地区优质教育共享。实施州内优质教育支援特殊地区计划,每年从东部及相关学校选派一定数量的优秀教师到该区域任职一定时间。

全面提升卫生医疗水平。全面完成乡村卫生医疗基础设施建设。2016年全面完成区域内标准化卫生院建设。“十三五”时期,全面完成村卫生室建设,建成与省州互联互通的卫生信息网络,并推进远程诊疗。实施全科医生培训培养计划,有计划的培养招录本区域内籍医生,对区域内全科医生、村医实行全面培训实训,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

推进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加快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等工程建设,提高广播电视覆盖率。做好实施工程的后期维护工作,确保其在正常使用期限内正常运行,提高投资综合效益。

完善提升社会保障。加快社会服务电子平台建设,确保所有的乡镇建设社会服务电子平台。落实农村低保扩面,加大对该区域的农村低保资金支持,切实实现农村低保扩面提标。打破行政区划,在特别困难地区建设福利院、敬老院。

(三)加快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加快发展特色农牧业。充分发挥该地区独特的农牧业气候和土地资源优势,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培育和壮大特色农牧业,推进农牧业产品深加工。优化本地区种植业布局,加快青稞新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研究,沿雅砻江流域,发展以青稞为主的粮食生产。建设以豆类、马铃薯为主的生产基地和种植基地。整合色达、石渠、德格的畜牧业资源,扩大高原绿色食品影响,提升产品价值。稳步推广中药材和藏民族传统药材栽培、种植水平,提高种植水平,形成规模。加强新型农民培训,提高和增强农牧民外出务工技能,发展劳务经济,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加强组织引导,抓好培训,帮助农牧民疏通劳务渠道,促进其素质提高。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依托“康巴文化”品牌,整合区内旅游资源,以德格为重点,以格萨尔故里为支撑,做实格萨尔文化,围绕玉龙拉措、德格印经院等景区,强化特色文化产品推广,形成以德格格萨尔为主的系列旅游品牌,将本区建设成为康巴文化国际旅游重要目的地。

积极发展加工业。依托该区域的畜牧业资源,推进石渠、色达等县的畜牧业粗加工基地建设;在条件较好的地区,抓好青稞、豆类农产品和肉、奶制品的精深加工,提高产品质量,创建绿色食品加工基地。

积极发展光伏产业。充分利用充足的太阳资源,大力发展光伏产业。

专栏9 特殊区域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项目

种植基地:德格县中药材种植基地、德格县雅砻江流域无公害蔬菜基地、色达县然充乡中藏药材种植基地、石渠县温波镇沙棘种植基地、德格县高原黑青稞生产基地、石渠县长须干玛乡人参果种植基地、石渠县长须贡玛乡中药材种植基地、石渠县瓦须乡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甘孜县特色经济林基地、甘孜县饲草饲料基地。

养殖基地:德格县牦牛奶源基地、色达县农畜产品基地、石渠县长须贡玛乡藏羊养殖基地、石渠县长沙干玛乡牦牛养殖基地、石渠县温波镇牦牛养殖基地、石渠县长须干玛乡牦牛养殖基地、石渠县长须贡玛乡牦牛养殖基地、石渠县瓦须乡牦牛养殖基地、甘孜县奶牛养殖基地。

旅游项目:新路海景区、玉隆拉措、马尼干戈雪科村藏族风俗村、德格县岭·格萨尔王庙基础建设、雅拉雪山、八美墨石公园、惠远寺、龙灯大草原等。

(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力度。加快开展草原节水灌溉、人草畜三配套、防沙治沙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加强和完善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开展察青松多自然保护区建设。按照功能区划分要求,提高环保准入门槛。严格工程建设中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对水资源保护和农村环境治理,继续巩固和提高生态工程实施效果。

强化生态环境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省的支持,力争把该区域作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试点地区,巩固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成果,更好发挥地区在维系生态环境建设上和全国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十二、扩大开放合作

强化开放合作意识,树立互利共赢理念,全面扩大对外开放合作,不断拓展区域发展空间,促进观念转变,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提升发展要素保障。

(一)积极参与川甘青统筹发展。

依托地处三省交界的地理区位和民俗通融的优势,深度融入国家开放合作大战略,主动对接“川甘青三省结合部”经济合作战略,全面推动川青结合部交通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建共治、旅游成环发展、“三江源”生态保护区合作、贫困集中治理,推进交界地区由封闭到开放,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产业互动和共赢发展,不断拓展区域发展空间。紧紧抓住出州通道、出区通道建设的机遇,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发展战略,主动对接和融入“三江源”及周边区域发展,形成内融外联的发展格局。密切与青海、西藏和阿坝州的联系,不断加强工作对接,拓展开放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为全域旅游联动战略的实施和区域发展提供活力和空间。石渠县、色达县要充分利用好川甘青结合部经济发展战略机遇,主动融入“三江源”,加强在交通、旅游、电网、资源开发、农副产品加工、信息交流等方面的合作,特别是在生态保护和重大疫病防治等方面,争取享受“三江源”政策支持。

(二)全面加强对口支援合作。

主动加强同支援省、市、县的协调配合,以民生支援为龙头,以智力支援、产业支援为两翼,全面推进对口支援合作。借资借智借力,突出人才援藏,突出产业支撑,突出民生改善,扩大支援范围,提升支援效能。突出规划引领,把对口援建纳入双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进行统筹谋划,搞好援助规划,提高援藏工作的约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突出人才援藏,更加注重智力援助,根据北部地区特殊单位人才需求,特别是对专业技术人员需求,进一步优化援藏人才结构,健全进藏人员安心工作的长效保障机制。突出产业支撑,把受援地综合优势与支援地人才、市场、技术优势结合起来,努力把资源优势切实转化为发展优势和经济优势。突出民生改善,更加注重项目支撑,坚持把援助资金和项目向农牧民倾斜、向基层倾斜、向贫困地区倾斜,多办合民意、惠民生的实事。

(三)积极融入东部和南部。

南向加强与南部地区的合作,积极融入环亚丁机场旅游圈;东向加强与丹巴、金川合作,积极融入环贡嘎山生态旅游圈和大九寨旅游圈,实现与周边旅游互动发展。以国道215建设开通和雅砻江流域开发为契机,依托地处川藏交界和康南康北交界的地理区位,把白玉打造成为南部地区与北部地区合作的重要支点;充分发挥新龙地处康南、康北两大经济区过渡地带的地理区位,全面深化与两大经济区联系合作,打造北部经济区向南开放合作门户,以交通互联、水电开发、旅游合作为重点,积极融入南部经济区发展;抓住雅砻江流域开发机遇,全面加强与康定、雅江、甘孜等县合作,协调做好移民安置工作,完善上下游水资源补偿机制,共同推动流域水电梯级开发。以八美为支点,把道孚打造成东部经济区和北部经济区的承接带。色达主动融入青海和阿坝州发展。实现优势互补,康东、康南、康北协调发展、共同发展。 

十三、社会和谐稳定

(一)营造法治环境。

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坚持依法执政,提高执政水平。强化行政问责,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严格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依法科学制定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能。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层级间的关系,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推进公正司法,彰显公平正义。深入推进司法改革。落实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各项部署,建立健全科学合理、规范有序的司法权力运行机制,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侦查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权力,保障人权和维护社会秩序。

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按照《<甘孜藏族自治州藏传佛教事务条例>及实施细则》,深入推进寺庙依法治理、主动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全面深化寺庙管理机制创新,深入推进寺庙分类管理达标升级和文明和谐寺庙创建,实现场所、人员、活动、财务等规范有序,僧尼爱国守法,寺庙和谐稳定。

切实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加强普法教育,筑牢法治基础。持续开展以“法律进寺庙”为重点的“法律七进”活动,不断提高全民法律意识。扎实开展寺庙法制宣传,增强寺庙僧尼的国家意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推进寺庙法制化、民主化、社会化进程。积极引导寺庙及僧尼爱国爱教、遵纪守法。

(二)加强社会治理。

深入推行网格化服务管理。继续完善和推进县、乡、村、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构建社会安全网络。建立流动人口和异地迁居人口查询服务系统,加强户籍、身份证管理,建立对重点人员动态、分层、属地管控工作机制,加强对非法出境回流人员、寺庙清退人员、刑释人员等排查管控帮扶。

积极化解社会矛盾。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社会矛盾调处化解机制和“大调解”体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及时消除各种不稳定因素。强化矛盾隐患排查,认真做好重大项目、重点节庆活动稳定风险评估。充分发挥大调解中心的职能作用,着力解决征地、拆迁补偿、民工工资等利益诉求。完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畅通社情民意表达渠道。

推进群众工作常态化。坚持工作重心下移,明确派驻到村、到寺庙干部在乡、村、寺庙工作的户籍管理、社会治安管理、公共安全管理、公共卫生管理、矛盾纠纷排查管理、公共设施管理、民政管理、寺庙管理、宣传教育管理、民生政策落实管理的职责。充分发挥基层党员干部的积极作用,积极开展政策、法律、医疗、卫生、农牧科技“五进村”活动,加强群众教育引导和党的政策宣传覆盖工作。加强乡镇宣传员队伍建设,积极推进群众宣传工作常态化。深入开展警民共建、军民共建活动。

加强乡村(社区)治理。坚持党的组织领导、维护农民利益、村民自治等基本原则,进一步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完善乡村治理机制,结合乡村实际,完善村规民约,提高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能力,促进乡村稳定团结和文明建设,不断改善乡村治理的软环境,提高乡村治理主体的素质和水平,降低乡村治理成本,提高乡村治理效率。

(三)维护公共安全。

健全社会公共安全防控体系,持续整治社会治安重点地区和社会治安突出问题,严厉打击影响民族团结进步的违法犯罪活动。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建立并完善防灾救灾机制,加强森林火灾、雪灾、旱灾、雹灾、重大疫情等灾害的防治工作。加强安全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建设甘孜州北部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强化市场监管,依法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商业欺诈、中介欺诈等行为,健全价格监测预警和应急措施,维护公平公正、规范有序、和谐诚信的市场环境。

(四)民族和谐交融。

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深入开展僧尼教育工作,加强爱国爱教人士培养,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把寺庙纳入基本社会单元,积极推进宗教社会化管理和服务“两个到位”,落实僧尼社会保障政策,将寺庙水、电、路、通信、消防、广播电视和危房改造等基础设施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推进建设。

十四、规划实施保障

(一)政策保障。

投融资政策。贯彻落实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制定的《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指导意见》,围绕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在能源、交通运输、水利、环境保护、农业、林业、科技等公共服务领域,积极探索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模式)。深入推进投资管理改革,促进市场公平准入,鼓励个人和企业出资兴办生态功能区非禁止类项目。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投资基金支持,促进项目建设。州、县政府整合财政资源,调整支出结构,加大对北部地区重点项目和民生项目的投入力度。利用好国家对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发展支持政策,通过安排以工代赋投资建设农田水利、人畜安全饮水、小流域综合治理、草场建设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人口政策。全面推行城镇户口管理“零门槛”制度,对进入城镇转为城镇居民的农牧民,允许其继续保留在农村的土地、林地、草地等使用权利,继续享受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优惠政策。对进城务工经商人员,逐步实行“居住证”制度,居住半年以上的,可登记为常住人口,持证者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权利。逐步将流动人口居住管理、权益保障和公共服务等纳入居住登记制度,完善和扩大居住证的使用功能,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土地政策。优化独立工矿用地、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对发展类国土功能区要适当扩大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对保护类国土功能区要实行更加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对北部地区急需建设的省州重大项目用地,特别是重大民生项目,优先进行年度计划指标安排

人才政策。实施特殊人才引进政策,以改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待遇等问题为抓手,大力引进优秀专业人才。职称和技术等级制度特殊政策改革向民族偏远地区倾斜,力争边远地区实行差异化政策,完善评聘分开、以聘代评的企事业自主聘任的专业技术职务和技能等级管理体系。引导人才合理流动,鼓励跨部门、跨系统、跨领域人才交流,促进人才在区域、产业、行业间的合理分布。积极推进“人才援藏”。加大人才开发力度,重点培养一批专业化程度高、技术能力强、能够适应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有计划、系统性的组织在职和当地人才的专业培训。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利用信息技术等手段,创新人才引进和使用方式。围绕水电项目建设、特色产业发展和民族文化传承,有重点地培养专业人才,鼓励各类人才通过兼职、定期服务、技术开发、项目引进、科技咨询等方式柔性自由流动。

(二)实施保障。

健全组织领导机制。成立州委、州政府领导为组长、州级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北部地区发展领导小组,指导规划实施,协调各县之间重大问题,及时研究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州级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研究制定贯彻实施本规划的具体政策措施,及时指导各县解决规划实施中的重大问题。

加强规划管理与协调。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监测和定期评估制度。州发改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规划实施的评估,特别是在中后期,要开展相关评估工作。并根据规划执行情况和评估结果,对规划修订提出意见和建议。建立县际协调联动机制,有效衔接各县及各职能部门编制的各时期规划,确保在本规划指导下,实现规划的统筹安排,及时指导各县解决规划实施中的重大问题,提高规划效率。

健全规划实施机制。科学分解落实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重大项目、重点任务,做好每年计划工作。八个县及各部门根据规划精神和要求,结合本县在北部片区的定位、发展任务和发展重点,逐步分解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将目标和任务具体化、项目化、措施化、可操作化。

强化规划监督和约束。坚持人大、政协监督与指导,及时沟通和监测规划执行情况,定期评估,认真做好各项评议和评估工作。加大宣传力度,着力宣传规划的主要目标、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及其与百姓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规划透明度,提高民主参与度,积极营造关心规划、支持规划、监督规划的良好氛围,推动规划顺利实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