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item.columnName}}
康巴五大藏寨碉楼建筑 体验藏区独特民居文化
2016-08-25 03:13:04
来源:
甘孜新闻网
阅读数:
1011次
字号:
[大] [中] [小]
分享到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网站提示:
请完成个人中心登录后进行相关操作

山远近,路横斜,经幡碉楼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高原格桑花。

在四川和西藏一带,矗立着与众不同的神秘建筑,他们或高,或低,或绚丽多彩,或简单纯朴。始终给人一种欲拒还羞且相迎的感觉,接下来我就给大家盘点盘点那些颇具特色的藏寨碉楼藏寨碉楼。

一、丹巴碉楼

丹巴碉楼,主要集中在四川省丹巴县河谷两岸,以三五个一组相互呼应居多,也有像梭坡十三角碉这样独于山头的。在碉楼集中的地方,数十座碉楼连绵起伏,形成蔚为壮观的碉楼群。丹巴碉楼每一座都经受了百年风雨,棱角分明地巍然屹立。梭坡乡境内的碉楼最多也最出名,有世界上最集中的古碉群,共84座,堪称碉楼博物馆,有“千碉之乡”的美誉。

传说以前嘉绒藏区,凡有男孩的家庭必须修一座碉楼,此风延续下来,逐渐形成了“千碉之国”。其实,古时藏民为了保护村寨不受侵犯,对付部落之间的战争才是古雕群形成的真正原因。

二、道孚民居

甘孜州道孚县的藏族民居,堪称世界民居建筑“双绝”:一绝是其与众不同的特色,二绝是因为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如此这般的“大木屋”恐怕难以再造,绝版了。从后者的意义看,道孚民居因此而弥足珍贵。

道孚民居综合反映了道孚深厚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底蕴,有幸一见,不虚此行,倘能住上一宿两晚,更是天大的缘分与福气了!

三、乡城白藏房

乡城白藏房属于土木结构,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藏房墙体是用湿度适宜的普通泥巴通过夯筑而成,一般使用年限可达上百年。在康藏地区建筑基础上,融合了纳西族、汉族等民族建筑艺术特点,形成了与康巴高原其它地方乃至整个藏区相比都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和建筑体系。

每年传召节前一月左右,用一种乡城山上特有的阿戈土拌水搅成白色土浆,盛于茶壶等器具里,从墙头慢慢浇下,直到土墙变白。这不仅使墙体美观、防雨,更主要的是祈求吉祥、幸福。传说每浇注一次,就相当于点上一千盏酥油灯,诵一千道平安经。

四、木雅民居

木雅民居和折多山算是川藏线上康巴地区的别样风景,其建筑风格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石木结构的藏式建筑,一种是高碉。对木雅人来说,遥远的拉萨,脉搏过于虚弱,歇山顶高挑檐尖替代了房顶四个直上的白色尖角。

居主楼的正面或侧面围着较大面积的围廊,形成自家的院落,面积三、四百平米。家园旁边合适的地方设立大旗杆,旗杆长十几米,要高出自家的房屋,上面挂经文和表示吉祥的宗教图案,以显示兴旺发达,祝福吉祥如意。旗杆在藏族生活中不仅具有宗教含义外,还有藏民风俗上的重要意义,就是胜利和昌盛的象征,木雅人都将自己的旗杆视为自家的标志,不容别人随便践踏。

五、石渠黑帐篷

做为全国牦牛拥有量最多的县,石渠的的游牧民们千百年来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而可拆卸的帐蓬就是这种游牧生活的产物,在广袤的扎溪卡草原上,星星点点的分布着各种黑帐蓬、白帐蓬,白帐蓬多为夏季所用,牧民们最常用的就是粗牛毛编织而成的黑帐蓬,据说这种牛毛帐篷具有很好的抗寒防风能力,且经久耐用。

就是这小小的帐蓬,牧民们带着它,迁徙在各个草场,在里面繁衍、生息,一代代人围着帐蓬长大。黑帐篷的中间是挖空透光的天窗,白天会洞开着接受日光,夜晚会用透明的硬塑料合拢,想必晴朗的夜晚,月光也会静静的照进一家人的梦里...

六、色尔坝藏寨

据当地老人讲,色尔坝藏寨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几百年以前。现在保存下来的建筑中,时间最久的是位于翁达镇明达村修娜家的房子,修建历史在120年以上,已经居住了6代人。虽然时间较长,房屋外部显得有些破旧,历经沧桑,但依然坚固,更为神奇的是,屋顶从不漏水,防水设施也极为简单,这对使用水泥等建材也无法保证不渗漏而言,显得不可思议。现有的藏寨,最近20-30年修建的比较多。无论时空如何变迁,绝大多数藏寨建筑始终保持了拟人化风格,成为民居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吸引着无数南来北往的客人。

色尔坝藏寨的建筑风格不同于周边炉霍、道孚、丹巴民居,自成一体。藏寨造型完全拟人化,外形奇特,上大下小呈倒立的品字形,犹如一个头戴盔甲、身披战袍的将军;房屋上层楼廊外部均以高山柳条垂挂环绕,以象征大将色尔哇·尼崩达雅的披肩长发;房顶正中的小旗帜就象将士头盔上的帽缨;房屋右侧随风飘拂的经幡,恰似将军手握长矛在冲锋陷阵。房屋依山而建,傍山而立,外形高大雄伟。深厚的格萨尔文化更是为藏寨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