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item.columnName}}
【十二五】甘孜藏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12-03 00:22:00
来源:
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阅读数:
93次
字号:
[大] [中] [小]
分享到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网站提示:
请完成个人中心登录后进行相关操作

 甘孜藏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一五”时期,是甘孜州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城乡居民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为推动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二五”时期,是我州着力抓抢发展先机,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我州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交通大突破,奠定坚实发展基础的攻坚期;是着力扩大开发合作,加快特色资源开发,追赶跨越发展的黄金期;是着力改善民生,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打牢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基础的关键期。

《甘孜藏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中共甘孜州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依据,正确审视发展现状和基础,把甘孜州放在全国、藏区和全省的发展的大格局中,准确把握“十二五”时期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以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速度、增加经济问题、提升发展质量为主线,突出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四大重点工作任务,明确了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体现了全州各族人民的发展愿望和发展信心。彰显了坚持走甘孜特色的生态经济发展道路,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相统一;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发展重点突出;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与公共服务统筹兼顾的协调推进战略相结合等特色。《纲要》主题突出、主线清晰、任务明确、重点突出、特色鲜明,既符合国家、省对藏区发展的总体要求,也符合甘孜州的阶段性特征,是指导甘孜州2011-2015年经济社会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政府履职施政的重要依据,是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理论支撑。

本书以《纲要》为主体,同时收录了“十二五”期甘孜州重点领域部分专项规划,旨在更好地发挥规划对经济社会建设的指导作用;让州内外社会各界更全面地了解甘孜州“十二五”规划,更好地关心、关注和参与甘孜建设。我们坚信只要我们严格以规划为指导,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抢抓机遇、锐意进取、加快发展,我们一定会顺利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使甘孜的发展基础和条件获得较大改观,谱写甘孜发展史的新篇章,为在2020年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目    录

甘孜藏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绪言

第一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发展基础

第二节  发展环境

第三节  指导思想

第四节  基本原则

第五节  发展目标

第二章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节  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第二节  加快推进电网建设

第三节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第四节  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第五节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章  构建生态特色产业体系

第一节  巩固提升生态农业

第二节  加快发展生态能源业

第三节  做大做强生态旅游业

第四节  有序发展优势矿产业

第五节  加快发展中藏药业

第六节  积极培育文化产业

第七节  加快发展服务业

第四章  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

第一节  加强生态保护建设

第二节  加强环境保护

第三节  加强节能减排和资源节约利用

第四节  加强防灾减灾工作

第五章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

第一节  努力扩大就业

第二节  大幅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第三节  强力推进扶贫开发

第四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第五节 大力发展卫生事业

第六节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

第七节  加强人口和计生工作

第六章  实施科教兴州和人才强州战略

第一节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第二节  实施人才强州战略

第三节  大力推进科技进步

第七章  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第一节  加快新农村建设

第二节  加快城镇化进程

第三节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第八章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第一节  加强基层政权建设

第二节  加强民族宗教工作

第三节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第四节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第五节  加强公共安全建设

第九章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第一节  坚持与时俱进

第二节  深化体制改革

第三节  扩大对外开放

第十章  强力推进规划实施

第一节  用好用活特殊政策

第二节  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第三节  强化资金保障

第四节  优化发展环境

第五节  加强规划实施管理

附件:名词解释

《甘孜藏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说明

《甘孜藏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专家组咨询论证意见

甘孜藏族自治州州“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甘孜藏族自治州综合交通发展规划报告

甘孜藏族自治州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及远景展望

甘孜藏族自治州工业发展规划

甘孜藏族自治州生态能源产业发展规划

甘孜藏族自治州农村扶贫开发规划

甘孜藏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绪  言

“十二五”时期,是我州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省委藏区工作座谈会精神,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突破瓶颈制约、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能力、推进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加强社会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促进长治久安的攻坚时期。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重大历史机遇,推进全州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确保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意义。本规划纲要根据《中共甘孜州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政府依法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全州各族人民共同奋斗,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一五”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严峻的反分裂斗争、复杂的维稳局势、汶川和玉树特大地震灾害及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州委、州政府团结带领全州各族人民,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省委“一条主线、三个加强”藏区工作总体思路,采取强力措施抓好推动发展、维护稳定、改善民生“三件大事”,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重大项目批次推进,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公共服务能力有效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各项主要目标任务。

全州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9%,达到122.8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1745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43.7%,达到16.3亿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42%,达到37.4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88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744元;三次产业结构23.4:36.6:40,初步形成了生态能源、生态旅游、生态农业、优势矿产四大优势产业强力支撑,中藏药业、民族文化两大特色产业竞相发展格局;城镇化水平年均提高0.69个百分点,达到21%。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72.29亿元,交通、电网、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退耕还林面积达到80.3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60.33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31.08%。重点领域改革稳步推进,开放合作成效明显,发展活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加强,社会政治局势和谐稳定。过去五年是我州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民生改善最大、城乡居民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为推动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自然条件约束性强,瓶颈制约突出;经济发展水平低、总量小,与全国全省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差距大、压力大;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大,城镇化水平低,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仍然较弱;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农牧民脱贫致富难度大;改革开放程度不深,思想观念仍显陈旧;普遍矛盾和特殊矛盾并存,各种问题较为纷繁复杂。

专栏1          “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 2005年 规划目标 2010年 年均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50.06 100 122.83 12.9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5411 10000 11745 16.77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2.66 8.5 16.3 43.7

五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 179.43 500 672.29 29.6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17.5 30 37.42 16.42

电力总装机容量(万千瓦) 72 380 277 30.93

国内外游客总数(万人次) 231 500 352 8.79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 —— —— 92.66 ——

广播覆盖率(%) 82 87 87.2 1.04

电视覆盖率(%) 83 86 86.53 0.71

人口自然增长率(‰) 6.3 12 5.9 ——

全州总人口(万人) 91.55 94.5 106.06 2.99

城镇化率(%) 17.55 25 21 0.69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元) 1310 2300 2744 15.94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7000 10000 14880 16.27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万人) 3.41 —— 5.2 8.81

城镇登记失业率(%) 5 5 4.5 ——

森林覆盖率(%) 29.4 31 31.08 0.34

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吨煤/万元) 1.26 —— 1.088 ——

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指标):

化学需氧量(COD)(吨)

氨氮(吨)

二氧化硫(吨)

7289.5

852

2960

8000

1000

5000

7990

850

3600

——

——

——

耕地保有量(万公顷) 5.91 5.91 5.9 ——

注:1、地区生产总值按当年价计算,年均增长按可比价计算,人均指标、城镇化率按常住人口计算。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单位总值能源消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是“十一五”规划完成后国家和省确定的约束性指标,故个别数据缺失。

第二节  发展环境

和平、发展、合作仍是当今时代潮流,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不断推进,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正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国内发展形势对我州发展趋利向好。国家和省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藏区发展的重大政策措施,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实施更加倾斜的产业政策;国家深入实施第二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刻调整经济结构、强力转变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区域协调发展,更加注重扩大内需,更加注重消费需求,更加注重绿色发展,西部地区面临承接产业转移、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有利时机,这些都为我州推进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我州丰富的水能、旅游、矿产等“立体资源”、潜在的市场空间和日臻完善的发展条件,提供了发展的必要前提,构成了明显的后发优势,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全州上下思发展、谋跨越、奔富裕、求和谐的愿望十分迫切,成为推动跨越式发展强大的内在动力。“十二五”时期,我州跨越式发展的基础不断增强,内外条件逐步成熟,必将进入新一轮经济快速增长期,驶入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轨道。

综合判断,“十二五”时期是我州奋力跨越、快速崛起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我州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推进跨越式发展、实现长治久安的关键时期,必须抢抓机遇,强力推动跨越式发展,加快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

第三节  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历史机遇,按照省委“一条主线、三个加强”藏区工作总体思路,以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速度、增加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为主线,突破瓶颈制约,突出民生改善,培育特色产业,加强生态建设,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202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奠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第四节  基本原则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把转变发展方式和加快发展速度作为推进跨越式发展的主线。进一步发挥投资的作用和效应,继续以投资拉动为主导,更加重视消费拉动,更加注重产品外销,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实施工业强州战略,培育壮大特色产业,着力夯实发展基础,加快发展速度,增加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加快缩小发展差距。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推进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实施以“藏区三大民生工程”为重点的惠民富民行动,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地位,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切实解决好涉及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促进发展成果共享,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富民和强州的有机统一。

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推进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大战略任务,坚持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和绿色产业,大力促进资源集约利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良性互动,逐步步入生态经济发展良性轨道。

坚持把改革创新和对外开放作为推进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力。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深入实施开放合作战略,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贯穿于推进跨越式发展全过程,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制度建设,切实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坚持把社会和谐稳定作为推进跨越式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深入开展和谐社会建设,正确处理发展、改革、稳定的关系,旗帜鲜明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积极化解社会矛盾,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加强基层政权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第五节  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是: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基本公共服务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显著缩小,全面完成第二步战略目标,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坚实基础,经济社会发展走在藏区自治州前列。

经济实现快速发展。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左右,达到277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5410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0%,达到38亿元,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400元;城镇化率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达到31%以上。

基础设施显著改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通行通畅能力大幅提高,构建公路、机场和铁路综合发展的立体化、快速化交通大网络。电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电力输出大通道基本形成,州内县乡基本联网。水利、农业、城镇、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生态特色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生态能源、生态旅游、生态农业和优势矿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显著提高,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0%以上,建成全省高原特色农畜产品加工基地、“川电外送”重要水电基地、国际特色精品旅游区、优势矿产开发基地,中藏药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生态经济第一州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全面加强。草地退化和沙化得到有效治理,森林和草地生态及生物多样性得到合理保护,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大气环境质量总体达到国家一级标准,主要江河水质达到国家水功能区划标准,森林覆盖率达到33%以上,流入长江泥沙量减少到4亿吨以下,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40%,城镇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70%,单位GDP能耗、二氧化碳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达到省控制标准,基本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重要防线。

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年以上。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0岁,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2‰以内。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广播和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2%和91%,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显著改善,行路难、用电难、饮水难、通信难基本解决。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左右,达到2620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达到6830元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4: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保障水平逐步提高,低收入贫困人口显著减少。

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基层政权建设更加巩固,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会管理更加科学,社会关系更加和谐,坚持开展反对民族分裂斗争,社会不稳定因素、重大刑事案件和群体性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跨越式发展的社会环境持续良好。

展望“十三五”时期,随着国家、省不断加大对藏区扶持力度,我州发展内生动力显著增强,瓶颈制约基本消除,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壮大,社会事业发展进一步加快,跨越式发展势头继续保持。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在2015年基础上翻一番以上,城乡居民收入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公共服务能力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与全国、全省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专栏2              “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

指标名称 2010年 2015年 指标属性

经济

发展

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22.83 277 预期性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 12.9 14 预期性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11745 25410 预期性

三次产业比重 23.4:36.6:40 15:47:38 预期性

固定资产投资累计总额(亿元) 672.29 1600 预期性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37.42 66 预期性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16.3 38 预期性

社会

发展

目标

 

 

 

 

 

  全州总人口(万人) 106.06 109 约束性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4.9 8 预期性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90.3 93.7 预期性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34.7 70 约束性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万人) 17.76 19 约束性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 20 95 预期性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率(%) 100 100 约束性

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 100 100 约束性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 92.66 95 约束性

广播覆盖率(%) 87.2 92 预期性

电视覆盖率(%) 86.53 91 预期性

城镇化率(%) 21 31 预期性

资源

环境

目标

 

 

 

 

 

 

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12 达到省控标准 约束性

单位生产总值CO2排放降低(%) —— 达到省控标准 约束性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 达到省控标准 约束性

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指标)

化学需氧量(COD)(吨)

氨氮(吨)

二氧化硫(吨) 7990

850

3600

达到省控标准 约束性

森林覆盖率(%) 31.08 33 预期性

森林蓄积量(亿立方米) 4.79 约束性

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11 40 预期性

城镇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 24 70 预期性

大气环境质量(级) 预期性

耕地保有量(万公顷) 5.9  ≥5.84 约束性

人民生活目标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4880 26200 预期性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元) 2744 6830 预期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 4.5 4.5 预期性

人均期望寿命(岁) 67.2 70 预期性

农村低收入贫困人口比例(%) 44.14 15 预期性

注:1、地区生产总值按当年价计算,速度按可比价计算。2、主要污染物指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3、人均期望寿命以人口普查数据出来后的为准。

第二章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突出重点、统筹规划、适度超前、协调发展,狠抓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改善跨越式发展条件,全面增强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和支撑能力。

第一节  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构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抓住我省加快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西通道和国家实施国道入县工程机遇,按照完善网络、提高等级、通达通畅、综合配套的思路,以公路、铁路、航空建设为重点,强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四纵四横五联”综合交通运输大网络,提升康定、理塘、甘孜三大区域交通枢纽功能,努力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次级枢纽。

加快公路交通建设。加快实施《甘孜州2009—2012年公路建设推进方案》,强力推进雅安至康定高速公路建设,全面完成国道318线、国道317线和雀儿山隧道等国省干线改造,加快出州通道、县际公路建设,建成和提升环贡嘎山两小时旅游圈和亚丁机场旅游圈公路。开展川藏高速甘孜段前期工作并适时开工建设。建设通乡油路2000公里、通村公路11000公里,农村公路通乡通畅率达到85%、通村通达率达到95%以上。建设1070个客货运站(场),大力发展农牧区客货运输。加强公路养护和管理。

加快航空运输建设。抓好康定机场运营,提升服务能力,力争开辟3-5条新航线。建成亚丁机场。力争开工建设甘孜机场。

推进铁路建设。开工并建成川藏铁路雅安至康定段,加快推进康定至林芝段和川青铁路甘孜段前期工作。

专栏3            四纵四横五联三枢纽交通骨架

四纵:阿坝金川-(S211线)-丹巴-(沿大渡河)-康定瓦斯沟-泸定-雅安石棉线;阿坝壤塘-色达年龙-色达翁达-(G317线)-炉霍-(G317、318连接线)-道孚-八美-新都桥-(S215线)-九龙-凉山冕宁线;安卜拉山口-石渠-(S217线)-德格马尼干戈-(G317线)-甘孜-(S217线)-新龙-理塘-稻城-(香格里拉乡)-云南三江口线;安卜拉山口-石渠真达-石渠奔达-石渠洛须-(沿金沙江)-德格岗托-白玉-巴塘-得荣-云南德钦奔子栏线。

四横:G317线;G318线;白玉-昌台-新龙-道孚-丹巴-阿坝小金线;得荣古学—云南省东旺—乡城洞松—乡城青麦—稻城木拉—稻城—稻城省母—理塘拉波—雅江雅衣河—九龙踏卡—九龙斜卡—雅安石棉界。

五联:洛须-石渠-达日、青海下红科-色达-甘孜-昌台、稻城-木里、雅江-新龙、雅江-道孚五条连接线公路建设。

三枢纽:以康定县为中心推进川藏铁路、雅康高速、国省干线、康定机场建设;以甘孜县为中心推进川青铁路、国省干线、甘孜机场建设;以理塘县为中心推进川藏铁路、川藏高速、国省干线、稻城亚丁机场建设。

专栏4               公路建设重点项目

高速公路:雅安至康定段(境内60公里)、开展川藏高速汶川至马尔康至甘孜州境(德格岗托)(300公里)前期工作。

国省干线改造:G318线康定东俄洛至理塘海子山(276公里,三级公路),G317线俄尔雅塘至德格岗托(374.5公里,二级公路),G317线雀儿山隧道(12.44公里),S303线小金至丹巴至八美(121公里),S217线君坝至理塘大河边(70.24公里),S211线猫子坪至雨洒河(26公里,三级公路),S211线瓦斯沟至丹巴(23公里,三级公路),S215线康定瓦泽至九龙(168公里,三级公路),S217线桑堆至乡城至大雪山垭口(169公里,三级公路),S217 、S216线理塘县城至稻城亚丁(224公里,三级公路),S217线甘孜至新龙至君坝大桥(175公里,三级公路),S217线石渠至马尼干戈(221公里,三级公路),S211线刷金寺(阿坝界)至丹巴(36公里,三级公路),S215线九龙至罗卜丝(凉山界)(101公里,三级公路),S216线稻城亚丁至凉山木里界(30公里,三级公路),甘孜至白玉(228公里,三级公路)。

出州通道:德格岗托至白玉(71公里,三级公路),稻城亚丁至云南三江口(126公里,三级公路),乡城洞松至云南东旺至得荣古学(44公里,三级公路),色达至年龙(59公里,三级公路),九龙至石棉(含大卡子隧道)公路(134公里,三级公路),石渠至达日(青海界)(160公里,三级公路),泸定兴隆至雅安三交坪(29公里,三级公路),康定金汤至雅安宝兴(68公里,三级公路),色达至达日(青海界)(160公里,三级公路)。

县际公路:白玉至巴塘(84.45公里,三级公路),新龙至道孚(178公里,三级公路),雅江至新龙(145公里,三级公路),道孚至雅江(56公里,三级公路),翁达至色达(84公里,三级公路),乡城至得荣至古学(243公里,三级公路),康定至九龙(147公里,三级公路),乡城亚金至稻城亚丁(75公里,三级公路),巴塘竹巴笼至得荣茨巫(53公里,三级公路)。

专栏5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布局

第二节  加快推进电网建设

加快电力外输通道建设。统筹电源点与电网通道建设,建成丹巴、溪古、乡城、新都桥4个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和甘谷地500千伏开关站。加快500千伏骨干电网建设,努力构建全州水电汇集及送出平台,提高电力输配技术水平。

加快州内电网建设。统筹大规模商品电与地方用电网络建设,完善220千伏及以下等级电网结构,大力实施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和农网升级改造工程,基本实现县、乡镇、重点景区、村落和牧民定居点联网,形成全州统一电网,实现与省网互联,进一步提高供电质量。

专栏6                 电网建设重点项目

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泸定500kV开关站,丹巴、乡城、康定、溪谷、新都桥、新龙、甘孜500kV输变电项目。

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南头、顺达、榆林、雅江、巴塘、乡城、甘孜、炉霍、茨巫220kV线路。

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建设110kV变电所57座,改造110kV变电所2座,新建110kV线路3199公里,改造110kv线路8公里,新建35kV变电所150座,改造35kV变电所20座,新建10kV线路10584公里,改造10kV线路998公里,新增配变2654台,新建低压配电线路5874公里,新增户表工程203712户。

无电地区电网工程:新建110KV变电站17座、110KV输电线路1128公里、35KV变电站105座、35KV线路3319公里、10KV线路10464公里、低压线路7478公里。

专栏7                    电网建设规划图

第三节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快骨干水利工程及渠系配套建设,建成得荣白松茨巫、石渠洛须、甘孜打火沟等引水工程,加强玛依河渠系配套工程建设,开工建设泸定顺河堰、康定力曲河等水利工程,力争开工建设巴塘巴楚河、炉霍易日河、白玉赠科等水利工程建设。完成渠系整治和配套建设,推进小微型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和小型应急抗旱水源建设,有效缓解工程性和资源性缺水问题。到2015年,新增耕地灌溉面积49.55万亩、耕地灌溉率达到35%。

推进牧区水利建设。加强牧区水利试点项目建设,继续推进草原节水灌溉工程,扩大草原节水灌溉面,饲草基地灌溉面积达到363.24万亩,草地节水灌溉率达到27%以上。

加强防洪工程建设。完善县城及沿江沿河重要城镇防洪堤工程,加快江河防洪及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加强河道清理整治和城镇排涝设施建设。继续推进重点中小河流治理。

第四节  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城镇道路、桥梁、供排水及环保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镇功能。实施18个县城、29个重点乡镇五化(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工程,突出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高原城镇风貌,完善并提升城镇道路桥梁、园林绿化等基础设施。加强18个县城、29个重点乡镇和人口集聚区的垃圾处理、公共厕所、垃圾中转站、污水处理、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11个高寒地区县集中供暖工程。完善成品油供应网点。规划建设雅安至康定天然气输送管道。

专栏8              城镇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城镇道路:建设县城道路303.9公里、乡镇道路84.2公里;建设城镇桥梁5.99公里;新建县城公交站场18个、社会停车场18个;新建重点乡镇公交站场13个。

城镇供水:新建县城给水厂2个,扩建给水厂13个,改造给水管网425.5公里;新建重点乡镇给水厂9个,改扩建给水厂5个,给水管网106公里。

城镇污水处理:新建县城污水处理厂15个、雨污管网294公里,改扩建污水处理厂3个;新建乡镇污水处理厂14个,改扩建污水处理厂1个。

城镇供气:完成康定、泸定天然气供应工程。

城镇供暖:完成康定、稻城、甘孜、石渠、色达、理塘6县县城供暖工程;开展德格、白玉、新龙、炉霍、道孚5县县城供暖工程前期工作。

第五节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信息基础建设。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加快通信网络建设,提高行政村通话质量,实现乡镇宽带全覆盖。加快网络升级换代,扩容州到县、到乡带宽。加强信息基础设施保护。主动适应物联网研发应用趋势,逐步开展信息基础设施智能化建设。

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围绕电子政务一个平台,数据和信息安全两个中心,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三大体系,宏观经济信息、自然资源地理空间、人口和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四个信息数据库,推进全领域信息平台建设,全面提升数字化、信息化水平。

加强信息安全建设。切实加强网络信息安全和无线电监测系统建设,完善应急通信系统。

第三章  构建生态特色产业体系

加快优势资源开发转化,创新资源开发机制,实现生态资源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着力培育壮大生态能源、生态旅游、生态农业和优势矿产四大优势支柱产业,积极培育中藏药业、文化两大后续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强产业集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基本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生态产业体系,为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第一节  巩固提升生态农业

以增加农牧民收入为核心,以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为抓手,以科技进步为支撑,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到2015年,生态农业增加值达到40亿元。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多渠道争取和整合建设资金,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土地整治,力争完成土地开发复垦整理30万亩,新增耕地面积10万亩;实施中低产田土改造工程,建设高标准农田80万亩,每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50万亩次,提高耕地质量和粮食生产能力。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设施装备水平。加强牲畜暖棚、敞圈、贮草棚、草地围栏和抗灾保畜饲草饲料基地建设。

建设农业生产基地。优化农业产品结构,以青稞、马铃薯、优质牦牛和优质藏羊为重点,推进特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继续抓好葡萄、油菜、食用菌等基地建设,把丹巴县建成全省玉米高产示范基地。大力发展特色林业、林下经济,核桃、花椒、沙棘、小杂水果面积达到4.9万公顷,雪域俄色茶面积达到1.4万公顷。

推进产业化经营。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开展“三品一标”认证,推进研发、加工、销售一体化,增强龙头企业对农业产业化的带动能力。加快建设乡城、炉霍、泸定农副土特产品集中加工区,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培育蔬菜、青稞、油菜、菌类、水果、中药、林产品、豆薯八大特色农产品链,延伸牦牛、藏羊、藏猪、藏鸡四大特色畜产品产品链,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30%以上,打造高原绿色食品加工基地。

加强新型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建立健全农技推广、良种繁育、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和流通等体系。加强农业人才和科技支撑能力建设,深化“院、校、州”农业科技合作,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强农资、农机、气象等服务站点建设。

专栏9             生态农业重点项目

农田草场建设工程:建设8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优质牧草种子、抗灾保畜及牧户小围栏割草基地300万亩。

粮食自给能力建设工程:建设青稞生产基地50万亩、马铃薯生产基地19万亩、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17.5万亩、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14万亩、豆类标准化生产基地10万亩,2015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到113万亩。

特色效益农业增收工程:建设油菜标准化基地10万亩、无公害蔬菜标准化基地10万亩(4500亩设施农业)、水果标准化基地10万亩、食用菌2万亩、丹巴葡萄生产基地1.2万亩。

特色畜产品基地建设工程:建设养殖规模500头以上的牦牛标准化养殖基地200个、2000只以上的藏羊标准化养殖基地100个、养殖规模在500头以上的商品藏猪标准化养殖基地600个、1000羽以上的商品藏鸡标准化养殖基地400个。

专栏10   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布局图

第二节  加快发展生态能源业

抓住国家加快水电开发的机遇,在保护生态和做好移民安置工作前提下,加快发展以水电为主的生态能源产业,着力打造“川电外送”重要基地。到2015年,全州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000万千瓦,在建水电站装机容量达到1500万千瓦以上。

加快干流电站建设。坚持流域梯级开发和区域连片开发,全面启动“两江一河”干流大型水电站,建成泸定、长河坝、黄金坪等大型电站,争取核准开工建设两河口、牙根等大中型电站;加快推进金沙江上游和雅砻江上游大中型电站的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

加快中小流域水电开发。加快九龙河、子耳河、力丘河等河流水电开发,形成东北部水电集群;加快巴楚河、莫曲河、定曲河等河流水电开发,形成南部水电集群。

积极开发新型能源。实施太阳能发电试点工程,加快开展风能发电前期工作,加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积极开发生物质能源,推广农村沼气和秸秆汽化技术,逐步提高新型能源在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比重。

创新水电开发机制。进一步完善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工作机制。完善水能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探索建立政府、企业和群众利益共享机制。健全水电开发的生态恢复机制。

专栏11              生态能源业重点项目

干流电站:建成泸定(92万千瓦)、长河坝(260万千瓦)、黄金坪(85万千瓦)等电站,总装机近700万千瓦。争取开工两河口(300万千瓦)、牙根(150万千瓦)、愣古(274万千瓦)、猴子岩(170万千瓦)、硬梁包(120万千瓦)、叶巴滩(200万千瓦)、苏洼龙(130万千瓦)、拉哇电站(190万千瓦)、丹巴电站(110万千瓦)、巴底电站(68万千瓦)等电站,总装机近1500万千瓦。加快推进金沙江上游和雅砻江上游其它大中型电站前期工作。

中小流域开发:九龙河、子耳河、孟底沟、三龙岩沟、革什扎河、东谷河、金汤河、巴朗沟、瓦斯河,鲜水河、庆大河、欧曲河、色曲河、有曲河、霍曲河、力丘河、理塘河等17条河流72个梯级开发;巴楚河、莫曲河、定曲河、玛依河、硕曲河、东义河等6条河流26个梯级开发。

新能源:炉霍、康定、稻城、色达、石渠、甘孜、得荣、理塘等县太阳能发电站。

第三节  做大做强生态旅游业

充分利用独特稀缺的生态旅游资源,实施旅游精品战略,建成世界级生态旅游目的地,实现由西部旅游资源大州向西部生态旅游经济强州的转变,把旅游业培育成最具优势、最具潜力、最具带动作用的富民产业和战略性支柱产业。到2015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1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80亿元,初步建成国际特色精品旅游区

优化旅游发展布局。按照加快东部、提升南部、带动北部的思路,构建“一中心、两大区”旅游发展布局。强化康定情歌城龙头辐射和旅游集散中心功能,完善提升环贡嘎山两小时旅游圈,加快推进亚丁旅游区、康巴文化旅游区建设,培育稻城亚丁、德格为支撑的两大增长极。

提升旅游品牌。围绕“情歌故乡”、“王者贡嘎”、“稻城亚丁”、“人文康巴”打造“圣洁甘孜·情歌故乡”主体品牌,提高甘孜州国际国内旅游知名度。

打造重点旅游景区。着力建设海螺沟等十大重点旅游景区和贡嘎西坡旅游经济特区,力争打造两个5A级旅游景区和六个4A级旅游景区。

加强旅游设施建设。重点抓好旅游景区、旅游沿线交通、电力、供水、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建设游客接待服务中心、服务区(点)、观光、购物、娱乐、医疗卫生、救援等服务设施,建设一批高档次星级酒店和“藏家乐”,提高景区和旅游沿线服务功能,提高接待能力。

加强旅游村镇建设。促进旅游业发展与村镇建设相结合,积极推动重点优势旅游城镇发展,重点建设康定国际旅游精品城市,大力发展磨西、新都桥、塔公、香格里拉等旅游城镇。结合新农村建设和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实施“百千万”藏家乐工程,培育和建设一批特色旅游村镇。

拓展旅游市场。提高旅游宣传营销投入,建立完善宣传营销体系,加大旅游营销力度。推出一批观光、休闲、体验、自驾等特色旅游产品。巩固现有客源市场,大力开拓新兴客源市场,形成以国内高收入客源市场和海外市场为重点,其他客源市场为补充的多元化国内外客源市场格局。

促进旅游区域合作。加强与成都、阿坝州、雅安市、凉山州及重庆市、云南丽江、迪庆、青海玉树和西藏昌都等地旅游合作,巩固发展“川滇青藏无障碍旅游区”,共同推出“川滇高原风光游”、“川西少数民族风情游”、“中国香格里拉体验之旅”、“青藏高原康巴文化之旅”等特色旅游产品。

加快旅游商品开发。重点开发民族特色饰品、民族服饰、雕刻、唐卡绘画等特色旅游纪念品,积极开发牦牛肉、松茸、虫草等特色旅游食品,力争打造10个系列具有国际水平和知名度的甘孜旅游精品商品。

专栏12              生态旅游业重点任务

十大旅游景区:海螺沟、泸定桥、丹巴古碉藏寨、木格措、跑马山、塔公草原、稻城亚丁、九龙伍须海、巴塘措普沟、德格印经院。

七大旅游线路产品:圣洁甘孜山水文化精华游、情歌故乡浪漫游、贡嘎极高山群体验游、亚丁香格里拉之魂生态游、康巴文化发祥地风情游、中国最美乡村休闲游、川藏线中国人的景观大道自驾游等旅游线路产品。

特色旅游村镇:建设磨西、冷碛、姑咱、新都桥、塔公、八美、香格里拉、桑堆、措拉、马尼干戈等旅游集镇。实施 “百千万”藏家乐工程,培育和建设一批旅游村镇。

专栏13             生态旅游产业总体布局图

第四节  有序发展优势矿产业

坚持“保护生态环境优先,突出资源勘查,有序开发矿产资源”方针,以重大项目为载体,以优势企业为龙头,实施矿业百亿发展战略。到2015年,原矿采选能力达到700万吨/年以上,矿产品冶炼能力达到25万吨/年以上。

加大矿产资源勘探力度。争取国家投入,引导社会资金,加快地勘工作,全力推进以“三江”和大渡河四大成矿带为重点的成矿区勘查进程,加大锂、镍、铜、铅、锌、金、银、硅等优势矿种勘查力度,实现找矿新突破,力争形成一批重要矿产开发后备基地,打造四川有色金属战略资源接续基地。

继续治理矿业秩序。贯彻落实矿业法律法规,深入推进市场化配置矿产资源,新设置矿权全面实行招、拍、挂。进一步规范矿业二级市场。加强矿山开发的生态恢复力度。

加快重点矿山建设。促进矿产资源开发向优势企业集中,积极推动四川里伍铜业公司上市。加大矿产资源整合力度,重点推进呷村银多金属矿、夏塞银矿、甲基卡锂辉矿、农戈山铅锌矿、丹巴铂镍矿等重点矿山建设,力争建成4个年处理100万吨原矿的矿山企业。

延伸矿业产业链。发挥水电和矿冶组合配套优势,积极推进电矿结合和采选冶一体化进程,提升矿业附加值。加快康泸工业集中区建设,建成康定10万吨工业硅、1万吨太阳能级光伏材料基地和泸定4万吨锂冶炼基地,推动铜、铅、锌、镍综合冶炼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康定、泸定、巴塘等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建设。

专栏14              优势矿产基地布局图

第五节  加快发展中藏药业

以种植基地化、生产规范化、制药现代化、药品标准化、产品品牌化、市场国际化,形成药材种养、药品生产加工、服务商贸相互衔接的产业链,培育中藏药特色产业。

建设药材生产基地。依托中藏药资源优势,加强中藏药材保护、野生抚育、人工种植和南派藏医药研究开发基地建设,推进中藏药材基地化进程,建设750万亩中藏药材资源保护基地、5万亩无公害药材人工种植基地和25万亩野生药材抚育基地。

建立科技支撑体系。加强科技合作,发挥科技攻关在药材种植、质量认证、品牌打造、新品开发、药品研究、保健服务等方面的支撑作用。以企业为主体,突出中藏药材深加工,逐步建立藏药研究开发体系,狠抓藏药和中药新产品研发,申报10-15个国药准字号,形成一批藏药新产品。建立中藏药业人才培养和技术合作机制,实施中藏药产业“十百千”人才工程。

加快推进中藏药品加工。加快泸定金珠药业园区建设,促进制药企业逐步向园区集中,引进培育骨干药品生产企业,建成1-2家GMP标准的藏药厂。坚持治疗药品和保健药品相结合,推进中藏药材产业化综合开发。完成9家藏医院制剂室GPP改造,提高传统中藏药科技含量和藏医院制剂生产水平。

专栏15             中藏药材种植基地布局图

  

第六节积极培育文化产业

坚持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发展相结合,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大力培育新兴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充分挖掘民族文化资源,突出“锅庄文化”、“茶马文化”、“格萨尔文化”和“情歌文化”特色,以博物馆群落、泸定红色文化旅游区等项目为带动,着力建设康定情歌文化产业园,丹巴碉楼与村寨文化园区,泸定红色文化园区,德格康巴文化园区,德格、白玉、石渠、色达、甘孜、新龙格萨尔文化园区,巴塘、理塘、稻城、新龙香格里拉文化园区,重点打造康定情歌文化产业园区,建成全州文化产业支撑中心。

培育新型文化产业。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革,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引进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加快培育演艺娱乐、音响影视、出版发行、文化创意等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第七节  加快发展服务业

以优势资源开发带动商贸、物流、金融、中介咨询等服务业发展,努力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积极拓展生产性服务业,着力完善民生性服务业,提升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

大力发展现代商贸业。提升康定、泸定城区商业中心层次,推进重点县城商圈建设,打造特色商业街区,增强城镇商圈积聚和辐射功能。建设38个配送中心和乡镇商贸服务中心,在县城及重点旅游集镇打造20条商业特色街。引进培育大型连锁经营企业,加快连锁经营网络向社区及农村牧区延伸。推进城乡农贸市场升级,分批建设东、南、北商贸中心,加强生产资料、旅游商品、农畜产品、中藏药等专业交易市场建设,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加强重要商品储备设施建设。实施“万村千乡”和“富民安康”商贸网点工程,完善农牧区商贸服务体系。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以重点城镇、工业园区、商贸中心、交通站点以及重要产业集聚区为重点,推进物流功能区建设,加快发展矿产、粮食、农副土特产品、建材等第三方物流业务,带动仓储、运输产业发展。加快建设物流信息综合平台,提升康定、理塘、甘孜物流整体功能,打造立足州内、辐射滇青藏的区域性物流中心。

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拓展融资保险方式,注重金融工具创新和金融组织完善。扶持建设本地股份制商业银行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重点扶持建设好农村信用社。鼓励金融企业在州内各县、乡镇设立分支机构,延长服务链。积极推进商业保险和农业保险,建立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培育和规范中介市场,建立一批协会、商会、行会,积极发展会计和审计咨询、资产评估、科技咨询、法律咨询、统计咨询、市场调查等中介行业。建立和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增强社区服务功能,促进社区服务产业化。积极发展会展业。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专栏16              区域性商贸中心布局图

第四章  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

按照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定位,坚持建设生态经济第一州目标,确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统一,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建设高原生态屏障。

第一节  加强生态保护建设

坚持“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点上治理、面上保护”的原则,以增强水源涵养功能、水土保持功能和维护生物多样性功能为重点,大力实施《青藏高原东南缘—川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推进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恢复和增强区域生态功能,不断增加生态资源积累总量,努力提升生态环境的质量和容量。

推进森林生态建设。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完成营造林9.2万公顷、封山育林22万公顷。积极开展森林经营。加强森林防火体系建设,切实抓好森林防火工作,强化森林病虫害防治,保护森林安全,森林覆盖率达到33%。

加强草地生态建设。继续实施退牧还草、鼠虫害综合防控工程,全面落实草地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推进草地禁牧、草畜平衡休牧轮牧、全沙化草地治理、草地围栏和天然草原免耕补播工程建设。逐步启动草原湿地保护、草原补水、板结退化草地治理、鼠荒地黑土滩治理等示范工程。加强草原防火指挥中心、草原生态监测站点、草原生物灾害预警监测站(中心)建设。

 加强水土流失治理。重点对“两江一河”流域和城镇周边水土流失进行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00平方公里,建设水土保持监测站(点),推进川西轻度侵蚀自然修复试验示范区建设。

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大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力度,完善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实现保护区管理规范化。加强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依法禁止捕杀、采集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物种多样性。

推进生态移民工程。完成3.2万户、12.8万农村贫困群众生态移民搬迁。做好移民后续发展扶持工作。

落实生态补偿政策。全面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公益林生态补偿。积极争取进入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补偿试点范围和湿地补偿政策。

.

专栏17            重点生态建设工程

森林生态工程: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完成营造林9.2万公顷、封山育林22万公顷,建设森林防火和生物灾害体系。

草原生态工程:推行草地禁牧4500万亩、草畜平衡休牧轮牧6000万亩以上,治理全沙化草地140万亩,完成草地围栏4000万亩、天然草原免耕补播1000万亩•次、灭鼠治虫3000万亩•次。建设草原防火指挥中心及物资储备站17个,草原生态监测站点30个,草原生物灾害预警监测站(中心)5个。    

水土保持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00平方公里,建设水土保持监测站(点),建立川西轻度侵蚀自然修复试验示范区。

生态移民工程:分批对全州居住在缺乏生存条件、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的3.2万户12.8万人农村贫困群众实施生态移民搬迁工程。

第二节  加强环境保护

强化开发保护。坚持自然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提高环保准入门槛,禁止发展高污染产业,严格控制新污染源。明确森林生态、草原生态、水生态和城市生态保护重点,强化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责任。加强工程建设区生态恢复建设。

加强污染防治。加强重点行业大气污染防治,实施区域性和流域性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健全工业污染防控体系,确保工业“三废”排放达到国家标准。加强城镇、企业污染治理,加快城镇、旅游景点环保设施建设,新建一批垃圾处理厂和污水处理厂。突出金沙江、大渡河、雅砻江流域污染防治,确保主要江河水质保持国家水功能区划标准。

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治理。建成一批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和水质自动监测系统。深入开展农牧区环境综合整治,有效控制农牧区面源污染。继续推进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理设施建设。

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完善环境保护投入机制,加大环境保护投入力度。强化环境监管,建立健全环境安全防范、治理、执法和监管四大体系。严格环境保护目标考核,制定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生态环境指标考核体系和环境监理制度。加强重大突发环境事故应急、监管能力建设。

专栏18生态功能区划图

第三节  加强节能减排和资源节约利用

加强节能减排。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节约优先的原则,落实减排目标责任制,强化执法监督,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工作,确保主要节能减排指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加强土地资源规划、管理、利用与保护,建立长效保护利用机制,耕地保有量保持在 5.84万公顷以上。抓好城乡集中式水源地保护,促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采用先进技术推进矿山规模化开发,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积极做好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作,逐步形成节约型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第四节  加强防灾减灾工作

建立健全综合防治、以防为主,各方协同、科学高效,功能齐全、覆盖城乡的综合防治体系,全面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加强地震监测台网建设。建设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100个区域自动气象站、6个无人自动气象站。建立州、县、乡、村四级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防治三大体系。建立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中心和森林、草原、水土流失、气候变化等监测预警机制。

加强自然灾害防御系统建设。推进自然灾害减灾示范工程建设,完善森林草原防火体系,加大山地地质灾害治理力度,提高防灾抗灾能力。依托现有学校、社区用地、体育场馆基础设施,在18个县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加强逃生设施建设。建设州救灾物资储备中心仓库,17个县救灾物资储备库。实施18个县重点城镇、人口密集区、旅游区67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加快推进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程建设。

加强自然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健全重大灾害紧急救援体系,建设79个重点乡镇地质灾害应急反应能力基础设施。加强救援队伍建设,提高救灾保障水平。重点建立完善自然灾害应急指挥救援机制,完善自然灾害灾情快速评估、上报、发布制度。

专栏19   地质灾害分布图

第五章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

健全完善符合实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确保生活水平大幅提升。

第一节  努力扩大就业

创造就业机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开发牧区草场维护、畜禽改良、疫病防控、城乡环卫、农村公路养护等公益性岗位,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努力增加就业机会。

加强就业扶持。积极发展“定岗培训、定向就业”订单式培训,加强农牧民就业技能培训。加强大中专和“9+3”免费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指导。积极解决困难群体就业问题,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和信息网络平台建设。规范劳动用工制度,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第二节  大幅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大幅度增加农牧民收入。培育特色效益农牧产业,提高种、养殖收入;合理有序采集野生中藏药材和食用菌类,提高副业收入;扶持发展乡村旅游、餐饮、娱乐等服务业,提高家庭经营性收入。鼓励参与州内资源开发及重大项目建设务工,增加工资性收入。完善增收减负政策,认真落实良种、农机、家电等各项补贴和补偿政策,增加转移性收入。建立健全资源开发与当地农牧民群众增收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增加财产性收入。

提高城镇居民收入水平。逐步提高城镇困难群体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收入正常增长机制。规范公务员津补贴,推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

加大收入调节力度。健全收入分配制度,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强化分配结果监管,缩小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健全国有企事业单位收入分配监管机制。

第三节  强力推进扶贫开发

大力推进开发式扶贫。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实施连片开发、综合治理扶贫开发战略。加快推进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相结合的“两轮驱动”,构建大扶贫格局,着力提高贫困家庭自我发展能力。

实施扶贫开发重点工程。大力开展整村推进工程,农牧区无房户、危房户住房解困工程。争取实施藏区包虫病、大骨节病综合防治扶贫工程。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新村扶贫工程。加快推进以工代赈千桥工程,积极开展连片开发、互助资金、溜索改人行吊桥和革命老区等扶贫试点工程。

创新扶贫开发机制。整合扶贫资源,加大扶贫资金投入,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和完善贫困人口培训机制,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建立扶贫对象动态管理机制。积极争取国家、省级部门和发达地区对口帮扶,完善州县定点帮扶机制,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事业。

第四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制度,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万人,实现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州级统筹,增加保障能力。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乡贫困人口医疗救助制度相衔接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坚持城乡低保动态管理,扩大失地农牧民、个体户、私营企业、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和农村低保覆盖面,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加快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建设,建设州、县、乡(镇)、村(社)四级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信息网络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加快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

大力发展社会福利救助事业。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专项救助相配套,应急援助、法律援助、社会互助为补充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实施城乡福利设施建设工程,推进州、片区、县、社区福利机构建设。鼓励和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和志愿服务活动。全面落实优抚安置政策。

 大力发展卫生事业

  实施藏区医疗卫生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加大卫生事业财政投入,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保障标准,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加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加强州县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站(室)、城镇社区卫生站(中心)及流动医疗服务站建设,完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综合性三级医院1所、综合性二级医院20所、一级医院75所、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2234 个,建设南、北2所区域性中心医院,改扩建州中心血站,新建南、北路中心血库,医疗机构床位总数达到5000床。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疾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助机制和信息网络,提高重点传染病普查、预防控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能力。完成州、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建设,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达到90%以上,传染病报告发病率控制在400/10万以下。加强职业病防治体系和能力建设。加强妇幼保健工作,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65%以上。启动实施《包虫病综合防控规划》,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加强包虫病、地方病防治。加强应急医疗救助体系建设。提升州卫校办学水平和质量。

加快发展民族医药事业。推进民族医疗机构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建设,把州藏医院建成集临床、教学、科研、开发、保健为一体的二级甲等现代化综合性中藏医院,县级中藏医机构基本达到二级中藏医医院标准,乡镇中心卫生院设置中藏医科,鼓励一般乡镇卫生院开设中藏医服务业务。

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综合推进医院管理、医疗服务改革。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实行新农合与农村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政府性基层卫生机构全部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提高使用基本药物比例。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明确公立医院功能定位,逐步完善运行机制和财政补偿机制。开展县、乡(镇)卫生机构纵向合作。支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专科性医疗机构。

加强医药卫生执法监督。加强食品药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州、县、乡、村药品供应及药品监督网络,全面提高食品药品安全保障能力。加强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执法检查和市场监管。加强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和医德教育。

第六节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三个离不开”和“四观”、“两论”教育,建设以爱国主义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巩固全州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党员、干部和群众。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加快文化事业发展。加强“两馆一所”、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完善州、县、乡(镇)、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均等化。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大力发展新闻出版业,加强发行网点建设。加快档案馆建设,积极发展地方志等事业。

推进文化传承和创新。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合理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建设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展示中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加强格萨尔史诗抢救、收集、整理、出版。加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宗教文物、馆藏文物等维修保护。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加强民族文艺作品创作。加强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尊重、保护和运用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大力发展广播影视事业。巩固和完善广播电视覆盖工程成果,继续实施“西新工程”和“村村通工程”,加快县乡广播电视台(站)建设,推进电视数字化、网络化。依托康巴语卫视频道,扩大州内电视节目覆盖面。加快州、县数字电影院建设,大力实施“农牧区电影放映工程”。提高藏语广播影视节目译制能力,提升广播影视频道节目质量。

发展全民体育事业。坚持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把增强人民体质作为体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加大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州、县两级体育场馆建设,建设乡村农民体育健身场所。大力推行全民健身运动,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保护和开发地方特色特种体育旅游资源及传统优势民族文化体育运动,积极参与国际性、全国性重大体育赛事。

第七节  加强人口和计生工作

加强计生工作。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依法管理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保持合理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2‰以内。加强州、县、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和队伍建设,完善县、乡、村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建立人口与计划生育行政管理、技术服务、群众工作三位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创建活动,提升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水平。

提高人口素质。把人口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认真落实“三项制度”政策,普及优生优育知识,引导群众少生优生快富。大力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有效降低人口出生缺陷发生率。

加强妇女儿童和老龄人口工作。认真落实《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发展妇女儿童事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培育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

第六章  实施科教兴州和人才强州战略

把教育、人才发展放在突出地位,实施科教兴州战略和人才强州战略,大力提高全民族文化科技素质,着力突破人才和科技制约,为跨越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第一节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教育摆在优先地位,适度集中办学、规模办学、规范办学,调整优化教育布局结构,改善教育发展条件,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努力创建藏区一流教育,不断提高人口文化素质,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年以上。

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巩固提升“两基”成果,大力实施四川省第二轮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新建和改扩建一批城镇、片区、乡中心寄宿制学校。强化寄宿制学校标准化管理,推进教育信息化工程、中小学技术装备标准化建设,加快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加强双语教育,完善教学质量监控督导评估体系,切实提高教学水平。“普九”巩固率达到93.7%。

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扩大县城幼儿园办学规模,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改造提升州幼儿园,新建和改扩建35所县城幼儿园,新建一批乡(镇)、村幼儿园。争取实施学前教育免费计划,资助城镇家庭贫困幼儿和孤残幼儿入园。学前两年毛入园率达到65%、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50%。

加快发展高中教育。扩大提升高中教育规模质量,新建甘孜州民族高级中学;完成康定、泸定、九龙、丹巴和康北、康南民族高级中学省、州级示范校建设,推进其它高中学校建设。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70%以上。

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坚持本地办学与异地培养并重,提高职业教育水平。继续实施“9+3”异地免费职业教育计划,科学设置专业,着力培养实用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建设甘孜州职业技术学校和南部、北部2个片区职教中心,围绕支柱产业建设8个特色专业实训基地。积极发展民办职业教育。

促进高等教育发展。支持四川民族学院扩大办学规模,深化对外合作,加强优势特色学科建设,提高总体办学水平。大力发展继续教育。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设教师培训基地,加快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提高教师队伍能力素质水平。完善教师绩效考核制度,提高教师收入水平。完善教师培养、引进的激励机制。

第二节  实施人才强州战略

实施《甘孜州中长期人才发展纲要》,创新人才培养、使用、引进机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保障。力争人才总量年均增长6%左右,达到8.65万人。

加强人才培养。实施人才八大重点工程,加强党政、经营管理、专业技术、专业技能、农村实用和社会工作六支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利用交流挂职、远程教育、视频教育等手段,着力培养一批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的党政领导干部、企业专门人才和技术带头人。加快构建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主体,学历教育、职业培训、网络远程教育相结合的社会化终身教育体系。

大力引进各类人才。坚持重点学科建设与重点产业发展相结合、培育与引进相结合,完善人才引进体系,大力引进优势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急需人才。开辟引才“绿色通道”,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引进人才智力。制定优惠政策,营造良好氛围,搭建事业平台,用好留住人才。

完善人才管理体系。完善人才管理机制,建立以能力、贡献和绩效为导向的用人评价机制,完善各类人才公开选拔、聘(任)用、考核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大力推动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健全人才发展市场配置机制和人才发展社会参与机制。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规范人力资源市场。完善人事争议仲裁制度。

专栏20              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工程

人才队伍八大建设工程:产业人才培养工程、党政干部素质提升工程、紧缺专业引才工程、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卫生人才项目培养工程、“农民之星”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企业经营人才培养工程。

六支人才队伍培养工程:培养党政人才1.65万人、经营管理人才0.12万人、专业技术人才2.7万人、专业技能人才2.28万人、农村实用人才1.7万人、社会工作人才0.2万人。

第三节  大力推进科技进步

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把科技进步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以加快适用技术转化应用为核心,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推进科技成果应用转化。突出支柱产业、生态建设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集中力量开展科技攻关和成果引进,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健全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进一步培育和健全技术市场,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增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创新环境,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协作机制、竞争机制、开放机制。以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围绕水电、矿产、旅游等优势特色产业和风能、太阳能等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加强科研设施建设和技术攻关,形成一批新产品、新技术。鼓励重点企业与州内外研究机构开展合作,建立政府引导、市场导向、企业主体、部门协同、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加大科技投入。建立财政对科技投入增长机制,充分发挥财政投入的引导作用,多渠道、多层次增加科技投入,促进科技投入与产出良性互动,发挥科技投入效益。

加强科普工作。深入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重点向青少年、农牧民、寺庙僧人、企业职工宣传科学思想、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扩大科技知识普及面。

第七章  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把城镇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培育优势产业结合起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不断缩小城乡差距。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科学确定区域功能,加强分类指导,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  加快新农村建设

坚持“整体规划、连片推动”的思路,立足实际,以产业发展为支撑、新村建设为载体、基础设施为先导、公共服务为保障,加快转变农牧民生产生活方式,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改善农村基础条件。实行投资倾斜,集中力量建设农牧区基础设施。加强农村公路改造,重点实施乡(镇)、农(林)场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千桥工程”和机耕道、牧道建设。加快农牧区电源和电网建设,实施光明工程,大力推广“沼气工程”和太阳能光伏照明工程,实施农牧区传统燃料替代工程,基本解决农牧民用电问题。强化农牧区定居点饮用水源地建设和保护,2013年全面解决47.99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

加快推进新村建设。以“住房外观特色化、内部设施现代化、外部环境优美化、公共服务均衡化”为目标,加快推进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全面实现牧民定居,加强定居点产业培育。按照全域全面全程和“净化、绿化、亮化、美化、文化”要求,突出村落风貌、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做好新村建设规划,抓好农区危旧房改造和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依托中心村建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和青年服务中心。深入开展村庄文明倡导和环境治理行动,积极探索新农村综合体系建设,建成一批具有地域风格和民族特色的新型村落。

加强农村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农村牧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配套的农牧业生产资料市场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推进科技入户工程,强化农业科技服务,加快建设农村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实施乡乡通邮政工程。大力发展农牧区教育、医疗、卫生、文化、计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提高农牧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第二节  加快城镇化进程

按照提升县城、拓展集镇、发展农村总体思路,积极引导人口集中集聚,走具有甘孜州特色的高原新型城镇化道路,不断缩小城乡差距。

优化城镇体系结构。按照“一群、一核、两中心、两个副中心、两条轴线”城镇布局思路,完善城镇体系规划,突出高原城镇特色风貌,明确城镇发展方向,优化城镇功能布局,提升城镇建设水平。加强区域中心城市规划编制和实施,重点抓好康定新城、泸定新城、丹巴新区、雅江新区、新龙吾西新区建设,加快康定撤县建市步伐,建设东部城镇群;扩展理塘、甘孜县城,建设南北部城市中心,基本形成“一群、两中心”城镇总体格局和以县城为骨干、建制镇为重点、小城镇为基础,层次分明、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功能优化的城镇体系。

提升县城功能。合理确定发展规模,加强规划建设管理,有序拓展县城空间。加强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建设,提高产业、要素集聚能力和就业吸纳能力。突出康定县城核心地位,充分发挥集聚效应和辐射作用,打造为全州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及旅游接待中心。增强东部县城人口和产业集聚功能,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提高甘孜、理塘、巴塘、稻城等县城人员物资集散功能。

加强重点集镇建设。依托旅游、水电、优势矿产等资源开发和交通干线,突出民族特色和地域风貌,加快建设一批旅游、工贸型特色小镇。提高康定姑咱镇、新都桥镇,泸定冷碛镇、兴隆镇人口集聚和产业承载能力,提升磨西、塔公、香格里拉、八美、措拉、马尼干戈等乡镇旅游餐饮服务接待能力。扩大建制镇规模,推动撤乡建镇,提高城镇化水平。

引导人口集聚。坚持城镇建设与产业培育同步,依托城镇聚集和产业发展,提高城镇就业吸纳能力。坚持城镇建设与公共服务功能完善同步,统筹建设与人口发展规模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为人口集聚创造良好条件。改革城乡分割管理体制,探索城镇户籍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与城镇化进程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为进城农牧民提供均等公平的社会保障、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

专栏21             城镇体系与城镇布局图

第三节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根据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加强分类指导,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形成功能明晰、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协调发展的区域发展格局,实现区域整体功能最优化和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强区域分类指导。东部以工业集中区和环贡嘎山两小时旅游圈为载体,形成旅游、矿产、能源、特色农牧业为主的经济格局,培育全州经济增长极和人口聚集区,成为带动全州经济发展的先行地区。南部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加强水能资源、旅游资源和优势矿产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打造南部香格里拉旅游环线,促进区域特色农业综合开发,形成特色产业区域化,打造全州新的经济增长极。北部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基本公共服务,着力夯实农牧业基础,大力推进特色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积极开发水能和太阳能、旅游以及优势矿产资源。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经济上突出发展条件相对优越的重点区域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引导农牧区和生态脆弱地区人口向城镇转移和集中,促进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上采取“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推进战略,统筹安排不同阶段、不同区域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具体目标和建设重点,加大对相对落后县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促进欠发达地区共享经济发展成果,逐步缩小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和居民生活水平的区域差距。

专栏22              区域发展总体布局图

第八章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坚持稳定第一责任、稳定促发展工作思路,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坚持依法治州方略,创新社会管理模式,确保社会长治久安。

第一节  加强基层政权建设

改善基层政权设施条件。加强基层政法系统、基层武装部等基础设施和配套设备建设,改进技术装备,提高社会管理和应急处突能力。加快县乡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州县党校和电子政务、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推进州、县政务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建立乡镇、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站)。改善统战、民族、宗教、外事、党校、民干校等系统设施条件。

加强基层政权力量建设。扎实推进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和选任乡镇领导干部工作。完善县乡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加强县、乡(镇)、村干部双语培训工作。加强政法、统战、民族、宗教、外事、消防、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建设。

第二节  加强民族宗教工作

加强民族团结。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动摇。广泛深入开展“三个离不开”和爱国主义教育,充分发挥宗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创新民族工作的思路和方法,不断提高民族工作能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向前发展。

加强宗教事务管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和基本工作方针,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积极推进宗教社会化管理和服务“两个到位”。将寺庙水、电、路、通信、消防、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推进建设。加强统战、宗教工作人员以及佛教协会人员培训。

第三节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完善人大工作监督机制,积极发挥政协参政议政作用,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建立健全村民自治、城镇居民自治、职工代表大会等民主管理制度,深入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完善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坚持依法治州方略。制定、完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依法有序管理社会经济事务。继续推进司法体制、行政工作机制改革,加强立法工作,规范行政行为,强化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群众法律素质。做好法律服务与援助工作,保障弱势群体合法权益。

深入推进廉政建设。认真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战略方针,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严格执行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力度,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监督,形成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加强案件查办工作,严厉惩处腐败分子,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第四节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积极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全面提升社会管理能力。建立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社会矛盾化解机制和“大调解”体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做好特殊人群和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加强基层工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投入,建设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提升社会管理信息化水平。强化社会管理薄弱环节整治,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延伸到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和寺庙,建立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

第五节  加强公共安全建设

坚持开展反分裂斗争。持续深入开展反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教育。健全反分裂斗争工作机制,加强情报信息工作,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民族分裂破坏活动和暴力恐怖活动。加强涉藏外事外宣工作,牢牢掌握反分裂斗争主动权。

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持续开展打黑除恶专项活动,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突出问题和重点地区集中整治行动。  

强化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和指挥机制,搭建全州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平台,推进应急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信息化,提高处置突发性事件能力。建立和完善矛盾排查机制、信息预警机制、应急处置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突发性事件。

加强国防动员力量建设。支持驻州部队、武警和民兵预备役建设,发挥好驻州部队在维护稳定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全民国防意识,提高国防动员能力。做好征兵和转业复员退伍军人安置工作,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加强安全生产工作。严格安全生产目标责任考核。加强安全生产制度建设,完善安全生产行政、行业和社会监督机制,建立相对独立的安全生产绩效评估机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能力建设,加大安全监察执法力度。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切实抓好道路交通等高危行业安全生产,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第九章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勇于开拓创新,全面推进改革,不断扩大开放,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机制,构建全面对外开放格局,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第一节  坚持与时俱进

抓住机遇,与时俱进,牢固树立真爬坡、敢破难的思想和开明、开放、市场、商品意识,坚持和发扬求真务实、苦干实干精神,努力开创“跨越式发展、长治久安”新局面。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牢固树立生态经济理念,坚定不移地走生态经济之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树立全面统筹和协调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政府在可持续发展中的统筹作用,确保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相协调。

第二节  深化体制改革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系。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强行政效能建设,健全行政监督和问责制度,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健全行政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政务公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营造良好政务环境。深化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改革。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强优势国有资产整合,促进国有企业做大做强。推进市场公平准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和生产要素市场,探索建立适应基础设施大建设、优势资源大开发要素保障机制。落实资源补偿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建立地方政府参与资源开发的体制机制。深入推进财政、林权、投资、金融等改革。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在稳定承包权属的前提下,推进土地、草场、林地承包经营权依法有序流转,探索流转经营新机制,维护失地农民合法利益。深入推进乡镇机构、农村金融保险体制、农村医疗和义务教育体制等改革。

 第三节  扩大对外开放

加强区域交流合作。克服地缘劣势,广泛开展跨区域合作交流,形成相互开放、共同发展新格局。鼓励和支持通过飞地经济模式进行资源综合利用。向东加强与雅安在交通、工业、旅游、文化等方面的合作,借力成都经济区,主动承接成都经济区经济的辐射和带动,进一步融入四川主市场。向南加强与云南、攀西地区合作,积极促进优势资源开发,融入滇西北和攀西经济区。向北加强与青海、西藏合作,积极融入三江源生态经济区。

增强招商引资实效。实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坚持以项目为中心,创新招商引资机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水平。抓住国内外产业转移和东部产业西进的机遇,积极参与和举办各种国际性、区域性招商引资活动,吸纳各种类型、各种性质的资本。优化引资结构,鼓励内外资重点投向优势产业,重点引进重大建设项目和重点优势项目,促进外资引进向资金、技术、管理和人才引进并重转变。

发展外向型经济。依托特色优势资源,加强农畜产品、中藏药材、民族手工艺品等系列出口产品生产,有选择、有重点地培育和扶持一批对外出口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扩大产品外销,促进对外贸易快速发展。

第十章  强力推进规划实施

第一节  用好用活特殊政策 

加强中央、省委支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跟踪落实,加强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贯彻落实,用足、用好、用活国家政策,主动加强汇报衔接,着力解决资金制约,推进事关全州发展大局的重点项目尽快落地建设。主动加强与对口支援省直部门、市和企业的联系沟通,加强干部、资金、技术、物资受援工作,把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支持产业发展作为受援工作的重点,推动援县工作向纵深发展。全面落实国家、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各项政策。

第二节  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坚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依托项目载体进一步发挥投资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切实抓好重大项目的落实。明确责任、细化目标,制定全州“十二五”重大建设项目规划和年度计划,加强重大项目实施协调和推进。加大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力度,形成重点项目批次跟进的发展态势。根据全州基础设施建设、支柱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生态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及时制定产业引导政策。

第三节  强化资金保障

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保持投资持续快速增长,确保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00亿元以上。抢抓发展机遇,积极争取国家、省资金支持;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强力吸引社会资金;加强银企、银政合作,建立完善投融资平台,支持企业上市融资;放宽民间投资市场准入范围,创新投资方式,增强投资内生动力。

第四节  优化发展环境

切实加强行政效能建设,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规范减少行政许可事项,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加快全社会信用征信体系建设,严厉查处和打击各种破坏发展的违法行为和犯罪活动,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打破地方保护和行政壁垒,营造良好的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分析梳理现行政策,着眼关键领域,制定出台重大政策,营造良好政策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专栏23      促进“十二五”规划实施需要制定的优惠政策

序号 政策名称 牵头单位

1 关于支持工业和农副产品集中发展区的优惠政策 州经信委

2 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州旅游局

3 关于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州文化体育广播影视局

4 关于支持中藏药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州卫生局

5 关于支持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州商务和经济合作局

6 关于建立新型融资平台的优惠政策 州国资委

7 关于支持城乡居民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 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8 关于地方财政支持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州财政局

第五节 加强规划实施管理

科学编制专项规划,指导各县规划编制,加强规划衔接,健全规划体系。建立完善人大监督、政府实施、公众参与的规划实施保障机制。加强规划实施的动态管理,开展中期评估,依法适时修订。强化规划约束,实行目标管理,严格年度考核,确保目标实现。

专栏24           “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

序号 规划名称 牵头单位 审批

单位

1 甘孜州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州交通运输局 州政府

2 甘孜州电网发展规划 州发改委 州政府

3 甘孜州生态能源产业发展规划 州发改委 州政府

4 甘孜州工业发展规划 州经信委 州政府

5 甘孜州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州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 州政府

6 甘孜州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州旅游局 州政府

7 甘孜州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州文化体育广播影视局 州政府

8 甘孜州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州教育局 州政府

9 甘孜州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州卫生局 州政府

10 甘孜州商贸物流发展规划 州商务和经济合作局 州政府

11 甘孜州扶贫开发规划 州扶贫移民工作局 州政府

12 甘孜州防灾减灾规划 州防灾减灾局 州政府

13 甘孜州农业发展规划 州农业局 州政府

14 甘孜州林业发展规划 州林业局 州政府

15 甘孜州畜牧业发展规划 州畜牧局 州政府

16 甘孜州水利发展规划 州水务局 州政府

17 甘孜州信息化应用发展规划 州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 州政府

18 甘孜州社会保障发展规划 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州政府

19 甘孜州中长期人才发展纲要 州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州政府

20 甘孜州环境保护规划 州环保局 州政府

21 甘孜州新村建设总体规划 州农办 州政府

22 甘孜州城乡就业发展规划 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州政府

23 甘孜州节能减排规划 州发改委 州政府

24 甘孜州中藏药产业发展规划 州中藏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 州政府

 “十二五”规划绘制了宏伟的发展蓝图。全州各族人民要在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继续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优良传统,解放思想、团结一心、开拓创新,为胜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和任务,开创甘孜州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新局面,谱写广大群众幸福生活新篇章,确保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而奋斗。

主要经济指标预测方案

一、根据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小康目标预测。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省委藏区工作座谈会明确全国藏区到202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据省委九届四次全会提出的全省2020年发展目标,甘孜州发展目标预测见表1:

表1     甘孜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步走”目标预测表

重要指标 省委九届四次全

会确定的全省目标 州委九届五次全会

确定的全州目标 甘孜州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小康社会目标

2010年 2015年 2020年 2010年 2015年 2020年 2012年 2015年 2020年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5000 26000 47000 120 260 560 150 260 560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18000 31000 55000 12500 26400 55000 14300 26400 55000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1300 2500 4500 12 20 42 19 25 45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元) 15300 23000 37000 12196 16495 21104 18500 26000 37000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元) 4500 8400 14800 2360 3610 5432 3670 6340 14800

二、根据发展的时间序列测算。设时间为自变量, GDP为因变量,通过建立指数函数模型对GDP增长趋势进行分析。其中均为待估参数。通过对近11年(1999-2010年)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即GDP时间序列函数为:。据此预测,到2015年GDP为263亿元,2010-2015年间名义增长率约为17.5%,考虑2个百分点物价指数,实际增长率为15.5%。

三、根据支出法预测。 “十二五”期间,甘孜州预计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保守估计1300-1400亿元,根据历年固定资产投资与资本形成、最终消费额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未来五年预计累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情况见表2:

表2    根据投资规模预测地区生产总值累计完成情况情况

项目 单位 高方案 低方案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亿元 1400 1300

资本形成总额 亿元 980 910

最终消费需求总额 亿元 735 682

净流出 亿元 -686 -637

地区生产总值现价 亿元 1029 955

说明:1、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按预计完成投资测算;2、固定资产与资本形成总额按0.7:1估算;3、最终消费需求总额与资本形成总额按0.75:1估算;4、净出口按最终消费需求总额与资本形成总额之和的40%估算;5、价格为2010年现价。

表3      按照支出法计算的分年度地区生产总值预测(单位:亿元)

方案 年均增长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累计

高方案 17.5% 140 167 200 239 285 1030

低方案 15% 137 160 187 219 257 960

说明:年均增速考虑2个百分点物价指数

四、根据生产法预测。根据三次产业发展趋势,按照高、中、低三种增长速度预测的地区生产总值情况见表4:

表4        到2015年各产业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预测(单位:%,亿元)

方案 地区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总量 年均增长 总量 年均增长 总量 年均增长 总量 年均增长

低方案 248 13 37.2 4.0 115.3 18.3 95.5 12.0

中方案 259 14 38.1 4.5 123.2 19.9 97.7 12.5

高方案 270 15 38.1 4.5 132 21.6 99.9 13.0

说明:年均增速考虑2个百分点物价指数

五、“十二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选择。综合考虑以上方案,为进一步缩小与全国、全省的差距,加快甘孜州跨越式发展步伐,实现“三步走”宏伟目标,“十二五”时期, GDP年均增长速度至少要保证14%以上。从支撑面看,未来五年,国家对藏区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有望在“十一五”基础上实现翻番,达到1600亿元以上,高于按照支出法确定的高方案目标,保证14%以上目标是有把握的;未来五年,水电开发将迎来高潮,旅游产业发展进入黄金阶段,优势矿产规模继续扩大且产业链不断延伸,其他优势产业发展也将步入加快发展阶段,支柱产业积累能力增强将成为推动全州经济的内在动力。为此,“十二五”期间经济增长速度确定为14%是可行的。

名词解释

一条主线、三个加强: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藏区工作总体思路,具体内容是:把加快发展、扩大开放、和谐稳定作为藏区工作主线,坚持不懈地加强基层政权组织建设,加强学校教育,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 

藏区三步走战略目标:2010年到2012年,集中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最紧迫的问题,主攻和突破民生改善、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生态保护、产业培育五大重点;2013年到2015年,使城乡居民收入接近当期全省平均水平,财政保障能力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高,生态改善,基础加强,产业初具规模;2016年到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基础设施比较完善,优势产业形成规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目标。

生态文明: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指为适应和满足一定地区经济、社会、地理发展要求,按照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点,如公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水路运输、管道运输等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布局合理、联结贯通的交通运输综合体,是采用现代先进技术实现区域内外交通一体化、便捷化、高效化方面的总称。

饮水安全工程:按照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饮水安全工程是为了重点解决一些地方存在的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污染水和血吸虫病区、微生物超标等不达标水质以及局部地区存在严重缺水的问题,使城乡居民能够及时、方便地获得足量、洁净、负担得起的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的生活饮用水。

三网合一: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通信网相互渗透、相互兼容、相互整合为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从而实现三种网络资源共享,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形成适应性广、易维护、费用低、速率高的多媒体综合基础服务平台,以满足人民群众对自然、生动、真切、有效的综合信息交流服务的需求。

生态经济:在资源环境有效承载能力范围内,利用科学、系统的方法改变现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充分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自然生态资源,发展环保、生态、高效产业,培育绿色、低碳经济,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生产、生活环境,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清洁能源: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不排放污染物的能源,包括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是指原材料可以再生的能源,如水力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生物能(沼气)、海潮能等,可再生能源不存在能源耗竭问题,因而日益受到许多国家尤其是能源短缺国家的重视。

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以外的各种能源形式,直接或间接的来自于太阳或地球内部所产生的热能,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核聚变能、水能、海潮能以及由可再生能源衍生出来的生物燃料和氢所产生的能量。相对于传统能源而言,新能源普遍具有污染少、储量大的特点,对于解决当今世界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和资源(特别是化石能源)枯竭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万村千乡工程:根据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规划,重点加强对偏远地区县城及重点集镇功能不全的农贸市场及“露天市场”、“无固定摊位”农贸市场进行改造,逐步提升县城及重点集镇农贸市场档次,建立完善农村市场体系。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在每个乡、每个村建立农贸点、农家店,基本解决农牧民买卖难问题,促进农产品交易,改善农牧民消费市场环境。

藏区三大民生工程:四川省委、省政府为贯彻落实中央加快藏区经济社会发展部署,在藏区开展牧民定居行动计划、“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和民族地区卫生事业十年行动计划。

第二轮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四川省政府在完成2001—2010年第一轮民族地区十年教育行动计划的基础上,进行的新一轮教育发展行动计划。主要内容是:在民族地区实施民族团结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改善、教师队伍保障体系建设、学生保障体系建设、双语教育五大工程,实施民族地区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计划,强化资金筹措,确保经费投入,强化教育对口支援,创新支教内容。主要目标是:普及学前一年双语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方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全面形成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现代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体系,显著提升教育质量和学校管理水平,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十年行动计划。为进一步提高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省委、省政府定于2011年至2020年,集中各方面力量,大力实施民族地区卫生事业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力争用十年时间解决民族地区卫生人才待遇问题、机制体制创新问题、重要装备配备问题、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重大疾病防治问题、加强卫生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问题等矛盾和问题。

西新工程:党中央、国务院直接部署的旨在让西藏、新疆等边疆地区绝大多数群众都能听到、听好中央和本省广播节目的一项重要工程,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广播电视覆盖工程。

村村通工程:党中央、国务院为解决广大农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难问题启动实施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从1998至2010年已实施了两轮。在新时期“村村通”工作中,国家将继续扎实推进农村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建设,逐步提高农村地区广播电视无线覆盖水平,不断改善和提高广大农村群众收听、收看中央广播电视节目的水平和质量。 

主体功能区:我国制定“十一五”规划时形成的概念,指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确定主体功能的区域。以是否适宜或如何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为基准划分,国土空间可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四类主体功能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和限制开发区域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禁止开发区域以自然或法定边界为基本单元,分布在其他类型主体功能区域之中。各类主体功能区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只是主体功能不同,开发方式不同,保护的内容不同,发展的首要任务不同,支持的重点不同,对城市化地区主要支持其集聚经济和人口,对农产品主产区主要支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对重点生态功能区主要支持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

重点生态功能区:指生态脆弱、生态系统重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低,不具备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条件,须把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作为首要任务,从而应该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生态地区。

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可以提供数据传输速率高达100Mbit/s甚至更高,支持业务也从语音、数字到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业务,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主要特点是低成本、大容量、高速率,以满足人们对速度要求很高的视频通话、高清电视、互联网游戏、电影下载等新型服务的需求。

农村面源污染:在农业生产和农村居民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未经合理处置的污染物对水体、土壤和空气及农产品造成的污染,具有位置、途径、数量方面的不确定性,随机性大,分布范围广,防治难度大等特点。其来源主要产生于两个方面:一是农村居民生活废物,包括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二是农业生产废物,包括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使用而流失的农药、化肥,残留在农田中的农用薄膜和处置不当的农业畜禽粪便、恶臭气体以及不科学的水产养殖等产生的水体污染物。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 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以县为单位统一规划,主要包括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学校布局、校舍建设、教育教学设施、教育经费保障、机构与队伍建设、教育管理、课程实施校本研训、教育质量等10大方面的内容。

农家书屋:为解决广大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问题,在行政村建立的、农民自己管理的、能提供农民实用的书报刊和音像电子产品阅读视听条件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每一个农家书屋原则上可供借阅的实用图书不少于1000册,报刊不少于30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张),具备条件的地区,可增加一定比例的网络图书、网络报纸、网络期刊等出版物。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按照国家原统计方法制度包括城镇和农村各种登记注册类型的企业、事业、行政单位及个体户进行的计划总投资50万元及50万元以上的建设项目(包含房地产开发项目)和农户私人建房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按照国家新的统计方法制度包括城镇和农村各种登记注册类型的企业、事业、行政单位及个体户进行的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500万元以上的建设项目(包含房地产开发项目)

《甘孜藏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说明

“十二五”时期,是我州抢抓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推进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等战略机遇,全面推进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五年,科学谋划未来五年发展意义重大。在州委、州政府的关心和指导下,经过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州级部门的通力协作,我州“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进展顺利,现已形成了《甘孜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讨论稿)》(以下简称《纲要》)。现将《纲要》编制有关问题简要说明如下。

 一、《纲要》编制过程

 一是课题研究阶段。按照州委、州政府部署和《甘孜藏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安排,州级部门采取协议委托、自行研究编制等方式,对24个重点专项规划和13个重大课题进行了编制和研究,为《纲要》编制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征求领导意见。2009年12月,规划编制组分别与道平书记、昌平州长、亚光书记、昌泽州长等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就“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我州面临的发展环境及“十二五”期间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战略重点等交换了意见,较为系统和深入了解了主要领导对“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和思路。

三是调查研究阶段。2010年5月,规划编制组历时半个月深入全州18个县开展调研工作,与各县领导和部门负责人、重点企业、基层群众等就进行了深入交流,对在建重大项目实施情况和拟开工建设的重点项目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在康定召开了“基础设施建设”、“支柱产业发展”和“社会事业发展”三个专题座谈会,与州级部门负责人进行了深入交流,对州情有了深刻了解,并掌握了较翔实的基础材料。

四是《基本思路》编制阶段。在开展以上工作的基础上,规划编制组于5月底完成了《甘孜州“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征求意见稿编制工作,并广泛征求了甘孜州“十二五”规划省级咨询组成员、州级领导、各县人民政府、州级各部门、州科技顾问团等社会各界的意见,先后七次进行了集中修改,于10月上旬正式形成《基本思路》(送审稿)上报州委、州政府。

五是《纲要》编制工作。规划编制组对《基本思路》进行了细化、深化,形成了《纲要》初稿,在征求发改委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了三次集中修改,形成了本讨论稿,提交州级部门和各县征求意见。

二、“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和基本经验

(一)“十一五”规划完成情况

“十一五”期间,州委、州政府团结带领各族群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省委“一条主线,三个加强”藏区工作思路,以富民安康工程为抓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基本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目标。

一是经济建设取得新成就。全州生产总值116.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1660元,分别是2005年的2.33倍和2.14倍;“十一五”期间,全州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56%,较全国高0.5个百分点,较“十五”高0.5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5.37亿元,年均增长48%。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11亿元,年均增长14%。支柱产业发展壮大,生态农牧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生态能源产业加快发展,带动支撑作用明显增强,水电装机300万千瓦,在建装机600万千瓦,开展前期工作总装机1200万千瓦,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0%左右;旅游产业发展向好,重点景区建设和旅游品牌不断提升,接待国内外游客3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9亿元;优势矿产业有序发展,开发秩序进一步规范;生态药业和民族文化业取得新进展。

二是基础设施迈上新台阶。康定机场正式营运,G318线海子山至竹巴笼段改造全面完成;国道318线康东路改造、省道217线石渠至安仆拉山公路改造主体完工;康定新车站建成运营;建设通乡油路达1292公里,通村公路到10128公里。亚丁机场、成康铁路、成康高速、G318线康定东俄洛至理塘海子山段改造工程、G317线州境内改造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移动通信覆盖全州18个县、325个乡镇,实现了县县通光缆、乡乡通电话。乡城玛依河水利工程基础工程基本完工,得荣白松茨巫水利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43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

三是人民生活有大提升。以富民安康工程为抓手,全面落实富民惠民政策,着力实施“藏区三大民生工程”,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87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563元,分别是2005年的2.21倍和1.96倍。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完成398个定居点、30073户定居房建设。率先在全省实行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新型医疗保险州级统筹,启动实施城乡医疗救助、农村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四是社会建设迈出新步伐。实施教育“十年行动计划”,深入推进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享受“两免”政策,18个县全面实现“普九”;大力实施藏区“9+3”免费中职教育,在校学生达10000名以上。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和城镇合作医疗试点参合率稳步提高。科技、计生、文化、体育、广电等社会事业不断发展,科技支撑作用明显增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56‰,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85%以上,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取得实效。

五是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果。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取得新成效,水土流失治理、防沙治沙面积不断扩大,对8232万亩森林实行常年有效管护,完成公益林建设任务276.82万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80.3万亩,实施退牧还草520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59.11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30.54%。重点工业污染企业实现达标排放,节能前排任务基本完成。环评执行率达100%,“三同时”制度全面落实。空气和水质达到国家标准。

六是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农村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化,水电、矿产等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日趋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和投融资体制不断健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机制加快建立。与成都经济区、攀西经济区、滇西北经济区以及沿海发达地区、西藏、青海等地区的交流合作不断加强,生态能源、优势矿产、生态旅游、城市建设等领域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州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一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全州生产总值仅为全省的0.75%,居全省末位,人均生产总值仅为全省的64.5%、全国的43%。财政自给率低,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仅为全省的1.1%。城镇化率比全省低19.7个百分点。改革开放程度不深,资源开发程度低,支柱产业发展不足,工业经济规模小、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经济优势。

二是基础设施瓶颈制约严重。综合交通体系不健全,公路标准低、路况差、覆盖窄、通达能力弱。仅有康定一个支线机场,无铁路和一级以上公路,全州公路密度仅14公里/每百平方公里,二级公路仅占0.58%,三级公路仅占4.93%。电网建设滞后,严重制约水电资源开发和已建成电站效益发挥。18%的乡、33%的村不通电,光纤覆盖差,通信保障能力低。54%的农牧民安全饮水得不到保障。

三是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弱。民族教育起步晚、欠账多,教师稳定难、质量弱,农牧民群众接受教育的意识差,教育巩固提高难度大。小学、初中、高中升学率分别为85.4%、45%、33.07%。卫生体系不健全,农牧民看病难问题突出,全州48.5%的行政村无医无药,78%的村级卫生员不具备执业资格,地方病种类多、发病率高,包虫病防治难度大。广播电视和文化事业落后,有线电视光纤覆盖人口不足20万。科技研发能力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专业技术人才紧缺,人才引进困难。

四是自然条件制约性强。气候条件恶劣,地理位置特殊,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类型多、分布广、突发性强、威胁大,经济损失严重。其中泥石流、雪灾、洪灾发生率高达90%,旱灾、风灾、雹灾发生率达70%,每年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8亿元。

五是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生活成本高,生存条件差,群众收入低,贫困程度深,恩格尔系数达60.5%。全州有贫困人口30.82万人,占全州农村总人口的38.67%。其中,绝对贫困人口22.3万人,占农村人口的27.98%;相对贫困人口8.52万人,占农村人口的10.69%。农牧民持续增收渠道窄,人均纯收入仅为全省的51.4%、全国的40.45%,居全省末位。社会保障补助标准低,有效保障能力弱。

六是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城镇化水平低,城镇规模小,缺乏产业支撑,城镇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不明显。生产生活方式落后,城乡差距大。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比高达5.9:1,远高于全省3.1:1的水平。区域发展不平衡,东部经济区生产总值占全州的59.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北部经济区的2倍;东部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全州的56.5%,是南部、北部地区总和的4倍多。

七是发展稳定矛盾突出。“两大矛盾”并存,社会问题纷繁复杂。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以及各族人民群众同以达赖集团为代表的分裂势力之间的矛盾极为突出,社会结构特殊,社会管理难度大。

(二) “十一五”发展的基本经验

过去的五年,既是我州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也是我州发展模式开始转型的时期。五年来的实践,加深了我们对臧区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的认识,为“十二五“时期发展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

一是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发展是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是我党执政兴国的创新理念,加快发展是实现跨越的必然要求。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既立足发展落后的实际,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育特色支柱产业,改善投资和发展环境,奋力实施跨越追赶;又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二是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开放程度低是我州发展面临的最大障碍之一,以大开发促进大发展是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十一五”期间,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引领干部群众进一步树立开发开放意识,以更大的勇气、更宽的视野、更大的魄力扩大开放,坚定不移地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突破思维定势,赢得开发先机,用改革、开放和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开创了跨越发展的新局面。

三是始终牢牢把握和抢抓机遇。在“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过程中,由于我们对未来的发展和变化进行了科学分析,对十一五期间的国内外形势作出了比较准确的判断,在此基础上,我州紧紧抓住国家加快藏区经济社会发展、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我省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等重要历史机遇,积极主动争取国家和省支持,创造性地落实好各项发展政策,把中央、省的特殊关怀转化为促进藏区跨越发展的巨大动力,推动全州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四是坚持以规划引领和项目带动战略。加快发展必须有科学的规划作指导,必须有不断的投入和积累作支撑。“十一五”期间,我州坚持以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以不断扩大投资规模为突破口,全州上下形成了“大项目大发展,小项目小发展,无项目无发展”的共识,通过从各种渠道争取资金和项目,使重点项目建设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三、“十二五”规划编制的时代背景

我州“十二五”规划编制的具有特殊的时代背景。从国内看,金融危机使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深刻调整、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正发生深刻变化。从国内形势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更为紧迫,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成为未来10年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选择。从藏区发展态势看,正处于新的历史起点,国家已全面推进藏区协调发展,但“两个矛盾”依然突出,实现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仍然需要付出更多努力。从我省看,我省正处于蓄势突破、快速崛起的轨道,但区域发展差距日益扩大,促进民族地区跨越发展,已成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必然选择。在此背景下,我州面临国家推进藏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我州具备蓄势待发的基础等五大战略机遇和跨越发展任务艰巨、资源环境约束增强、瓶颈制约依然明显、人才资源严重不足、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五大挑战。

四、“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十二五”规划是国家全面推进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一个面向新时期的规划,必须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加快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举措和政策措施,突出“经济跨越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的主题,坚持继续坚持“培育六大支柱、推进四项建设”这一继定的发展思路不动摇,力争在基础设施、支柱产业培育、民生改善三个薄弱环节实现重大突破,以推进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确定“十二五”阶段目标和主要任务。要将深化科学发展观与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更好地融合和统一起来,确立一条更准确、更科学、更鲜明的“规划红线”,以利于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从我州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要求来看,扩张经济总量实现跨越发展、完善基础设施突破发展瓶颈,培育支柱产业增强发展后劲,加快社会发展促进民生改善,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实现生态功能恢复升级,加快依法治州进程实现长治久安,是我州“十二五”期间的战略任务,以此作为“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符合我州实际。

五、“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的确定

 “十二五”期间,我州将面临一些新的重大发展机遇,跨越发展的条件日益成熟。因此,在经济增长指标的确定上,没有按照过去的增长速度确定,而是以未来预计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为依据,提出了四个测算方案,一是2020年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省委藏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三步走”目标方案;二是按照当前发展现状及发展速度趋势测算的方案;三是根据三次产业发展趋势进行测算的方案;四是以实现我州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2020年达到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要求为依据,适当考虑我州发展的差距和存在的实际困难,自增压力,通过努力能够完成的“追赶方案” 即力争规划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左右,2015年达到26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4000元,达到全省平均7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0%,2015年达到30亿元,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700元。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2015年力争达到2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左右,达到26000元,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达到6500元以上,达到全省平均水平80%左右。尽管提出的指标比过去所有时期都高,但根据本阶段的发展条件和潜力,以及国家加大藏区投入,实现这一指标是有把握的。

六、“十二五”规划的重点任务

目前,我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还很低,要实现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藏区经济社会发展“三步走”战略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各个方面都需要加快发展以改变落后面貌,但受发展条件和自身能力的制约,还不可能让各领域、各区域齐头并进,只能采取重点突破的办法带动全局,最终实现全面发展。根据我州发展的条件,《纲要》将重点领域放在基础设施建设、支柱产业培育、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现有发展水平,划分为东、南、北三大经济区,采取经济非均衡发展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相结合的区域发展战略,在区域产业布局上突出向优势区域集中布局,推进全州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七、“十二五”规划的实施途径

要全面实现“十二五”规划的战略目标,为实现我州经济跨越发展、社会长治久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我们必须进一步明确规划实施途径,采取有利措施,狠抓落实。

一是继续解放思想,自力更生。大力破除因循守旧、封闭保守、安于现状、畏惧困难、贪图享乐和“等、靠、要”的思想观念,坚持与时俱进,牢固树立开拓进取、市场竞争、勇于追赶意识努,将中央、省的扶持和发扬自立更生的优良传统结合起来,力开创发展新局面。

二是争取和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加强政策研究,认真研判政策的支持范围、原则、方向和重点,主动与国家、省有关部门的政策对接,力争实化细化各项政策措施,并创造性对各项政策措施加以落实。

三是深化改革开放。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推进以市场取向为主的综合经济体制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努力为推动科学发展探索新路。坚持对外开放,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充分利用和搭建各种招商引资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获取承接产业转移的一席之地。

四是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紧紧围绕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预见性,及时竣工一批、开工一批、加快建设一批、储备一批关系我州发展全局、意义深远、带动作用广泛的上档次、上规模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增强发展后劲。健全项目实施、监管、督查、激励机制,制定具体建设项目计划,合理安排项目实施进度,促进规划有效落实。

五是强化专项规划支撑。各类专项规划以总体规划为依据,又是总体规划在特定领域上的延伸和细化;既是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实施总体规划的强有力支撑。要切实把专项规划做深、做细、做落实,具有操作性,经州政府批准后颁布实施,确保总体规划的目标和任务顺利完成。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时组织编制其他重点专项规划。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