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item.columnName}}
波澜壮阔七十年 数说甘孜新变迁 ——建州70周年甘孜州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一
2020-09-07 03:51:09
来源:
州统计局
阅读数:
1255次
字号:
[大] [中] [小]
分享到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网站提示:
请完成个人中心登录后进行相关操作

1950年11月24日,新中国第一个民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成立。70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在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指引下,康巴儿女翻身作主,步入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征程,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州委、州政府团结带领各族群众,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聚焦甘孜的资源优势和阶段发展特征,专注发展定力,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甘孜特点的跨越式发展道路,古老而神奇的康巴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呈现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民生持续改善、民族团结和睦、人民安居乐业”的崭新局面。

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一)经济规模不断壮大

建州初期,全州经济社会相当落后,经济总量和生产力水平都十分低下,综合实力十分薄弱。70年后的今天,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生产力水平都大幅度提高,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9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GDP)1950年的1142.5倍。按不变价格计算,年均增长6.5%。

(二)人均水平显著提升

2019年全州人均GDP1950年的491.5倍,实现了从不足百元到三万元的跨越。按不变价格计算,建州以来人均GDP年均增长4.8%。

(三)财政收入实现历史性跨越

2019年全州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50年的15507.4倍,年均增长15.0%

财政支出大幅增加,支出结构不断优化,用于民生以及教育、卫生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方面的资金增长较快。2019年全州财政支出1950年的80427倍,年均增长17.8%。2019年,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方面的支出分别达到44.33亿元、29.31亿元和31.33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分别为11%、7.3%和7.8%。

(四)县域发展竞相争艳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全州各县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国家、省出台的一系列支持藏区加快发展举措的历史机遇,立足优势,着力从结构调整、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产业培育等方面入手,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攻坚克难求突破,形成了各具特色、竞相发展的新局面,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实现较快发展。2019年,各县(市)GDP总量均超过10亿元。

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活力持续增强

(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建州初期,甘孜州产业结构单一。1950年,全州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达87.8%,二、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不足13%;经过70年的不断优化、调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州坚持“一优先、二有序、三加快”的产业发展思路,扎实推进旅游全域化、新型城镇化、高原特色农牧业现代化“三化”联动发展,增长动力由工业带动向服务业带动转变;绿色优势产业不断培育壮大,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革,需求结构实现了主要依靠投资拉动转为投资和消费共同拉动的良好格局,紧紧抓住和用好西部大开发等重要战略机遇期,开放开发步伐不断扩大,区域(县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统筹推进;“互联网+”逐渐融入各行各业,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快递等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2019年,三次产业构成转变为17.1:22.9:60,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一二三”到“三二一”格局的重大转变,经济发展由主要由第一产业推动转变为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的新格局。

民营经济蓬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全州市场主体趋于多元化,百花齐放、百舸争流,形成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1978年,全州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21%;2019年占GDP的比重提高到47.12%,比1978年提高45.96个百分点。

三、农业基础地位稳固,农村经济稳定发展

建州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空前发挥,农业、农村经济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省率先在全国进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入新世纪后,国家对“三农”的重视力度空前,从2004年开始,连续15年中央1号文件锁定“三农”,先后颁布了全面取消农业税、退耕还林保护工程、粮食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新农村建设等系列惠农、扶农、富农政策,农业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放,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农产品产量日益丰富,农业经济日益壮大,实力不断增强。按不变价格计算,1951年-2019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

(一)主要农畜产品产量大幅增长

2019年,粮食总产量达比1950年增长3.02倍。油菜籽产量比1950年增长2134倍。蔬菜产量人均拥有量达347公斤。核桃产量比1950年增长16.4倍。花椒产量1950年增长39.1倍。水果产量比1950年增长37.2倍;出栏肉用畜比1950年增长10.5倍;肉类总产量1950年增长21.2倍。牛奶产量1950年增长3.1倍。禽蛋产量比1950年增长7倍。

(二)设施农业发展加快

年来,全州加快推进现代农牧业的发展,以设施农业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各类蔬菜、菌类以及特种经济作物种植为主的现代大棚设施在整个高原地区速度发展,2019年,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506公顷,建成高标准羊肚菌设施农业947公顷。设施农业的发展,有力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向前迈进,极大地实现土地最大化利用,大幅度提高种植效益。

(三)畜牧业现代化步伐加快

近年来,全州大力推广种草养畜、暖棚养畜、短期育肥等现代养殖技术和方式,强化牧业生产科技含量,不断提升以牲畜棚圈和贮草棚、割草地和巷道圈为主的牧业基础设施,出台了关于开展“百公里”产业带建设的相关政策,按照成片成带成规模的发展思路,集中人财物依托现有资源禀赋,积极构建大渡河流域生猪、山羊、中蜂产业带,金沙江流域藏猪、藏鸡、中蜂产业带,雅砻江流域生态牦牛、藏系绵羊养殖产业带,现代畜牧业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截止2019年已建成特色畜禽养殖小区(场)47个,规范化集体牧场33个,现代家庭牧场558个。2019年末,各类牲畜存栏1950增长28.3%

(四)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新世纪以来,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和力度明显加大。全州以脱贫攻坚为农村工作重心的统揽下,狠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入快车道,取得了较大成效,农村交通、通讯、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得到大幅度改善,从根本上改变我州行路难、用电难、饮水难、住房难、增收难、通讯难、就医难、上学难”问题。随着国家对民族地区投入力度的加大,牧民定居行动计划、藏区新居、扶贫搬迁、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等一系列惠民政策的实施,广大农牧民住房条件、居住环境大幅度改善。96.1%的农户拥有自己的住房,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29平方米,随着脱贫攻坚进一步推进,全州将实现户户有安全住房,人人安居乐业。住房卫生设施日趋完善,71.5%的农户建有专门的厕所。饮水更加安全,64.6%的乡镇集中或部分集中供水,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生活环境大幅度改善,65.2%的乡镇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57.4%的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全州有效灌溉面积比1950年增长6.41倍;农业机械总动力比1978年增长16.1倍。农村用电量比1965年增长4396.7倍。

四、工业经济迅速崛起,主导地位日益突出

解放前的甘孜州,只有手段原始、加工粗放的手工业,近代工业是一片空白。解放后,经过70年的建设,全州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迅猛。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以来,围绕优势资源开发,大力实施“工业强州”战略,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推进工业化进程,工业总体规模迅速壮大,发展质量明显提高,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初步形成了水电、矿产两大行业强力支撑、中藏药、建材、农牧产品加工等特色行业竞相发展的格局。

(一)工业经济迅速壮大

全州工业企业由解放初的3家增加到135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到64家。2019年全州工业增加值1950年6781.3倍建州以来年均增长14.1%。

(二)工业主导地位日益突出

2019年,全州工业化率为19.2%,比1950年提高16个百分点。“十五”以来,州委、州政府实施“工业强州”战略,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突出2019年工业对全州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3.2%,拉动当年GDP增长2.8个百分点。

(三)电力、矿产成为工业支柱

实施“天保”工程以来,大力调整工业结构,确立了以电力、矿产以及生物资源加工工业为重点的新的发展思路,围绕资源开发,优化发展环境,强力招商引资,聚集生产要素,以“两江一河”起了工业经济的“大梁”。

(四)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加

发电量由1950年的172万千瓦时增加到2019年435.29亿千瓦时;水泥产量由1958年的2吨增加到2019年55.68万吨。

五、建筑业较快发展,拉动增长贡献提升

大力发展建筑业,建筑企业从无到有,建筑业得到较快发展,拉动全州经济增长贡献提升。截止2019年底,全州统计入库的资质以上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82家,实现建筑业总产值35.56亿元。建筑业增加值达到14.49亿元,是1978年的295.6倍。2019年,建筑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7.6%,拉动GDP增长0.5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达到3.7%,比1978年提高2.1个百分点。

六、服务业发展较快,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

加快发展服务业既是壮大甘孜州经济总量和优化甘孜州经济结构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也是实现“美丽生态和谐小康甘孜”的战略选择。经过多年建设,甘孜州经济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服务业得到了较快发展。2019年全州服务业增加值是1950年的13947.8倍。

(一)消费市场繁荣活跃

1978年以前,我州商品十分匮乏,商业网点极其稀少。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建立了多层次、多功能的市场网络体系,形成了国有、集体、个体、私营、联营等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多种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竞相发展的商贸流通体系。2019年,全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1952年增长275.9倍。

(二)旅游市场充满活力

全州坚持以全域资源、全面布局、全境打造、全民参与”的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大力推进海螺沟、稻城亚丁、木格措等重点旅游景区建设,着力研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和商品,不断完善旅游基础实施建设,持续拓展旅游市场,实现了康定机场、稻城亚丁机场、甘孜格萨尔机场与成都、杭州、西安、重庆、昆明和西藏等地互通航线,推进了旅游与文化、商贸、农牧、扶贫、科技、生态等深度融合发展,旅游产业链不断延长,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彰显。2019年接待游客人数为2000年的109.53

(三)对外开放成效显著

近年来,我州积极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宽发展空间,不断加大开放力度,提高开放水平,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取得新成就。2019年,举办各类招商引资推介活动及专题宣传活动30余次,拜会企业及商(协)会100余家。在各类平台上签约项目67个,投资总额374.8亿元。其中省、州平台签约项目12个,签约金额53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88.51亿元,是2002年的27.8倍。实现外贸进出口(出口)1.56亿元,比2018年增长6%。

七、投资规模日益扩大,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建州以来,在国家和省的支持下,坚定不移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建设领域不断拓宽,一大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69年来,累计完成4636.49亿元。相继建成了一大批重点工程、重点项目;交通、邮电通讯、能源、农田水利、生态等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为全州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一)交通攻坚畅通甘孜

解放前的甘孜州,交通闭塞、信息不灵。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从巩固边防和关怀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出发,在国家财力还很弱的情况下,仍大力进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交通先行战略,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相继开展了通县油路建设、三年集中攻坚、三年建设大会战和四轮“甘推”交通项目,国省干道提档升级,G318和G317线改造工程圆满完成,重要节点工程全面完工通车,农村公路通达通畅能力逐步提高;康定机场、稻城亚丁机场和格萨尔机场顺利通航,甘孜州成为全省唯一同时拥有3座支线机场的市(州);雅(安)叶(城)高速雅(安)康(定)段建成通车,结束了甘孜州无高速公路的历史;川藏铁路雅康段标志性工程即将动工开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全州用于交通运输业的投资累计达到1019.71亿元,占新世纪以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投资的22.3%。“铁、公、机”齐头并进,交通事业跨越发展。一个以康定为中心、覆盖全州18个县(市)、连接滇青藏的运输网络逐步形成。2019年全州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4264公里,是1952年的48.7倍。其中,等级公路达到33237公里。营运车辆货物运输量达到1202.6万吨,营运车辆旅客运输量达到769万人,分别比1962年增长366.1倍和113.8倍。

(二)电力天路点亮甘孜

2006年前,全州没有统一的电网,18个县均为35千伏孤立电网,加之我州地广人稀,农牧区群众居住分散,原电源点和电网建设根本无法解决部分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用电,每年冬春时节频繁发生停电。2006年底,实现了康泸电网与国家电网并网。随着乡城、丹巴、新都桥、巴塘、溪古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和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及11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川藏联网工程、“电力天路”工程、新都桥-甘孜县-石渠联网工程、无电地区电力和农网升级改造建设工程的圆满竣工,百万甘孜农牧民群众都用上稳定、可靠的电力,携手迈进了“大电网”时代。2001年至2019年,电网建设累计投资308.85亿元

(三)互联互通智慧甘孜

邮电通信业规模不断扩大,服务种类不断丰富,信息通信水平不断提升,固定电话、移动信号、电信宽带覆盖所有乡(镇),18个县(市)城区实现4G网络全覆盖。2019年,固定电话用户达18.24万户,比1957年增长778.5倍;移动电话用户从无到有,达到93.99万户,比2000年增长148.4倍;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25.15万户;移动互联网用户76.74万户;实现电信业务总量77.91亿元。

(四)民生投资力度加大

新世纪以来,全州不断加大民生项目投资力度,民生和社会事业投资规模扩大,民生领域累计完成投资683.52亿元,占新世纪以来全社会投资的14.9%。其中,批发零售行业16.19亿元、住宿餐饮行业76.99亿元、房地产业216.97亿元、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28.93亿元、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2.15亿元、教育92.16亿元、社会工作4.74亿元、卫生36.08亿元、文化体育和娱乐业31.82亿元,分别占新世纪以来全社会投资的0.4%、1.7%、4.7%、0.6%、0.1%、2%、0.1%、0.8%和0.7%。

(五)工业投资力度

建州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全州坚持保护和开发并重,科学有序推进能源业发展。“两江一河”干流水电开发进程加快,为工业增长再上台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工业投资从1952年的0.01亿元增加到2019年155.08亿元,1952年至2019年工业投资累计完成2356.89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0.8%。其中,新世纪以来工业投资2333.14亿元,占1952年以来工业投资总额的99%。

八、居民收入大幅增长,社会民生极大改善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凝心聚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促进就业创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全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奔小康的历史性巨变

(一)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

195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53元,2019年达到34831元,是1950年的137.7倍,年均增长7.4%。

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从1950年434元增加到2019年94005元,年均增长8.1%。

195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8元,2019年达到12808元,是1950年的145.5倍,年均增长7.5%。

(二)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改革开放之前,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处在贫困水平和温饱最低线之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则高达75%以上,处于贫困线上。改革开放后,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带来了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结构逐步改善,吃穿越来越讲究,用的越来越高档,住得越来越宽敞。城镇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降至2019年的39.87%和53.92%。高档耐用消费品进入寻常百姓家,耐用消费品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到中期的“冰箱、彩电、洗衣机”,再到目前的“电脑、汽车、商品房”。2019年末,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28.8辆、冰箱88.7台、电脑38.8台、移动电话196.3部;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20.8辆、冰箱70.8台、电脑7.6台、移动电话213.4部;城、乡人均住房建筑(生活)面积分别由1990的13平方米和19平方米增加到2019年41.7平方米和29.5平方米。

(三)扶贫工作成效显著

全州大力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第一个十年扶贫纲要,扎实推进藏区民生工程计划,深入实施脱贫攻坚战略,坚持以“绣花”功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不断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和模式,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扶贫、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低保兜底、金融扶贫等成效明显,脱贫攻坚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截止2019年底,全州实现18个县(市)“摘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2191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23 %。

(四)就业规模不断扩大

就业是民生之本,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和关心就业再就业工作,就业形势稳定,就业总量扩大。全州实施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兴起,新世纪以来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0.55万人;2019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5%,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有序转移,2019年全社会从业人员达66.98万人,是1952年的2.76倍。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由1952年的96.9∶0.9∶2.2调整为2019年的70.5:4.4:25.1。其中,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达到9.02万人,比1950年增长92.2倍。

(五)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是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也是政府工作的重点。我州社会保障从无到有、从城镇到农村、从职业人群到城乡居民,不断改革、发展和完善。全州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全省率先实施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和城乡住房地震巨灾保险。2019年,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8.24万人,其中离退休2.36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8.36万人,其中离退休2.39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54.46万人,其中领取待遇10.22万人。工伤保险参保11.18万人。生育保险参保3.25万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15.12万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91.95万人。全州保障城乡低保对象16.79万人。其中,城市低保0.96万人,农村低保15.83万人。特困救助供养人员0.96万人。其中,城市特困人员1338人,农村特困人员8213人。全州城乡医疗累计救助47.63万人(次),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政策范围内住院支付费用救助比例达到70%。

九、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经济社会更加和谐

不断加大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领域的投入,稳步推进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体制改革,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

(一)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

建州初期,全州只有1所中等专业学校、1所普通中学和41所小学,在校学生共3194人,专任教师共108人。69年来,全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大力推进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九年义务教育和“9+3”免费职业教育,在全省率先实施15年免费教育,扎实办好双语教育和继续教育,各族群众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教育事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2019年,全州教育经费支出达44.33亿元,拥有各级各类学校846所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共23.47万人全州专任教师1.37万人。

(二)卫生医疗服务能力不断

建州初期,我州卫生医疗水平极其落后,广大农牧区缺医少药,人民健康水平低下。当时仅有医疗机构2个,病床515张,卫生技术人员14人。建州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大力实施一系列卫生项目,加大投入力度,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突出问题,不断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城乡居民健康水平逐步提高。医疗卫生事业由弱到强,健康甘孜建设加快推进,传染病、地方病等重大疾病防控体系不断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建立健全,为满足人民群众卫生服务需求提供了重要保障。2019年,全州卫生经费支出达31.33亿元,有医疗卫生机构2790卫生技术人员6728人,每万人拥有的床位数和卫生技术人员数分别为44.3张和56.1人,远高于1950年的10张和0.27人的水平。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使全州各族人民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得到了很大提高。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明显下降,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2.1岁。人口死亡率由1954年的10.9‰下降到2019年的3.47‰。

(三)民族文化产业实现新发展

建州初期,全州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极度贫乏,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州传承悠久的民族历史文化,围绕“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大力加强广播、电影、电视和出版事业的发展,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大力推动民族文化发扬光大,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奋力推进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2019年末,全州文化系统内艺术表演团体22个,艺术表演场馆1个,公共图书19个,文化馆19个,文化站325个。有6个博物馆(纪念馆)、19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18个文物管理所。有1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61处州(县)级文化保护单位。共有广播电视台19座,中短波发射台10座、短波发射台10座、转播台24座。广播综合覆盖率97.82%,电视综合覆盖率97.67%,有线电视用户2.52万户。

(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经过近70年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道路、供排水、供电、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显著改善,一座座富有现代气息或民族特色的高原集镇、居民小区等拔地而起,城乡面貌焕然一新。2019年,全州城镇化率达到32.94%,比1950年提高20.98个百分点。城镇道路面积达到418.39万平方米,建成区土地面积达到55.43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6.19%,建成区绿地率达到21.32%。供水管道长度达到1087.41公里,供水综合生产能力31.66万立方米/日;排水管道长度519公里。城镇绿化覆盖面积达到2435.54公顷,其中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到1451.49公顷。

十、巩固提升环境质量,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始终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围绕创建川西北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大力实施《川西藏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和《甘孜州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不断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着力保障生态安全,巩固提升环境质量,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生态文明建设和节能降耗工作成效突出。全面落实生态补偿政策,坚决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扎实抓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重大生态保护工程,大力实施沙化防治、鼠虫害草地治理、水土流失和中小流域治理等生态综合治理工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严守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全州44.6%的国土面积划定为生态保护红线区域;持续开展大规模绿化全川·甘孜行动,甘孜大地天更加蓝、水更加净、山更加青、空气更加清新,累计获批国家和省级森林公园11个、湿地公园17个,申报国际重要湿地1个,森林覆盖率达到34.8%,环境空气质量、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和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达到100%;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节能降耗取得显著成效,2011-2019年,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8.5%,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52%。

建州70年的发展历程,甘孜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甘孜人民生活极大改善,从短缺走向殷实、从贫困迈入小康,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实践,是国家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正确性集中体现,百万甘孜儿女将牢记党和国家恩情,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美丽生态和谐小康甘孜而努力奋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