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item.columnName}}
情歌之城 美丽康定
2018-11-23 02:18:00
来源:
康巴传媒网
阅读数:
912次
字号:
[大] [中] [小]
分享到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网站提示:
请完成个人中心登录后进行相关操作

康定城夜景。冯光福 摄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康定县城一角。 荆林钢 供图

乐享美好生活。 康定市委宣传部供图

乐享美好生活。 康定市委宣传部供图

彩虹临空。 席小康 摄

一座城 情礼兼到溜溜城

高原的清晨,天色特别的清朗瑰丽,情歌之城康定也不例外。

沐浴着一抹阳光,跑马山下溜溜城,川剧戏台外的转经筒已有不少市民在转经,距离经筒不远的两排西式咖啡店亦开门迎客,游客们倚坐窗边,聆听着被誉为“宇宙情歌”的《康定情歌》,静静地欣赏窗外的风景。

传统与现代的诗意交融,多种文化的完美呈现,康定是如此惬意美好。国务院原总理朱基到康定视察,深情赞叹,称赞康定是:“海外仙山,蓬莱圣地”。

“康定是一座真正让人留恋的地方,是一座能够留得住乡愁的城市”,自称康人的荆林钢每天用美篇记录着康定的变化,表达对这里生活的喜爱,回味过去,记录现在,向往未来。

回忆起40年前的康定城,荆林钢说,那时的康定是一个相对闭塞、落后的县城,全城基本上都是三层以下的木结构房屋。直到70年代末期,在重庆市对口援建下,在现水井大楼原址处,才修建了一幢四层的砖混结构楼房,当时是全城“最高”建筑。随后,砖混结构在县城内得到推广。

但是,砖混结构的房屋最大问题便是抗震能力较差,在地处鲜水河地震断裂带的康定城是比较危险的。上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国家经济实力不断提升,康定县城内开始逐渐出现框架结构的房屋。“康定县商业局、粮食局大楼就是那时建成的,到目前都还在使用”,荆林钢说,内部空间布局更灵活、抗震能力更坚固的框架结构房屋迅速在城内推广和建设。

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对外开放力度不断深入,康定县城市用地也随之变得紧张,以州建行大楼为代表的框剪结构高层建筑开始在全城得以广泛普及,并经受住了2008年的汶川“512”地震、芦山“420”地震和康定“1122”地震检验。

目前城区内最高建筑已达到16层,城区面积在世纪80年代维持在1平方公里左右,至2000年仍控制在2.251平方公里。到目前最新修编的城区面积已达到15平方公里,面积整整扩大了7倍多。

现代社会的城市建设中,城市规划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合理、科学的建筑设计,又可以体现所在城市或所在区域的独特风貌以及人文情怀。而在改革开放以前,康定的建筑设计人才是极其匮乏的。1979年和1980年,在州人民政府的努力下,省上专门为我州培养了近百名建筑设计人才,对康定建房技术的普及提升,扩大对外开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荆林钢说,改革开放以前,康定城区内的建筑样式基本与内地没有区别,随着建筑设计人才回到康定后,他们着手把脑海中的藏文化与房屋建筑融合,使得现在的康定城极具民族文化特色。

近年来,康定加速老城升级改造,以挖掘民族风情、找寻历史记忆、重塑康定标志、体现“康定味道”为重点,建成溜溜城、新市后街、水井子、炉巷、诸葛巷、阿里布果步游道等老康定文化街、文化巷、文化墙,溜溜城被评为全省十大特色商业步行街,向阳街入选四川最美街道。新城景观轴民族文化主题公园、州民族体育馆、县文化馆图书馆综合大楼等项目相继建设。

如今,漫步康定城,每一步都是景,每一处都有情,每一条街巷都能展示传承康定文化脉络。

“诸葛打箭置炉城,三山二水激流奔。孕育浪漫情歌翅,飞向五洲溢芳芬。”采访结束,荆林钢赋诗一首,因为喜欢,所以相伴;因为珍惜,所以永远,这就是康定城的魅力。

一个人 歌声绕梁康定城

一座城市一首歌曲,一个故事一段旋律。朗朗上口的歌词里数不尽的春夏秋冬,声声环绕的曲调里忘不尽的乡愁依恋。

连着两天一夜的飘雪后,因一首《康定情歌》而让世人知晓的康定,用最浪漫的方式从深秋走进立冬。今年已经“13岁”的康定新城亦披上银装,像一个豆蔻少女,婷婷玉立在蓝天下。正午,阳光洒满情歌公园,三三两两的老人们晒着太阳,陪着旁边游戏的孙子,乐乐呵呵地拉着家常。

“谁能想到,这里以前就只是个落后的小村落呢?” 一直在康定工作的退休干部马昌华抿了一口茶,眼神飘向窗外。窗外,艳阳高照,来往车辆川流不息地穿梭在独具民族风情的建筑间,一群游客正围着水井子“背水姑娘”的雕像合影。

回忆起初建新城的时光,作为亲历者、见证者和参与者的他,脸上抑制不住的自豪。经过近3年的前期论证、上下多次多方征求意见、反复修改完善,康定县委、县政府委托有关专业规划设计单位终于制定出较为成熟的新区建设规划,顶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质疑,围绕建设“中国情歌城”和“西部旅游名城”这一目标,康定新城于2005515日,正式破土动工,拉开了新城建设大幕。

“‘两年形成骨架,三年初具规模,五至十年再造一个康定城’是当时康定党委政府给自己列出的建设时间表。”回想起这段时光,他嘴角浮出笑容。当时,政府大胆创新,通过银行贷款、招商引资、制定出台关于投资建设、经商办企业及购房等众多的优惠政策,吸引开发商和当地居民参与新城建设,缓解资金不足的困难。此举直接推动了新城建设进度,迅速拉动了康定新区的人气。

2005年动工开始,康定新城开启了一片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到2007年,居民住房、社会服务功能设施等的建设工作已全面铺开,搭起城市建设的“骨架”;20081015日,县级四大班子及三十多个部门从康定老城统一南迁至新城,完善了新城的城市功能区域;到2009年,居民逐步迁入;到2015年,新城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都已建立起来,新城已经成为康定一座极具活力和特色的城市。当初“两年形成骨架,三年初具规模,五至十年再造一个康定城”的建设蓝图已经如期实现。

“康定老城区承载了康定上千年的历史,发展空间小、发展压力大,而新城的建设恰到好处地缓解了老城的压力,也直接性地推动了康定‘撤县设市’工作,为康定近20年的申报工作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他放下握在手中的茶杯,缓缓说道。2015217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民政部批复,同意撤销康定县设立康定市。那是令全康定人彻夜难眠的夜晚,康定也成为四川藏区的首个县级市。“这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儿,这无疑为康定的发展与跨越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它将进一步扩大康定作为全州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和影响力、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吸纳能力和综合功能;为加快特色城镇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为康定经济社会发展、增添发展后劲创造更加开放、宽松的有利条件。”马昌华说。

今年,雅康高速将到达康定,市区旁边的雅康高速高架已若隐若现,与康定老十景(温泉浴月、郭达停云、雅加积雪、四桥雪浪、双寺凌云、灌顶突泉、乐顶梵音、子耳樵歌、天都飞瀑、仙海澄波)交相辉映。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康定情歌广场再次响起《康定情歌》,跟着歌曲走进康定,在歌词里品味康定的过去,在曲调里感受新时代康定市的魅力。

一段记忆 沧桑巨变情歌城

1114日,清晨7时许,晨起锻炼人们的跑步声划破康定的黎明。康定炉巷(原北三巷)也陆续变得热闹起来,洋芋包子、酥油茶、牛杂汤、豆浆、油条、茶叶蛋等各地的特色食物的香味儿,撞击着来往人群的味蕾。

“七彩炉巷披锦绣,和谐康定铸辉煌”十四个大字挥挥洒洒,烙在康定门的左右两边,高挂着的红灯笼随着微风荡漾,让炉巷成为民族文化、茶马古道文化、情歌文化、藏区旅游文化的交汇处,这不仅吸引着众多的外地游客,还赢得本地居民喝彩。

土生土长的康定退休工作人员邓小康用“沧海桑田”来概括炉巷的变化。回溯40年前的炉巷,他说,那时,现康定门原址处全是木结构的破旧老民房,街道昏暗、污水横流。“那时候简直不敢想象这个地方会变成现在这样亮丽整洁吧!”他感叹道,“北三巷的华丽变身缘于1995年的洪灾,那场灾难给康定带来了一场浩劫,但也为康定的城市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契机。”

1995615日晚和77日,康定城连续遭遇特大洪水袭击。河水掺杂着泥沙、石块一轰而下,几乎填满了城区河道,河水顺着折多河的两岸流向街道,城市核心区街道全被毁坏,回忆起1995年那场洪灾,邓小康仍然心有余悸。

“灾害发生后,全城都投入救险工作。当时,省里派了工兵和一台很罕见的轮式挖掘机,来开展清理河道障碍物的工作,州、县单位职工在河道里清理堆积物,邻近的泸定、道孚、雅江等县派出医疗、防疫人员开展协助救灾。在灾难面前,康定人也积极参与到救灾工作中,许多村民驾驶着自家的农用车抢运救灾物资、转移群众财产、提供后勤使用,商贸部门、个体户积极组织商品恢复供应,居委会组织居民开展大面积清洁,就连蔬菜商贩也自发地在群艺馆门前三角地带形成了临时的市场。所有人员都是睡觉连身滚,吃饭靠泡面,半夜三更还要出去巡查。正是由于当时康定城万众一心开展救险工作,所以整个灾害无一人死亡、失踪。”他回忆道,救灾期间有一个多月没回过家。

灾害发生后,国家、省高度重视,安排专家到康定调研灾情,指导救灾。同时安排各类专家对康定的城市发展、山地灾害、河流分布、土地利用等进行调查,制定重建方案,为后续开展重建工作提供了紧实的基础。

那年冬天开始,康定城全面启动了重建工程。清理河道淤塞、重修河堤、旧城改造,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指导下,全体人员顶寒风、冒雨雪奋战在重建工地。

邓小康说,自恢复重建工作开始以来的近三年时间内,完成了老城区域的所有道路及大礼堂广场砼硬化,将军桥、彩虹桥、中桥、下桥、向阳桥的新建任务,还有自来水管网和其它城市管线建设。同时启动了北三巷、童家巷子、黄记仓房、州民贸公司片区的旧城改造工作。北三巷也就在那时得以华丽转身。

近年来,康定市以“四态合一”为城市建设的总体原则,从街道基础设施改造入手,加强街巷通道畅通、排水管道通畅、环境卫生治理等改善民生的项目,将康定炉巷北三巷项目作为首批示范街区进行打造。逐渐恢复康定本土文化,改善康定人民的日常生活,让城市建设提升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进一步让城市建设引领城市文化,进而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时过境迁,1995年康定洪灾已整整过去30年,康定城市旧貌变新颜,但是过往的记忆仍然深深扎根在脑海里,成为康定人心中永不磨灭的烙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