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item.columnName}}
峥嵘岁月铸丰碑 甘孜农业谱新篇——建州7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二
2020-09-09 09:26:36
来源:
州统计局
阅读数:
144次
字号:
[大] [中] [小]
分享到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网站提示:
请完成个人中心登录后进行相关操作

建州70年来,甘孜州农业农村发展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建设、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建立,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不平凡的发展成就。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不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持续加大扶农强农惠农政策力度,精准扶贫成效显著,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居民生活整体实现小康,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成就。

一、农业经济较快发展,综合实力稳步增强

建州以来,从民主改革到废除封建农奴制度,从土地改革到农业合作化,从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开荒种粮、过度放牧到以草定畜、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和发展。进入新世纪后,党中央更加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从2004年开始,中央和省委连续16年出台1号文件,农业农村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全州农业农村经济日益壮大,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一)农业生产快速发展,内部结构更加优化

建州初期,我州农业生产基础单薄,“靠天吃饭”现象明显,粮食生产能力较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彻底解决广大农牧民的温饱问题,农作物的种植也逐步从解决口粮问题,向满足多元化生活物质需求转变,随之作物种植结构也发生较大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我州以调结构、促增收的农业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特色富民产业,积极推广优质油菜籽和绿色蔬菜,以及中药材等经济作物的种植,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

1.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稳步提高、特色效益农业发展迅速。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粮食自给能力,是我州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的重点民生工程,经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确保了全州粮食播种面积基本稳定和粮食产量持续增长,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稳步提高。2019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较1950年增长31.4%,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较1950年增长0.5%。

随着种植结构多元化,极大地满足广大农牧民对食物多样化的需求,种植效益得到大幅度提升。2019年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较1950年增长55.6倍。在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中,油菜籽播种面积较1950年增长281.8倍,中药材播种面积较1950年增长87.9倍,蔬菜及食用菌作为以前极少种植的作物,随着需求的不断增长,播种面积实现持续大幅度的增加。粮食与经济作物播面占总播面的比重由1950年95.7:4.3到2019年的73.2:26.8,经济作物种植比重提高22.5个百分点,种植业效益得到大幅度提升。

2.科技投入逐年加大,粮食单产大幅度提高。随着国家对粮食生产重视程度逐年提高,对农业投入大幅度增长,彻底改变了我州以前粗放经营,广种薄收的种植方式,随着耕种方式的转变,土壤改良、优良品种推广等一系列良种良法的应用,特别是近几年来,州、县农业部门依托“技术走基层”活动,扎实开展农业科技“三大行动”,全面推广良种良法、马铃薯地膜覆盖、小麦精量播种、测土配方施肥、壮育早栽等实用农业技术,良种覆盖率达到93%以上,极大地提高了粮食亩产,2019全年粮食亩产1950增长3倍。

3.种植业产量大幅度增加,群众“菜篮子”更加丰富。“粮、油、菜”随着播种面积增长和单产提高,实现了产量的持续增长,2019年粮食产量较1950增长3倍;油菜籽产量较1950年增长2134倍;蔬菜产量人均拥有量达347公斤。水果产量较1950年增长37.2倍,核桃产量较1950年增长16.4倍,花椒产量较1950年增长39.1倍。产品产量的增长,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极大地满足了广大农牧民的生活需求。

(二)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

我州是畜牧业大州,草地资源丰富,畜牧业发展条件优越,在我州农村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2019年畜牧业产值达到60.8亿元,占全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61.4%。建州以来,我州畜牧业,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传统迈向现代,经过多年的努力,畜牧业生产取得长足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我州以优化畜群结构,培育高原特色畜牧产业为抓手,加快畜群结构调整、提高牲畜出栏。全面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现草畜平稳,减轻草场过载,缓解畜草矛盾,确保了畜牧业生产持续健康发展。

1.出栏显著增长,产量大幅度提高。2019年我州各类牲畜出栏较1950年增长10.5倍,其中,猪、牛、羊出栏1950年分别增长5.8倍、16倍、9.4倍,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2.8%、4.2%、3.5%。肉类总产量较1950年增长21.2倍,年均增长4.6%,其中,猪、牛、羊肉产量分别较1950年增长10.5倍、23.9倍、11.7倍,年均分别增长3.6%、4.8%、3.8%。牛奶产量较1950年增长3.1倍,年均增长2.1%,禽蛋产量较1950年增长7倍,年均增长3.1%。肉、禽、蛋、奶产品产量的大幅增长,极大地满足了市场需求,改善了人民生活。

2.稳定畜群规模,调整畜群结构。由于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加大牲畜出栏,加快畜群结构调整,减轻草场载畜,极大地缓解了草畜矛盾,2019年末各类牲畜存栏1950年增长28.3%,年均增长0.4%;其中:牛存栏1950年增长55.6%,年均增长0.6%,羊存栏1950年减31%,年均减0.5%;生猪存栏1950年增长93.1%,年均增1%。

3.畜牧业现代化步伐加快,规模化养殖初见成效。“夏饱、秋肥、冬瘦、春死亡”是传统草原牧业的怪圈,制约了畜牧业发展上千年,而主要原因就是逐水草而牧带来的弊端。近年来我州大力推广种草养畜、暖棚养畜、短期育肥等现代养殖技术和方式,强化牧业生产科技含量,不断提升以牲畜棚圈和贮草棚、割草地和巷道圈为主的牧业基础设施,着力解决牧业生产规模小、总量少等问题,出台了关于开展百公里产业带建设的相关政策,按照成片成带成规模的发展思路,集中人财物依托现有资源禀赋,积极构建大渡河流域生猪、山羊、中蜂产业带,金沙江流域藏猪、藏鸡、中蜂产业带,雅砻江流域生态牦牛、藏系绵羊养殖产业带,现代畜牧业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截止2019年已建成特色畜禽养殖小区(场)47个,规范化集体牧场33个,现代家庭牧场558个。

(三)农业生产条件大幅度改观,生产效率显著提高

1.农业机械化水平逐年提高。建州初期我州农业耕作全部是人工加役畜落后的传统生产方式,生产效率十分低下,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农牧民收入有了大幅提升,国家对农牧民购置农机具实行补贴政策,使广大农牧民有能力购置各种农业机械,农业机械化水平快速提升。2019年全州农业机械总动力较1978年增加127.9万马力,增长16.1倍。大中型农用拖拉机较1978年增长17.3倍,小型拖拉机较1978年增长22.3倍,农用载重汽车较1978年增长333.4倍,实际机耕面积较1978年增长3.7倍。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单位劳动生产力创造产值大幅度增长,2019年单位劳动力创造产值达20873元/人,是1950年的100.8倍。

2、以设施农业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发展加快。近年来我州加快推进现代农牧业的发展,以设施农业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各类蔬菜、菌类、以及特种经济作物种植为主的现代大棚设施在整个高原地区速度发展,2019年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506公顷,建成高标准羊肚菌设施农业947公顷。设施农业的发展,有力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向前迈进,极大地实现土地最大化利用,大幅度提高种植效益。

二、农村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建州初期,我州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条件十分落后,市场体系建设滞后,农业和农村基础建设百废待兴。建州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基础建设有了很大的改观。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和力度明显加大。 近年来,在以脱贫攻坚为农村工作重心的统揽下,狠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入快车道,取得了较大成效,农村交通、通讯、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得到大幅度改善,从根本上改变我州“行路难、用电难、饮水难、住房难、增收难、通讯难、就医难、上学难”问题。

(一)农村交通设施建设快速发展,出行更加便捷

建州初期,我州交通十分落后,道路建设滞后,大部分县乡尚未通公路,且通行能力差承载力弱,更谈不上通村路了,建州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日趋壮大,对“三农”重视程度得到空前提高,农村交通建设投入力度也是前所未有的,经过多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州交通状况大为改观,交通网络日益完善,运输能力和效率明显提升,制约经济发展的交通短板得以改观。目前全州18个县(市)公路网已基本建成,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4264公里。村道较1952年增长47.7倍,325个乡镇全部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硬化路,农村公路总里程居全省第一,通行能力和承载力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广大农村居民的出行难的问题将得到根本解决。

(二)农村通讯建设迅猛发展,居民生活更便利

建州初期,我州通讯极其落后,邮局是唯一能对外联系的部门,人工传递是当时传递信息的主要方式,1957年我州仅有邮电局(所)74所,其中:设在农村的52所,承担着我州广大农牧民的对外联系,建州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通讯建设步伐快速,以前通讯靠“吼”的局面得到彻底改变。2019年邮政所达到330所,其中:设在农村308所,农村投递线路总长度达到14064公里;年末固定电话用18.43万户,移动电话用户94.37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79.42%,移动电话普及率81.35%。固定互联网用户25.18万户,移动互联网用户76.74万户(互联网普及率72.79%),全州所有乡镇都实现了通讯信号全覆盖。

(三)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扎实推进。我州地处横断山区,山高沟深,气候寒冷,居住环境恶劣,广大牧民祖祖辈辈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建州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对民族地区投入力度的加大,牧民定居行动计划、藏区新居、扶贫搬迁、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等一系列惠民政策的实施,广大农牧民住房条件、居住环境大幅度改善。96.1%的农户拥有自己的住房,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29平方米,随着脱贫攻坚进一步推进,我州将实现户户有安全住房,人人安居乐业。住房卫生设施日趋完善,71.5%的农户建有专门的厕所。饮水更加安全,64.6%的乡镇集中或部分集中供水,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生活环境大幅度改善,65.2%的乡镇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57.4%的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

农村社会服务取得明显进步,配套设施日趋完善,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村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农村社会服务取得明显进步。根据甘孜州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74.8%的乡镇有幼儿园、托儿所,96.9%的乡镇有小学,86.8%的乡镇有图书馆(室)、文化站。剧场、影剧院,体育场馆、休闲健身广场等娱乐、健身场馆在乡镇逐步得到延伸。村级幼儿园、托儿所,农民业余文化组织,取得了明显进步。

2019年乡镇卫生院达334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3个)实现了全覆盖,乡镇卫生院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469人,注册护士543人。49个乡镇有本级政府创办的敬老院,占总乡镇的15.1%。基本实现了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三、农牧民收入快速增长,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

建州初期,我州农业生产方式十分落后,农民生产经营活动单一、收入来源单一,农民收入以农业收入为主、农业收入又以粮食、牲畜收入为主体,实物收入占很大比重,农牧民温饱问题长期未得到解决,建州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农村就业结构的变化和体制改革深化,农民收入来源市场化、多元化和非农化的趋势明显,农民收入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改革开放后,国家取消了各项农牧业税收,并且对种植业和畜牧业进行实施各项补助,一方面减轻了农牧民的负担,另一方面增加了收入。特别是我州在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补助、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等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实施以来,农牧民得到了极大实惠,收入得到大幅度提高,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2019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1950年增长145.5倍,年均增长7.5%,收入构成更加多元化。

随着收入的持续增长,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不断优化。2019年人均消费支出达9389元,衣、食、住、行等支出逐年增长。吃:实现食品消费多样化,更加注重营养健康,人均达5062元,消费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穿:穿着更趋时尚化、个性化,人均衣着支出达724元。住:居住更加安全舒适,居住支出人均达到1614元。行:交通和通讯更加便捷,出行日渐方便,交通和通讯消费支出人均达554元。

建州70年以来,我州农业生产快速发展,农村面貌日新月异,农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农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农业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不断进步,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取得了骄人成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