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item.columnName}}
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甘孜州饲草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方案(2025—2030年)》的通知
2025-06-11 16:46:10
来源:
州政府办公室
阅读数:
219次
字号:
[大] [中] [小]
分享到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网站提示:
请完成个人中心登录后进行相关操作

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甘孜州饲草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方案(2025—2030年)》的通知

甘办函〔202536

 

各县(市)人民政府,州级相关部门:

《甘孜州饲草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方案(2025—2030年)》已经州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5611

 

 

 

甘孜州饲草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方案

2025—2030年)

 

饲草产业是草原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重要着力点。发展草产业不仅可以支持地区草牧业的持续发展,还有助于维护草原的生态平衡,促进生态保护与地方经济的协调发展。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关于推动饲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发改农经〔20241579号)要求,统筹做好我州草地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不断提升优质饲草供给保障能力,着力推动饲草产业发展和草牧业转型升级,特制定此方案。

一、总体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守牢粮食安全底线的前提下,牢固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大力发展饲草产业,以饲草增量提质、牛羊降本增效为主攻方向,优布局、壮主体、育良种、强支撑,加快建立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现代饲草生产和配送体系,推动饲草产业高质量发展,为草原畜牧业提档升级,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提供有力支撑。

2025年,全州人工饲草保有面积达50万亩以上,饲草生产、加工、流通协调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饲草缺口明显缩小。到2030年,全州构建“12644”饲草高质量发展体系(即:种植饲草面积达120万亩,每亩鲜草产量达2000kg以上,依托康定、理塘、甘孜、石渠、色达、德格等6个草种繁育基地,建立州县乡村四级饲草产业体系,培育4家以上饲草全产业链产加销重点龙头企业),饲草自给率达85%以上,饲草生产、加工、储存、流通、销售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草畜产业质量效益和草畜产品竞争力明显提升。

二、重点任务

(一)优化区域布局。按照好草养好畜,好畜产好肉的工作思路,以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方式,因地制宜、分区施策,选择优质饲草品种,分区域制定种草计划,细化工作举措、明确任务指标,多措并举抓好饲草产业体系建设,协同发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是加强种源基地建设。结合我州实际合理布局,在康定、甘孜、理塘、色达、石渠、德格等6个县(市)建立高寒牧区草种繁育基地,开展饲草种质资源保护、良种繁育、品比试验,每县(市)种植草种基地不低于3000亩,规模化生产燕麦、披碱草、箭筈豌豆等饲草种子,为本区域发展人工饲草提供优质、适生种源。二是大力发展人工饲草产业。采用州级打贮草基地+县级打贮草基地+乡级打贮草基地+村级打贮草基地的建设思路,构建州县乡村四级饲草产业体系,其中:巩固提升石渠、色达、理塘、甘孜、道孚5个州级抗灾保畜打贮草基地,种草面积1.25万亩(甘孜州乾宁场1000亩、石渠县5000亩、理塘县2500亩、色达县2000亩、甘孜县2000亩);除泸定、丹巴、乡城、得荣外的14个县(市)每县(市)建11000亩以上的县级打贮草基地;72个纯牧业乡镇分别建1300亩以上乡级打贮草基地;实施以村集体组织带动、户营种草为补充的村级打贮草基地建设,采取围建围栏、捡石除杂、补播施肥等措施,在牧业村以户为单位每户建50亩以上小围栏打贮草基地、1—3亩的卧圈种草。三是推广全株玉米生产。康定、泸定、丹巴、新龙、乡城、雅江等县(市)依托粮改饲项目,建设一批以全株玉米为主的专业化、集约化、高水平饲草料生产基地,推行青贮玉米、豆类、薯类作物高效轮作生产模式,推动种植结构向粮经饲统筹方向转变,构建粮草兼顾、良性互动、优势互补的新型农牧业结构。在半农半牧区探索开展作物秸秆黄贮、氨化等综合利用,建设秸秆饲料高值化开发示范基地,健全质量标准体系,推动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多维度增加饲草供给。四是配套完善饲草生产、加工、贮藏等设施设备。配套完善牧草生产环节的耕作、植保、加工及牧草收贮、调运设施设备,加快饲草生产加工农机具、林地小型机械种草等设备推广应用,提高饲草刈割压扁、切断揉丝、籽粒破碎、捡拾打捆种子收获等环节机械化水平。

(二)拓展生产空间。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结合土地整理等各类项目,推进饲草生产用地规模化、宜机化改造,拓展饲草生产空间,2025年人工饲草基地达50万亩以上,到十五五末,人工饲草基地达到120万亩。一是利用现有保留人工草地发展饲草种植。充分挖掘农闲田、撂荒地、轮歇地、果园隙地、林地等土地资源种草潜力,提高土地产出效率。二是利用天然草地种植优质牧草。科学编制天然草原保护、建设、利用规划,合理布局饲草发展区域,在不改变草原用途、属性的前提下,在土壤、水热等条件适宜的天然草原科学有序开展多年生人工草地建植和草种扩繁生产。大力推进以种适地,鼓励在重度退化区域采取免耕补播的方式种植优质饲草,促进草原植被更好恢复,助力畜牧业生产服务。三是探索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依托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县项目,在保护好草原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对草原适度开发利用,探索基本草原试点发展优质饲草。四是发展户营打贮草基地。鼓励农牧户发展户营打贮草基地,利用天然草原免耕补播改良技术,通过改善网围栏等基础设施,每户发展50亩以上的打贮草基地,采取轮流围护方式,提高草产量。五是发展卧圈种草基地。鼓励牧民户开展卧圈种草,在牲畜转入夏季草场的空档期,选择速生、优质、高产的一年生牧草在牲畜卧圈种植,利用卧圈的有机肥料收获优质高产饲草,每户规模养殖户发展卧圈种草基地1—3亩。

(三)强化项目支撑。积极发挥项目建设压舱石作用,为饲草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聚力增效。按照各类项目申报指南,储备申报一批饲草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一是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县项目。结合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项目实施,完善饲草、草种生产所需的土地平整、灌溉排水、田间道路等设施,强化储草棚、青贮窖等设施配套,建设一批集中连片、高产稳产、高效节水、品质优良的优质饲草产区。二是草原生态修复治理项目。各县(市)林草部门应当加强对牧草或者饲料作物种植的监督管理,为防止草原沙化和水土流失,原则上不单独种植一年生牧草,积极推行免耕补播、人工种草、草原改良、草原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等措施,以多种草种混播的方式大力推进草原修复治理工程,提升天然草原鲜草产量,减轻天然草原放牧压力。三是增量提质行动。用好粮改饲、苜蓿发展行动、肉牛肉羊增量提质行动等政策,因地制宜推进牧草生产提质增量。苜蓿发展行动,主要支持种植100亩以上集中连片苜蓿,推广良种应用,配套完善田间基础设施和仓储设施设备、机械和质量检测设备配套等方面;粮改饲发展行动,主要用于青贮饲料生产补助,补助对象为规模化牛羊等草食养殖场或专业青贮饲料种植收贮企业等经营主体;肉牛肉羊增量提质行动,主要用于建设牧草种植加工基地等方面。四是牦牛高质量发展项目。坚持藏肉(奶)于草,加强卧圈种草、优质饲草基地和打贮草基地建设。完善草原围栏、饲草贮存等设施设备,提高优质饲草生产供应能力。依法科学合理合规利用草原,坚持草原生态修复治理与人工饲草基地发展相结合,在草原重点区域积极探索人工种草治理修复模式,推广免耕补播改良技术,建立长效管护机制,提高天然草原牧草产量和载畜能力,促进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五是高原粮仓项目。支持项目县(市)在标准化养殖、饲草料生产、良种繁育等方面开展项目建设。加强卧圈种草、优质饲草基地和打贮草基地建设。完善草基地围栏、饲草贮存、TMR饲草料全混合日粮加工等设施设备,提高优质饲草生产供应能力。对生产优质饲草料需要的种子、肥料、围栏、生产便道、灌排、耕种、收割、加工等设施设备进行补助。六是整合涉农资金项目。整合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及省内对口援建资金,重点支持人工种草过程中基础建设(围栏、库房)、种草运行管理(草种、肥料、田间管理、收贮)和草产品加工(刈割压扁、切断揉丝、籽粒破碎、捡拾打捆)等环节,提高人工种草投资标准,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推进全州人工种草产业发展。

(四)提高经营水平。一是培育市场主体。大力培育饲草全产业链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向饲草优势产区集中,推进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支持培育壮大草畜合作社、饲草生产企业、饲草专业化生产性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养殖企业与饲草生产经营主体创新服务模式和组织形式,积极发展饲草订单生产和专业化服务,健全牧区防灾减灾饲草贮运体系,做好饲草储备和跨区调运,加快提升饲草产业的现代化生产经营水平。二是开发饲草产品。加快饲草生产加工农机具、林地小型机械种草等设备推广应用,提高种子收获、刈割压扁、切断揉丝、籽粒破碎、捡拾打捆等环节机械化水平。积极发展高密度草捆、草颗粒和裹包青贮等便于商品化流通的饲草产品。整合现有种草项目及加工设备设施,探索政府建基础、企业(合作社)租赁经营模式,建立企业+种草合作社+专业种草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大商品草开发,拓宽牧区牧民增收渠道。三是推动产销有效对接。加强饲草流通、配送体系建设,培育一批大型饲草配送企业。完善饲草、秸秆收储运体系,推动饲草、秸秆饲料化与养殖业深度融合,形成种植回收加工养殖一体化产业链,促进种养循环农业高质量发展。构建州内饲草产业产销对接信息平台,应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和设施装备,开展智能化、精细化生产经营,提高饲草从种到用全过程信息化水平。

(五)强化科技支撑。组建产、学、研、推紧密结合的饲草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示范与推广,增强全产业链技术支撑能力。一是良繁体系建设。实施现代饲草种业工程,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育繁推一体化的商业化育种体系。深入推进草种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挖掘利用优质饲草种质资源,推进区域试验、生产性试验等育种工作,加快培育一批区域适应性强、产量高、饲用价值优、抗逆性好、抗病性强的饲草新品种。重点推广燕麦、多花黑麦草、光叶箭筈豌豆等一年生饲草,披碱草、老芒麦、麦、苜蓿、中华羊茅、早熟禾等多年生饲草。二是优化种草模式。推广一年生+多年生混播、禾豆混播等模式,提升生态修复成效,增加饲草产量和质量,为养殖业提供营养更全面的优质饲草保障。三是加强技术指导。加强优质牧草混播组合研究和示范推广,通过技术培训和技术支持,提高养殖者和种草企业、种草户对饲草品质的重视。通过研究和示范推广,筛选适宜本地的牧草品种,如燕麦、箭筈豌豆等一年生饲草,以及披碱草、老芒麦、鸭茅等多年生饲草;形成饲草种植标准,确定不同品种饲草播种时间和密度等种植技术规范。引导建立种草长效机制,进一步拓展面积,加强技术指导,适时提供实用技术服务,科学开展田间管理,定期改良土壤,减少杂草生长,改善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合理施肥,开展病虫害防治。示范推广青贮、干草调制、草颗粒加工等饲草加工技术。加强技术创新,突破纤维素降解、蛋白提升等关键技术,探索推进萃取、酶化、糖化等高值饲料化开发,提高秸秆饲料化利用率。通过厌氧发酵、机械压制等方法提高饲草的耐贮性。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政策支持。积极谋划推动扩大饲草产业发展投入,创新资金使用方式,发挥好财政资金引导作用,调动生产经营主体积极性,加快提升饲草生产供给能力。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及联合体公开申报参与饲草种植相关项目资金,统筹实施好中央和地方各级饲草产业扶持政策和项目。鼓励企业及联合体参与越冬饲草料政府采购。金融部门探索推广普惠性金融产品(如特色抵押贷款和饲草种植保险等),将饲草料、大型草牧业机械设备、厂房等设施纳入抵押物范围,将青贮玉米、类、类、作物纳入农业政策性保险范围,对符合条件的企业依法提供信贷和保险支持。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参与草原生态治理修复试点。为饲草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二)强化要素保障。州县相关部门做好要素保障,确保全州饲草产业发展。水务、电力部门要优先保障产业项目用电、用水的审核,执行农业用电用水价格;自然资源、环保部门依法依规落实粮食安全保障法有关饲草饲料种植的用地规定,完善用地审批流程,支持龙头企业及联合体利用耕地种植饲草,在草原鼠虫害、沙化严重区域开展人工种草治理修复生态试点,切实做好土地要素保障工作;农牧农村部门要完善耕地用途管控制度,合理利用耕地发展优质饲草种植,支持各地特别是牧区、农牧交错带,在不破坏耕作层、不改变耕地地类的前提下,发展优质饲草种植;林草部门要规范各类建设项目依法使用草地,支持在非基本草原上修建饲草生产、贮存草种和饲草饲料储存、灌溉排水、生产便道以及牲畜圈舍等基础设施,对符合征占用草地政策法规的依法加快林草审批服务,切实做好饲草用地要素保障。

(三)健全工作机制。州发展改革委、农牧农村局、林草局建立横向联络机制,确定联系人员,适时召开产业发展座谈会,了解支持培育的龙头企业饲草产业发展情况,帮助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落实工作目标责任制,将饲草产业发展目标任务量化到具体时间节点、项目节点,加强技术指导,跟踪项目落实,保证项目推进及实施成效。

(四)完善统计监测。探索将饲草纳入大食物监测统计体系,科学测算草、粮折算比例,建立健全饲草产业统计监测调查制度,摸清饲草生产、流通、储备等基础数据,提高统计工作质量和数据准确性;加强饲草供需情况调度、形势研判,逐步建立可靠、权威的产销信息发布机制,促进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指导支持畜牧业大县申报储备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县项目,探索重度退化草原翻耕治理及基本草原人工饲草基地建设新模式。

 

附件:1.甘孜州2025年饲草种植计划分解表

2.甘孜州2030年饲草种植计划分解表

3.人工草地建植技术要点

 

 

 

 

 


附件1

甘孜州2025年饲草种植计划分解表











单位:个、户、万亩

县(市)

纯牧业乡

纯牧业村

草原重度退化面积

合计

饲草种植计划(万亩)

种源基地

州级

打贮草基地

县级

打贮草基地

乡级

打贮草基地

村级打贮草基地

全株玉米

生态修复

人工种草

户营打贮草基地

卧圈种草

康定

1

22

17.45

0.96

0.3


0.1

0.03

0.05

0.3


0.18

泸定



0.08

0.5







0.5


丹巴


4

6.26

1.58







0.5

1.08

九龙



3.17

0.26



0.1





0.16

雅江

2

16

3.83

1.11



0.1

0.06


0.5

0.03

0.42

道孚

5

30

4.16

0.85


0.1

0.1

0.15

0.2

0.3



炉霍

6

48

9.37

2.26



0.1

0.18

1.2

0.25


0.53

甘孜

4

31

30.55

4.15

0.3

0.2

0.1

0.12

0.55

0.6


2.28

色达

12

102

48.97

5.56

0.3

0.2

0.1

0.36

0.91

1.3


2.39

德格

10

70

43.72

3.52

0.3


0.2

0.5

0.3

1.1


1.12

白玉

9

47

25.07

3.32



0.1

0.27

0.3

0.5


2.15

石渠

18

125

196.08

20.89

0.3

0.5

4.15

3.14


0.55

0.4

11.85

新龙

3

16

18.06

4.34



0.1

0.09

0.1

0.5

0.3

3.25

理塘

2

15

41.78

4.25

0.3

0.25

0.1

0.6

2

1



巴塘


3

16.14

1.26



0.1



0.1


1.06

稻城



4.34

1.78



0.1



0.6


1.08

乡城



4.59

1.06






0.4

0.5

0.16

得荣


1

3.41

0.6







0.2

0.4

共计

72

530

477.03

58.25

1.8

1.25

5.55

5.5

5.61

8

2.43

28.11

 

附件2

甘孜州2030年饲草种植计划分解表









单位:个、户、万亩

县(市)

纯牧业乡

纯牧业村

草原重度退化面积

合计

饲草种植计划(万亩)

种源基地

州级

打贮草基地

县级

打贮草基地

乡级

打贮草基地

村级打贮草基地

全株玉米

生态修复

人工种草

户营打贮草基地

卧圈种草

康定

1

22

17.45

2.62

0.3


0.1

0.1

1.64

0.3


0.18

泸定



0.08

0.5







0.5


丹巴

0

4

6.26

1.05




0.12

0.33


0.5

0.1

九龙

0


3.17

0.36



0.1

0

0.16



0.1

雅江

2

16

3.83

2.25



0.1

0.54

0.66

0.5

0.03

0.42

道孚

5

30

4.16

3.2


0.1

0.6

1.05

1.15

0.3



炉霍

6

48

9.37

8.32



1.3

1.62

4.47

0.4


0.53

甘孜

4

31

30.55

7.86

0.3

0.2

1.3

1.05

2.13

0.6


2.28

色达

12

102

48.97

12.78

0

0.2

1.8

3.09

4.00

1.3


2.39

德格

10

70

43.72

13.05



1.8

2.4

6.23

1.5


1.12

白玉

9

47

25.07

12.51



1.56

1.68

6.12

1


2.15

石渠

18

125

196.08

32.77

0.3

0.5

4.15

3.14

6.77

1.5

0.4

16.01

新龙

3

16

18.06

6.54



0.6

0.57

0.82

1

0.3

3.25

理塘

2

15

41.78

8.71

0.3

0.25

1.5

0.51

5.15

1



巴塘

0

3

16.14

2.57

0.3


0.1

0.09

0.82

0.2


1.06

稻城

0


4.34

2.46

0.3


0.1

0

0.98



1.08

乡城

0


4.59

0.99




0

0.33


0.5

0.16

得荣

0

1

3.41

1.46



0.1

0.03

0.33

0.4

0.2

0.4

共计

72

530

477.03

120

1.8

1.25

15.21

15.99

42.09

10

2.43

31.23

 


附件3

 

人工草地建植技术要点

 

地面处理

先将地表整平,消除杂物,有鼠害的地方灭鼠后,再进行耕翻,耕深18cm—22cm,耕翻土壤应在秋季或春季进行,耕翻后用耙耙碎土块,整平地面。熟地耕深15cm—20cm。播种前要清除杂物,播种后要进行复土,除潮湿而粘重的土壤外,需进行镇压处理。

草种

种子要达到国家规定的三级以上标准。选择适宜本地的牧草品种。常见的牧草品种有燕麦、披碱草、老芒麦、无芒雀麦、中华羊茅、早熟禾、箭筈豌豆、毛苕子紫花苜蓿等。

播前施肥

在播种前结合土壤耕作施入的肥料,一般以有机肥为主,也可施入缓释化学肥料或矿物原粉。施腐熟厩肥15000—30000kg/hm2或磷酸二胺150—200kg/hm2

四、播种

播种方法:人工草地播种方法可采用条播或撒播,播后需要镇压覆土。

播种方式:采用单播或混播。混播时,各牧草间的比例根据各牧草类型及利用情况而定。

牧草品种、播种量及覆土深度:适于我州栽培的牧草品种及具体建植技术,具体参照标准见下表A

A 我州主要栽培牧草及参照栽培技术要求

牧草名称

播种量kg/hm2

行距(cm)

播种深度(cm)

参考标准

紫花苜蓿

7.5-11.25

30

2.0

DB63/T765-2008

箭筈豌豆

90-120

15-20

3.0

DB 63/T 1372-2015

毛苕子

60-90

15-20

3.0

DB 63/T 1664-2018

披碱草

15-22.5

30

3.0

DB 63/T 820-2009

老芒麦

15-22.5

30

3.0

DB 63/T 1172-2012

无芒雀麦

15-22.5

30

3.0

DB 63/T 660-2007

中华羊茅

6-9

15-30

2.0

DB 63/T 1332-2014

早熟禾

6-9

15-30

2.0

DB 63/T 672-2007

燕麦

150-225

15-30

3.5

DB 63/T 490-2005

混播草地

根据混播牧草比例确定播量

15-30

小粒草种2-3大粒草种3-4

DB 63/T 1008-2011

DB 63/T 1009-2011

播种期:我州大部分地区以春播为宜,春播在四月至五月进行。在春旱严重地区采取夏播,夏播在六月至七月进行。一年生牧草必须春播,但复种时应在前茬作物收割后及时播种。

管护技术

病虫害防治:禾本科牧草病害主要有黑粉病、锈病等,豆科牧草病害主要有霜霉病、根腐病、叶斑病等,对造成危害的草地选用安全高效的生物和植物源药剂进行防治,具体防治技术参照各牧草相应栽培技术规范。禾本科牧草虫害主要有蛴螬、蝗虫、麦秆蝇等,豆科牧草虫害主要有潜叶蝇等,对造成危害的草地,选用安全高效的生物和植物源药剂进行防治,具体防治技术参照各牧草相应栽培技术规范。

封育管护:牧草播种后,视具体情况及时对人工草地进行封育。

灌溉施肥:在牧草拔节(分枝)至孕穗(孕蕾)期,有灌溉条件的,应及时灌溉,每公顷灌水1200m—1800m,同时追肥,人工草地追肥的施肥量为尿素150—300kg/hm2

六、利用

割草利用:多年生刈割用草地,禾本科每年刈割1次,根据饲草加工贮存需要确定刈割期,刈割留茬高度5cm—10cm;豆科苜蓿在条件适宜地区每年刈割1—2次,刈割期为牧草始花期到盛花期,刈割留茬高度5cm—10cm

调制干草:青草刈割后及时晾晒,含水量降至≤17%时,运回入仓或堆存放。

青贮:窖式青贮参照DB63/T204,裹包青贮参照DB63/T492

使用全株玉米或其他适合的青贮原料,在适当的生长期收割,以确保最佳营养和发酵特性。青贮窖址应选在地势高、干燥、土质坚硬、排水良好、避风向阳的地方,且距畜舍较近。根据地下水位状况确定窖的形式,地下水位低采用地下式,地下水位高可采用半地下式或地上式。原料准备包括清选、切碎(长度不超过2cm)和调整湿度(含水量应在65%—75%之间)。为了提高青贮玉米秸秆的营养或改善适口性,可在原料中掺入一定比例的添加剂,如尿素(添加量为玉米秸秆总重量的0.3%—0.5%)和食盐(添加量为玉米秸秆总重量的0.10%—0.15%)。将铡碎的玉米秸秆逐层装入窖内或裹包,每装20cm厚时压实,特别注意将窖壁四周压实。在原料上面铺一层厚20cm—30cm的秸秆或用塑料薄膜将玉米秸秆完全盖严,并压上一层厚40cm—50cm的土进行密封。

复壮及更新

人工草地利用35年后,在具备灌溉条件的地区应在春季牧草返青前灌溉、松耙,分蘖(分枝)至拔节(孕蕾)期结合灌溉追施氮肥;无灌溉条件地区,各阶段结合降雨追施氮肥。当牧草产量显著下降时,可耕翻改种牧草或作物。

 

卧圈种草技术要点

 

依托规模养殖户,推广卧圈种草技术,根据夏秋牧场、冬春牧场轮流放牧方式,在牲畜转入夏季草场的空档期,在冬卧圈种植一年生牧草,利用卧圈的有机肥料收获优质高产饲草。根据养殖户的具体情况和需求,确定适宜的种植面积。选择速生、优质、高产牧草,如燕麦、多花黑麦草、紫花箭筈豌豆、芫根等,其中箭筈豌豆最好与燕麦或多花黑麦草按一定比例混播。播种时,种子需要均匀播于土中,让牛羊践踏盖种或用钉耙适当覆盖。

整地:清除地面多余的粪便及石块等杂物。翻耕土地20cm30cm,耙细整平。

草种选择:选择速生快长、优质、高产的饲草,如燕麦、多花黑麦草、光叶紫花苕、箭筈豌豆、芫根等。

播种时间:家畜离开卧圈后播种,以6月为宜。

播种:根据不同的草种确定播种量、播种深度和播种方式见表B

B 卧圈种草播种深度和播种方式

草种

播种量

播种深度

播种方式

/行距

备注

燕麦

225Kg/hm2 - 300Kg/hm2

2cm-4cm

撒播/条播

15cm-20cm


多花黑麦草

30 Kg/hm2 -45Kg/hm2

2cm-3cm

撒播/条播

15cm-30cm


光叶紫花苕/箭筈豌豆

60 Kg/hm2 -75Kg/hm2

2cm-3cm

撒播/条播

15cm-30cm


芜菁

3 Kg/hm2 -9Kg/hm2

1cm

撒播/条播

20cm-30cm


除杂:人工清除酸模、莨菪、大蓟等毒杂草。

贮藏:燕麦等禾本科牧草在初花期进行刈割,光叶紫花苕等豆科牧草在初花期进行刈割,芜菁、甘蓝等块根块茎饲草在成熟期收获。收获后可进行沟窖埋藏,适宜的贮藏温度为0℃,适宜的相对湿度9295%。贮藏时间为45个月。采用青干草、青贮等方式贮藏。

 

各级打贮草基地(免耕补播草地)技术要点

 

补播:如燕麦、黑麦草、异燕麦、早熟禾、披碱草、老芒麦、紫花苜蓿、红豆草、箭筈豌豆等。

围栏禁牧:需要根据基地的周长来确定围栏长度,以保护牧草生长,避免牲畜践踏采食和人为破坏。

土壤改良:土壤改良主要包括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养分和土壤生物三方面的改良。物理性质改良措施主要包括土壤整理,如地面清理、松耙、划破草皮或切根等,地面清理措施主要是指地面平整和大体积杂物清理,以利于后期作业,当前青藏高原轻度、中度退化草地修复中最常用的土壤整理措施主要有划破草皮和松耙。土壤养分和土壤生物改良措施主要为施肥(有机肥、化肥、菌肥等)。

划破草皮:寒冷潮湿的气候下凋落物分解速度慢,加上牲畜踩踏,高寒草甸土壤表层通常有紧致的草根絮结层,影响植被更新和土壤呼吸速率。通过对草皮进行划缝,可以改良土壤的含水量和紧实度,增加土壤呼吸速率,改善土壤温度和肥力。与此同时,可以通过划出小沟,增加种子和土壤的接触,促进种子萌发,改良地上植被状况。划破草皮深度应根据草皮厚度、草地类型和退化程度确定,在早春或晚秋进行。划破草皮在青藏高原的适用范围较小,主要适宜于以根茎型禾草为主的轻度、中度退化草地,而在以嵩草为优势种的缓坡地应谨慎使用。

松耙:松耙主要用于改善土壤板结现象,改良土壤通气性和土壤微生物环境。松耙可以提高土壤含水量,增加土壤孔隙度和土壤温度,有效改善土壤环境,加速养分循环。

施肥:土壤氮和磷含量低是青藏高原陆地生态系统主要的限制因子,而放牧、刈割等人类行为和退化、沙化和盐碱化等草原质量变化加剧土壤养分流失。施肥可通过提高土壤有效养分含量,打破养分限制,提高植被生产力;施肥亦可通过影响不同物种对养分元素的利用效率,调节种间竞争力,进而调节群落结构。

施肥类型和施肥量应视植被类型和土壤实际养分而定。有机质和磷肥是退化草地植被恢复重建的关键,实践中常用有机肥作为底肥来改良土壤结构。但施肥会导致群落中杂草占比增加,出现物种多样性、土壤透气性下降等负面影响,施肥亦会与水分、土壤养分和光等因素产生互作。土壤养分化学计量学特征影响养分的有效性、利用效率和利用方式,氮磷比是判断物种受养分限制的重要依据,碳氮比、碳磷比是影响土壤微生物对氮磷的分解和利用、植物可利用氮素和磷素含量的重要指标。因此,施肥管理时应做好本底调查,根据土壤养分和植被组成等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化学计量关系,确定养分组成和施用量。

传统的化学养分肥料应用范围广,但利用效率低,且对环境土壤、水源等均具有一定的危害。利用生物肥料探索微生物添加成为绿色施肥方向,其通过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激发土壤内源肥力活力,以替代外源化肥的添加。但生物肥料属于缓效肥,短期内改善效果弱于化肥处理。生物肥与有机肥或化肥混施,或结合划破草皮等改良措施开展修复具有更好的效果,且生态系统能达到更好的平衡。

通常施腐熟厩肥5001000公斤/亩,复合肥用量3050公斤/亩,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可适当调整用量。

毒害草防控:毒害草防控(包括毒草、害草和杂草)是指在以牧草利用为目的,在因放牧、开垦等人为因素造成毒害草入侵、挤占优良牧草生存空间的草地上实施毒害草防治,以提升优良牧草的重要值,提高草地利用价值毒害草主要类型狼毒型、黄帚橐吾(Ligularia virgaurea)型、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型和黑土滩次生毒杂草型。毒害草通常具有较强的化感作用和再生能力,防治难度较大。目前,小面积的毒害草防除主要利用机械、人工等方式,通常在开花前进行;在大面积、分布密度高的地区,使用药物防除和机械防除中的刈割。其中,药物防除防治效果可达85%以上,但不同的毒害草类型其防治的有效成分不同。如:狼毒防治的有效成分为吡啶基氧乙酸类、24-D丁酯、可阔乐,可用狼毒净1号和灭狼毒防治;黄帚橐吾防治的有效成分为苯甲酸甲酯,可用清橐1号防治;醉马草防治的有效成分为三氯吡氧乙酸,可用草甘膦防治。大范围、长时间的药物治理容易污染环境,影响土壤生物活性等。刈割主要是在不破坏草地质量的前提下,在毒害草苗期进行,通过抑制毒害草地上部分营养生长,降低其竞争能力和重要值,利用生态系统自身的调节能力促进草地质量恢复,但其恢复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多种治理方式有机组合的综合治理方式是现阶段被广泛接受的毒害草防控手段。季节性禁牧+药物防控是橐吾型退化草地恢复更为适宜的管控措施,禁牧+防除+施肥可有效治理狼毒型退化草地。

 

重度、极度退化草地修复(翻耕)技术要点

 

除上述轻度、中度退化草地修复措施可用于重度退化草地修复外,植被重建是目前重度、极度退化草地植被恢复的重要手段。根据草地退化类型、立地条件以及恢复目的等因素,选择适宜草种的组合模式、播种方式、播种量、播种期、土壤整理形式和管理方式等。常用的草种有垂穗披碱草、老芒麦、短芒披碱草(Elymus breviaristatus)、中华羊茅(Festuca sinensis)、冷地早熟禾、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燕麦(Avena sativa)、箭筈豌豆(Vicia sativa)等。混播组合中适当加入一年生草种是保障播种当年草地生态和生产功能的关键。植被重建可快速大幅度提高植被盖度和生产力、减缓地表侵蚀。

利用草种特性,选择48种生态生物学特性互补的草种是延长人工草地使用年限的关键。改良土壤种子库结构、加强后期管理亦是重要手段,如:通过土壤整理控制毒杂草种子的活性;通过补播增加目标草种调节群落间的竞争力;通过禁牧、休牧和轻牧等控制利用强度,恢复生态系统自我调控能力。除此之外,为保障人工草地能较好地实现养分和能量自循环,应根据草地利用程度和土壤肥力状况,利用牛羊粪等有机肥、土壤改良剂等改良土壤。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